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意识的运作机制:你已经知道,但你不知道“你知道”

徙竹散人 2022-07-29 13:34:36

“潜意识”一词来自西方,一般初次见到这个词的时候都会有种神乎其神的感觉,以为它很难弄明白,但又觉得真实存在。现在很多文章都在谈“把握住潜意识能如何怎样”,不搞得神乎其神大概以后就搞不下去,最重要的是一旦这个词廉价就没有卖点了。

“把握住”又如何,不就是把握住了吗。至于“逆天改命”等说法就更加离谱,那只是把握住了自己而已,至于别人,哪怕一个小孩你也改不了。很多人执着于让别人接受自己的想法,那就大可以算算,这么多年下来有谁为此而改变,那些顺着自己的是从一开始就顺着的,也有为着一些目的而表面上顺着的。这个账很好算:人人都有被顺着的需求,有人顺着自己那他就得从他处找补回来,他处找补不来或者根本不需要找补的就根本不会顺着别人,因为他们就没有失衡过。

中国古代把潜意识称为“习气”,所谓“性相近,习相远”。“性善”是没毛病的,差别在“习气”,所以那本《人性的弱点》很荒唐。形而上的“性”本是“之所以”,人“之所以”是人是因为“善”,“善”就是生机,人的一代代持续就是生机。若解做“人之所以是人就是因为恶”,那这恶人的恶言恶语又何必去听他的呢,而且很多人现在正主动断掉自己之所以是人的那份生机,道理说得条条有理,却怎么看怎么像《青蛇》里被小青一剑痛快了的许仙。

“习气”就是自己已经会了,但是脑子不知道,于是会有时于事发处难以自制,结果只能是反应过来又会后悔,这就是潜意识。“习气”也是没有个具体的东西来抓住对治的,就是说“无用功处”、“无下手处”,它就像学会了骑自行车,那一下是怎么会的说不清,“习气”一旦行成就是“舒适区”,所以孔子说的是:人是因为世间的生机而生,但各有各的舒适区,千差万别。

“舒适区”并不分好习惯和坏习惯,就是习惯本身。心理学上的两次词“移情”和“反移情”,这其实也是就习惯本身来说。比如一个人心里不舒服想找人聊聊,聊的内容实际上是无所谓的,重要的是“聊”这件事,而一旦陪聊的从中感受到共鸣就会产生另一个麻烦——聊天依赖。这个陪聊的会从一开始的“人情的帮助”转变成“必须的应该”,最终不陪聊就会得罪人。其实心理咨询师干得就是这个,只不过最终质变的那一下会用钱隔开。

很多习气都是从出生的时候就带着的,包括天分也是,这样的例子有太多:别人学一下就会,自己怎么学都不行;别人一点就通,自己怎么问都不明白;别人一目十行,自己啥也记不住;别人啥都不看,一考试就能把自己撇得很远,自己辛辛苦苦,一考试就能被别人撇得很远……同一个班里的学生,同样的老师教,千差万别。家庭环境固然重要,但“根器”二字是无论如何也躲不掉。这两天爆火的韦东奕韦神就是天赋爆棚,教博士的花三个小时才看懂他那一会说的,那就是胎里带的,否则又怎么解释呢。只是别人带的是习气,韦神带的是天赋和智慧。

关于习气和天赋的这两个方面,荣格的“集体潜意识”理论能够做出很好的解释。如果不知道自己的某些毛病是怎么形成的,首先,大可不必讨厌自己;其次,自己能做的也只是跟它强硬抗,静下心来抗。

此处又是“你知道,但你不知道自己知道”,这一部分就是“潜意识”。所以,当你把自己的这部分全部转化成“我知道,并且知道自己知道”,潜意识就都能转化成了意识,习气也能消除干净,而这需要功夫,即王阳明所谓“事上磨”。

那么问题来了,磨什么,怎么磨?

磨那个“怕”,“怕”就是得失心,“怕”得不到,“怕”得到了再失去;还得“怕”着磨,不磨永远怕,不怕就不叫磨,所谓“丑媳妇要见公婆”,又如同表演或者演讲,习惯了也就那样了。最终,自己还是一如既往地说着、做着,但心态已经和青涩时完全不同,这就是从一开始的“不知道会怎样”慢慢变成了“知道会怎样”。就是因为重复多了,磨得多了,事情的结果越来越具有确定性,不再像初次接触时那样恐惧未知了,自己就心安了。心安,就是不再有假设的一切确定性的总和。

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潜意识就是“不知伪知之”,这一步就把自己带进了不确定性,而“不知为不知”就是确定性。知的确定性和不知的确定性的合集就是“真知”,在这里,“知”和“不知”都只是定语,重点并不在它们,而在于隐藏在确定性背后的“诚”字。不“诚”,就不存在确定性。

诚、耻、勇是儒家经典“体用”。所谓“知耻而后勇”,“勇”便是“耻”的触底反弹。畏畏缩缩便是知耻而勇不足,其实是没有耻到位,还没有触到那个底;大大咧咧便是有勇而耻不足,不分时间场合为了那点表现欲,这样也不行。诚者,逆之为耻,顺之为勇,只是个“制心一处”。

禅宗参话头所谓“一念来处” ,对治的就是自己的各种机心 ,这待参的一念就是机心发动的产物,哪怕后来觉得自己的想法有问题,也仍然是机心的震荡,而这又正是为自己开脱的取巧处。唯有真正发动了诚心,人才能始终自知那是诚。一个人在多大程度上被潜意识操控,也就意味着这个人与“诚”离得有多远。

所谓“心诚则灵”,实质是诚则心安,心安则理得,理得则无忧,无忧则无虑,无虑哪里还会有潜意识呢。

3 阅读:74
评论列表
  • 2022-09-27 20:40

    怕不是你不知道荣格的学术论点源头在哪?这个潜意识纯粹的出口转内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