卮,读作zhī(读音:之)
《说文解字》中解释说“圆器也。一名觛。所以节饮食,象人,卩在其下也。《易》曰:君子节饮食。凡卮之属皆从巵”。意思是说:巵,是一种圆形酒器。另一个名称叫“觛”。也是一种用来节制饮食的器具。像人形,卪在人之下。《易经》上说:“君子节制饮食。
“卮”字始见于籀文,其字形中左上部分像人形;右下部分是“欠”字,即“饮”的省略,表示饮酒。小篆字形将籀文字形中的“欠”写成“巴”或“㔾”。因此“卮”还有个异体字,写作:巵。
青铜卮
“卮”是商周时期的一种圆形盛酒器,容量四升。由此引申为量词。在古代也表示计算酒器所装液体的单位。相当于“杯”。
因为卮不装酒就空仰着,灌满酒就倾斜,隐喻某些人随人妄言,既无主见,也无立场、随和人意的言论,所以又引申出支离的、无统绪的含义。如词语“卮言”表示没有一成不变的常态,如同说话没有主见或定见。后常用为对自己著作的谦辞。词语“卮辞”表示随和人意,无主见之词。
栀子
古人也称“栀子”为“巵子”或“卮子”,因为栀子的果子像商周时代的青铜酒器“卮”,后加“木字旁”造“栀”字。《史记》、《本草纲目》等典籍中均有相关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