为什么总是跌跌不休止,究竟是谁在操纵着中国股市?看完大彻大悟

纪灵谈财经 2024-02-14 09:25:45

庄家是股票市场上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拥有着雄厚的资金实力、灵通的消息来源还有专业的操盘团队,在股票市场上盈利的可能性和幅度都是普通散户无法比拟的。因此,大多数庄家介入的股票,都会有比较大的上涨幅度。

因为庄家操盘的强势,很多散户投资者交易时,都会选择关注庄家操盘的动向,根据庄家的操作方向来决定自己的操作方式。这本是一种非常好的想法,不过实际交易时,投资者却会发现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庄家操作的核心本身就是要诱骗散户投资者,因此会在盘中故意布下跟多陷阱,诱骗散户入套。

第一种:借助题材炒作的背后

所谓炒作题材,说穿了就是以炒作一只股票为借口,用来激发市场人气。有些题材具有实质性的内容,有些题材则纯粹是“空穴来风”,甚至是刻意散布的谣言,但股市往往离不开炒作。

在题材炒作中,由于有了庄家内幕交易者的存在,有作用的信息内容都可以被事先掌握了解,甚至配合庄家的行动节奏安排其披露的时间,所有的信息内容及其披露在股市上的影响都可以总结为炒作题材。庄家掌握信息披露的内容,并预测到信息内容对市场投资者可能引致的买卖决策,以及对股价的影响,来决定自己的买卖策略。甚至可以极端地说,题材就是庄家炒作一只股票的借口,用来打压或者激发市场购买预期。

庄家会充分利用信息战的优势,为手中的股票编织一个美好的未来,这可以让散户心甘情愿地掏空口袋中的钞票。把个股未来讲得越好,市场就会相信你有越好的成长性。这样投资者就会跟进,股价就会上涨。所以在很大程度上,成长性是编出来的。

而分析题材的最好方法是拿题材来与盘面情况对比,看盘面走势是否支持该题材的发掘。对于真正炒股高手来说,根本不需要整天去打听什么消息,一切都在盘上清楚地反映出来。因为这里有一个观点,即:某个题材到底能给盘面造成多大的影响,那不决定于题材的情况,而决定于盘面当时的处境。

盘面的反应就是供求关系的变化,盘面的状态就是指目前供求关系的状态。比如说,一根火柴可以燃一场森林大火吗?不一定。那不决定于这根火柴,决定于当时森林的状态。只要懂得了题材与市场的这种关系,你就可以置身事外来分析市场的反应。反过来,通过市场对题材的反应,你也就可以看出目前市场所处的状态。一个对坏消息没有什么反应的市场,毫无疑问是一个强势市场,一个对庄家鼓吹的种种好题材没有什么反应的市场,则一定是个弱势市场。在“牛市”中,即使庄家不去鼓吹,也会有投资者自己去挖掘炒作题材。从这个角度上来说,题材只是借口,市场状态才是真正的关键。

第二种:公告中的种种猫腻

对于证券市场上的投资者来说,时间就是金钱,及时的信息披露,有助于投资者作出正确的投资判断。可有的上市公司未按规定及时披露信息,利好利空总是“迟来的爱”。这也导致经常可见不及时的信息披露,为内幕人员利用时间差进行内幕交易、牟取暴利或及时避险提供了条件。上市公司披露的信息与其股票的市场价格是息息相关的,信息往往起到价格信号的作用。信息披露不及时,这对于普通的中小投资者而言,无疑是极不公平、不公正的。

迟来的公告杀伤力往往很大,投资者有时候见到上市公司的公告香味诱人,如同一个好吃又好看的“馅饼”,但一旦一口吞下去,很快发现馅饼已变成了陷阱,股价稍一折腾之后便一去不回头,庄家趁公告掀起的抢购风且战且退(边拉边出)。

消息有市场传闻和正式公布的公告等多种形式,但不管是什么形式,只要能对股价波动产生影响,庄家就会借题发挥。例如,庄家为了能够尽快完成建仓,人为散布不利消息,进而运用含糊其辞的公告最终动摇投资者的持股信心。又如,待到股价涨幅惊人后,以前一直不予承认的利好传闻却最终兑现,但股价却是见利好出现滞涨,最终落得个暴跌。

这个时候,就要求我们分清形势、甄别真假,分析庄股所处的阶段,庄家是否已经介入其中,庄家持仓成本大概价位是多少等,将技术面与消息面结合起来分析,就能得出庄家的真正意图是什么。如,上市公司出公告辟谣:“无应披露未披露信息,年内没有整体上市安排,也尚未制定重大资产重组方案……请投资者注意风险……”这个时候如果股价处在相对低位,庄家则有可能是因为吸筹时股价上涨过快,为了在更低位吃饱而打击持股者的信心;如果处在庄股拉升阶段,有可能是庄家为了快速洗盘,为了杀出几根难看的大阴线,而使出的消息面配合惯用招数。所以分清庄股所处的阶段是庄家的建仓期、拉升期还是出货期很重要,如无法分辨的,则可以依据股价所处的价位,是在相对高位还是相对低位。

第三种:年报中盈与亏的真实面

在读年报时,对上市公司会计数据和业务数据,不能只看净利润、每股收益,更不能仅以此作为投资的重要参考依据。详细了解上市公司的利润构成很重要。如果一家公司的利润构成中,主营业务所占比例较低,而投资收益和其他一次性收益占的比重很大,同时,每股现金流量金额又与每股收益相比差距很大,那么,这样的公司业绩增长持续性就难以保证,而且现金流不足,应收款过高,也容易出现问题。以下便是年报中的常见陷阱:

(1)销售利润率陷阱。如果报告期内的销售利润率变动较大,则表明公司有可能少计或多计费用,从而导致账面利润增加或减少。

(2)应收款项目陷阱。如有些公司将给销售网的回扣费用计入应收款科目,使利润虚增。

(3)坏账准备陷阱。有些应收账款由于多种原因,长期无法收回;账龄越长,风险越大。

(4)折旧陷阱。有的在建工程完工后不转成固定资产,公司也就免提折旧,有的不按重置后的固定资产提取折旧,有的甚至降低折旧率,这些都会虚增公司的利润。

(5)退税收入。有的退税收入不是按规定计入资本公积,而是计入盈利;有的是将退税期后推,这都会导致当期利润失实。

同时,高比例的分配方案似乎很容易成为庄股的炒作和出货题材,投资者应保持谨慎。有的公司在财务状况艰难的情况下也推出了大比例的送配方案,这就要小心提防了。比如某只股票推出10转增7派2.5元,仔细看年报,它的净利润中有5 000余万元来自于拆迁收益,如果扣除这部分收益,它的业绩还要差于往年的业绩。

从历史上送转股的市场表现来看,那些勉为其难推出送转方案的股票,大多是庄家为了完成一轮炒作,其中“馅饼”与“陷阱”同在,投资者可结合股票的技术面综合分析后分别对待。

对于短时间内快速浏览年报的投资者,可以主要看资产负债率和主营业务收入两项指标。这两项指标比较真实地反映了上市公司的业绩以及经营的基本情况。看上市公司业绩,要挤掉其中的水分,切忌被投资、重组等带来的暂时收益所蒙蔽。

最后,个人投资者相对于机构投资者最大的优势就是“对资金的绝对控制权”。个人投资者可以绝对控制投资的资金量、仓位和投资期限。但是很多个人投资者放弃了这个最大的优势,将短期资金投入股市,听消息买卖,追涨杀跌。这种情况下个人投资者必然会被各种“不可避免的回撤”所困扰。

如果个人投资者能够看清股价幻象,牢牢把握“对资金的绝对控制权”,将关注集中在公司长期经营业绩和市场整体情绪上,那么“不可避免的回撤”将不再是一种困扰,“可能可以避免的回撤”也可能被预防。“不可避免的回撤”发生后,可以不动,可以伺机加仓。“可能可以避免的回撤”应事先尽量预见和防范,或者尽快做出反应,可以减仓、清仓,为股票持仓增加保险。

机构投资者并没有对资金的绝对控制权,开放式、定期开放式基金还面临部分客户在市场恐慌时期的赎回压力,所以困难会更大一些。机构投资者既需要自己正确面对回撤,还需要帮助客户正确面对回撤。如果股票不是每天报价,而是每半年或者一年才交易一次,绝大多数个人投资者买入和卖出时会更审慎,投资成绩也会更好。

一部分机构投资者为了满足客户的需求,将控制“回撤”作为头等大事。如果净值能线性增长当然是好事,但这是不可能的。一些机构投资者用“止损”手段控制“回撤”,显然解决不了问题。如果净值每下跌10%就清空所有仓位“止损”,运气差的话连续“止损”几次净值就归零了,有时候很好的加仓机会反而变成了永久性损失。用复杂的“对冲”工具消除“回撤”的同时,也可能同时消除了本应获得的收益,增加了机会成本。当然,如果只做打新和套利的策略,没有回撤,但收益却远不如股票。为了追求更高的长期投资收益,必须不能把波动和回撤简单当作风险

“回撤”并不可怕,甚至可能是我们的好朋友。要看淡“不可避免的回撤”,防范“可能可以避免的回撤”,利用“可能带来更好买入机会的回撤”。

4 阅读:1943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