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这个地方藏了书法宝贝,喜欢大楷的书友建议一定要去看一下

四海易文字 2024-09-28 03:52:50

浯溪,位于湖南省祁阳县境内,距县城西南2.5公里,湘江之滨,322国道(湘桂公路)从旁而过,北望南岳衡山,南连“山水甲天下”的桂林。浯溪风景区面积不大,仅16公顷,除自然风光宜人外,尤以摩崖碑林著称于世。

浯溪原为无名小溪。该溪汇入湘江处,三峰突兀,怪石嶙峋,危崖高耸,古木参天。唐大历元年(公元766年),诗人元结赴任道州(今湖南道县)刺史,由湘江逆流而上,舟过祁阳因对浯溪风景情有独钟,“遂家溪畔”,并独出机杼,以“吾”从“氵”,将无名小溪命名为“浯溪”,意为“我的溪”;将悬崖峭壁之上的石台,以“吾”从“山”,名为“峿台”,意为“我的台”;在浯溪汇入湘江出口处的山顶,建亭休憩赏景,以“吾”从“广”,建顾名曰“唐庼”,意为“我的小厅堂”,合称“三吾”。并以“三吾”撰写三篇铭文。《浯溪铭》和《唐庼铭》这两块碑分左、右两扇并列锲刻在唐亭下形似引颈向浯溪爬行的龟石上,意味着万古长存。左边的碑文从左往右书写,右边的碑文从右往左书写,很像是对开的两扇大门,又像书法章法中的龙门对联,这显然是元结当年精心酝酿设计的。

《浯溪铭》是唐代书法家季康书写的玉箸篆,笔画沉稳,线条流畅。《唐庼铭》是袁滋书写的钟鼎篆,又叫金文,线条苍劲古厚,跌宕有致。宋书法家黄山谷曾来此,他评价说:“滋,唐相也,他处未尝见篆文,此独有之,可贵也。”袁滋是唐朝的宰相,因此,此碑世所罕见,弥足珍贵。在唐亭对面的石崖上,《峿台铭》锲刻在一块矗立的巨石上,它是瞿令问以悬针篆书写的,刚劲有力。“三铭”现今仍然是我们学习篆书借鉴的典范。

浯溪碑林全系摩崖,即在天然的石山上直接书刻的石碑。因诗人元结仰慕且撰写“三铭”,历代文人墨客纷至沓来。公元771年,元结邀请志同道合的好友、大书法家颜真卿,把他在公元761年写的《大唐中兴颂》大字楷书刻于摩崖上。颂文以史为鉴,明颂实讥,对封建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进行了无情的抨击。碑中书写形式一反常态,用今人的写法自左往右书写,实为举臂书丹上石,免得自右往左书写而使宽袖挡住视线的新创举,更贴切地说,还是为了表现“明颂实讥”的碑文而特意让人“正文反读”,就是正面文章反面去理解。中兴颂碑面积约10平方米,共332个字,字大直径为15公分,因文奇、字奇、石奇,世称“摩崖三绝”。鲁公的碑刻全国现存不少,四川剑阁和江西庐山的《大唐中兴颂》,均为浯溪翻刻去;颜氏家乡有鲁公家庙碑,字虽多,却没有浯溪这么大。因此,无论从哪方面比较,浯溪这块中兴颂碑堪称三绝。

该碑是鲁公六十多岁专程来写的,是人书俱老、炉火纯青的作品,也是鲁公本人最心爱的一件作品,以篆隶笔意书写,以隶书起笔藏锋,以篆书行笔中锋,线条浑厚苍涩,充实茂密,字体宽阔雄伟,犹如堂堂君子傲然挺立,字里行间洋溢着长风忽起、巨浪翻滚的气势。所以,古人很公正,说“鲁公遗墨此第一”,浯溪受之无愧。

元结的“三铭”和颜鲁公的《大唐中兴颂》自古以来吸引着南来北往的名人慕名而至,有感而发,择石撰文。前面提到的唐代书法家颜真卿、袁滋、瞿令问外,还有唐代的李阳冰等,宋代的黄山谷、米芾、秦少游、范成大、杨万里、陈与义等,元代的郝经、杨维桢等,明代的解缙、董其昌等,清代的钱沣、何绍基、吴大澂等都在此留有真迹。正、草、隶、篆、行五体兼备,诗、词、文、书、画洋洋大观。弹丸之地竟有碑刻505块,形成全国罕见的露天碑林,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学、艺术价值,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

浯溪,一个令人神往的地方!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