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凯里集市

幻丝说历史啊 2024-08-21 02:29:30

【编者按】凯里集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清时期,具有悠久的历史背景。

凯里市地图 来源天地图

话说凯里集市

凯里场隔五赶六,沿用已久,场期第二天,还赶一上午,谓之小场。附近数百村寨及百里内的县:黄平、台江、雷山、麻江、丹寨、盆安、余庆等商客群众,均来此逢集,两湖、两广、云南、四川等省,均有常客住凯里,甚至迁居成寨,如湖南佬(凯运司大修厂侧面)、广东街(州大礼堂后面)即当时两湖、两广商客迁居于此,街名由籍贯而产生。

来源1938年四川及贵州明细分县袖珍图

集市东起东门城门口(现凯运司),西至牌坊边(市粮会局),南抵牛场坝(现森勘队),北至龙井坎上。十冬腊月场,均称年场(苗汉年),人多拥挤,摩肩接踵,小儿不敢出门。仅屠宰税,场最高额达四百二十头。

凯里场解放前,在城内赶场集中,人声鼎沸,站在魁星阁或文昌阁马刨井,听其轰隆轰隆的回音,令人惊心动魄;乍听之人,会吓得不知所措,90岁以上的凯里世居,均耳闻目睹,现场天人数,不亚于昔日,声已消失,此尚待考证。

洋行街(现解放粮店前),顾名思义,是外国人交易之所,内是天主教堂,(又名天后宫)英国人在此传教。街两旁是热闹交易场地,传教士利用教徒(绝大多数是苗民)替他们低价收购地产品,主要为獭皮、虎皮、狐皮、豹皮、杜伸皮、黄柏皮等贵重药皮;后运来洋油(石油)、洋钉(元钉)、洋火(火柴)、洋碱(肥皂)、洋线(花线)、羊肚帕(毛巾)等亦由教徒出面销售。洋行街内华丽的福音教堂,老百姓是望而生畏不敢越雷池一步,惜乎在民国二十三年那场大火烧得片瓦无存,后再不修复,它已在人们心目中遗忘了。

凯里物价,历来高昂,解放前的生活水平,高于贵阳为全省之冠,因沿用银锭、银元之故,国民党时期,虽通用纸币,凯里购物计量,均以大洋为标准。一块银元一斤盐、八块银元一斗米(40斤),受此盘剥的人,健在还有。外出行商,每人能背银元二千元(87斤),此特制揹衣,内外各缝双层,用布二丈多(窄布)。现流在民间尚多。一个时期,凯里铸银炉,超过一百座。一般商人外出经商,还雇人保镖。

【说明】

1、本文纯属个人学习整理原始史料,仅供参考,资料来源《凯里市志》、《凯里文史资料》;

2、图片主要来源网络、《1938年四川及贵州明细分县袖珍图》、个人收集,传承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中华文化精神:

3、文章较长,读下来会有流水账的感觉,欢迎多多交流,难免有疏漏之处,还请指正交流。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