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北
人无法感知某一时刻的价值,直到它变成回忆。
天宝14年8月(755年)岑参就是如此。
提起唐代的边塞诗,大家很想起很多。比如“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
唐代知识分子特别流行打马球这种阳刚的运动
自从唐太宗开边派遣侯君集攻占高昌建立安西都护(后来治所迁移到龟兹)以来,西域就成了不少希望建功立业的内地良家子的首选。
中唐之前大量知识分子纷纷前往东北、西北的边疆,期望得到阶级跃升。这在中国几千年封建王朝历史中也是极为罕见的。
从军报国是唐代良家子的首选
这些人受过教育,文武双修又满含热情。他们留下了大量描述边疆生活的诗句。其中天宝14年8月(755年)岑参送同事武判官回长安,写下了《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3个月不到安史之乱爆发,这首诗也成了盛唐最后一首边塞诗。
下一次中原王朝重返西域已是千年以后。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
中军置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希望建功立业的普通唐代士子岑参出生在开元5年,他的祖父曾经是唐太宗一朝的宰相岑文本。不过到了他这一代家族荣耀已经归于平静。岑参开窍很早九岁的时候开始创作文章。
他这种中道衰落的子弟想光耀门楣,大概有3条路,拜谒权贵;科举;去边疆立功。
岑参三条路都走了。
15岁时他隐于洛阳附近的嵩山。希望能通过拜谒洛阳权贵的方式得到垂青。
拜谒权贵谋个一官半职
5年后20岁的岑参西上长安,之后屡次奔走在长安、洛阳之间希望能谋得一官半职。不过不太顺利。在长安混了10年,直到天宝三载(744年),岑参以第二人登进士第,之后是三年的守选期(相当于唐代的干部考核)。
卷科举
天宝6载(747年)春季,守选期满的岑参获授右内率府兵曹参军。
沙漠气候极端,很容易出现“胡天八月即飞雪”的景象
天宝8载(748年),安西都护高仙芝入朝,表岑参为右威卫录事参军。岑参出塞,赴安西担任高仙芝幕府掌书记。
他的好友另一位边塞诗人高适,也差不多走的这个路径。
高适出身渤海高氏,不过他这一脉到了他这一代混得也不好,年轻时也走过拜谒权贵和科举两条路,不过都不顺利。后来去了东北和河西,通过参军来建功立业。
岑参好友高适去了河西哥舒翰的幕府
这么多人往西面跑因为天宝年间的大唐西域最大的敌人——吐蕃快被唐军打的断气了。
高原上的劲敌高原上崛起的吐蕃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现象级别的边疆政权。除了唐代,在这之前和之后高原上再也没有能匹敌吐蕃的政权。直接打进唐朝国都的域外政权也仅有这一家。
吐蕃王朝,唐最凶险的敌人
吐蕃在太宗时期快速崛起,高宗武后时期连续给与唐军重创(大非川和青海湖),还几次拿下安西四镇。玄宗时期吐蕃依旧给了京畿地区极大压力。
唐代西部的河西、陇右、安西、北庭4个军镇都要参与抑制吐蕃的大战略。青藏高原以东,从青海湖到湟水流域这里是吐蕃和唐交战的主战场。
经过玄宗一朝三十几年的运作,在唐朝国运加持下,天宝年间哥舒翰拿下石堡城、黄河九曲。死死压制了吐蕃人东进的势头。
玄宗时期与吐蕃在帕米尔高原、和河湟谷地进行拉锯
青藏高原西面北面是帕米尔高原和昆仑山。安西军在高仙芝、封常清带领下分别拔出了小勃律、大勃律的吐蕃据点,让吐蕃人从这里进入中亚的企图也落空了。
吐蕃此刻能走最后是下昆仑山进入西域,天宝13年封常清平定拨仙,这条路也堵死了。被封印在高原的吐蕃人要被彻底堵死。直到安史之乱的爆发吐蕃的国运迎来转机。
壮怀激烈的参军岁月边疆的日子是艰苦的。
一封流传至今的玄宗时代,边军戍边的行军报告非常写实的描述了行军之苦。
“生入铁门,死将不朽”
陌刀兵
不过从岑参的诗里面能看到昂扬的乐观情绪,他看到了艰苦的生活,恶劣的气候。但是他更看到了一往无前,不惧艰难精气神和大丈夫当如是的豪迈气息。如果是他的老友高适可能还要发发牢骚。岑参则是要紧了牙,客服困难。
岑参边塞的日子,幸苦但是有盼头
天宝年间在边疆的岑参的整体生活还是很愉快的,虽然老上级751年高仙芝兵败还朝,不过他没受啥影响,还利用这个间隙在这年秋天回了长安。
752年秋季,岑参与杜甫、高适、储光羲、薛据等诸多好友在长安同登慈恩寺塔,作《与高适薛据登慈恩寺浮图》。
此时岑参与高适都在军中高升,成了边疆的红人,政治前途一片光明。而杜甫还在长安蹉跎,此刻众人的心境已经大不一样了。
这次登塔,岑参、高适的心情很不错
不久岑参返回安西,继续在新的都护封常清幕府任职。
安西军再接再厉出击大勃律(今巴基斯坦吉尔吉特以南),又在754年底破播仙(新疆且末)。封常清凯旋时岑参作《献封大夫破播仙凯歌六首》歌颂这次远征。
封常清和岑参都想不到他们在安西辉煌的军旅生涯马上就要结束了。捷报频传的安西四镇军人也想不到几年后盛世不再的场景。岑参更想不到他们欢送高升入长安的武判官也将走入命运的终点。
装备精良的安西军
755年安西都护封常清高升回长安述职。这位老将父祖因为犯罪被流放到西域,年轻时在胡城(今哈萨克斯坦)当个城门官到了快50岁才在安西军中发迹。后来十几年开挂一般做到了安西都护,并屡立战功终于在65岁站到了人生顶峰。
岑参送别了老同事武判官
年初送别了老上司,年中8月岑参又送别了老同事武判官。并留下千古名诗。
但此时历史的车轮已经转动,3个月后大唐的国运戛然而止。安禄山的范阳铁蹄南下,渔阳鼙鼓动地来。老上司封常清和老同事武判官都倒在了这次大乱中。
安禄山南下,渔阳鼙鼓动地来
安史之乱爆发,岑参的结局因为中原平叛不利,哥舒翰在潼关之战把陇右、河西的主力打没了。西域的边军也在一批批的返回中原。
岑参的开边岁月结束了,不过他足够幸运。如果他是第一批回援的唐军估计在潼关一战中凶多吉少。
更幸运的是他的好友高适,高适跟随哥舒翰参与了潼关之战,战败后不但从潼关前线活着回来,后来还被委以重任南下参与了平定永王之乱的军事行动,从一个书记秘书成长为一方大员。
至德二载(757年)春季,岑参回到到唐肃宗凤翔行在,开始参与唐军收复两京的军事行动。他的好友杜甫也逃出长安和唐军主力汇合,蹉跎半生的杜甫终于被任命为谏官。
唐朝的西域边军陆续回援
在唐军经历永丰仓、清渠、香积寺等一些列战役后唐军收复长安。唐肃宗以岑参为右补阙。在随后的平叛岁月里他还是一名恪尽职守的作为一个书记官。
直到安史叛军罪魁史朝义被杀,叛乱平定。众人终于可以喘口气了。
岑参最后岁月是在四川渡过的。大历元年(766年)二月,杜鸿渐任剑南西川节度使,表岑参为职方郎中,兼殿中侍御使,岑参遂入其幕府。
约大历四年(769年)秋冬之际,岑参逝于成都旅舍享年五十二岁。
安史之乱后的蜀地聚集了大量士子,杜甫、岑参都是其中一员
岑参离世的时候,唐朝的边境已经来到了关中西北,岑参原来的部队安西军驻扎在汾州,离着长安只有100多公里。
随着代宗、德宗年间大量生长于开元时代的文人离世,唐人的边塞诗也随着那个时代一曲终了。
边塞诗人的另一面前往西北文人留下的诗词目前看更胜一筹,但是大唐的北疆安禄山治下的范阳有很多像岑参一样希望凭借军功出人头地的人。
高适在东北从军时就留下不少诗词,只不过他没有跟着安禄山造反而是去了河西走廊参与对吐蕃的战争了。
高适
这么多既有才华又有能力的又能扎根艰苦基层才子为什么纷纷要跑到边疆去。
因为长安洛阳实在是没有位子了混不出来了,反而是边塞容易建功立业,功成名就后能衣锦还乡。当时在河朔三镇大量不得志的士人以门客智囊的形式被安禄山这种野心家掌握。安史手下有大批精英知识分子出谋划策。
不怕秀才造反,就怕秀才从贼
开元天宝繁花似锦的盛世下,很多想出人头地又有能力的人被一道天花板死死的按住只能走从军这条路。这些人有的像高适、岑参一样最后为国尽忠。也有不少参与了叛军,像张通儒、严庄,他们为叛军出谋划策把这场叛乱的破坏推向极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