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潮中的“弃子”——极越汽车解散的背后与中国造车新势力的危机

兰香诗梦醉花间 2024-12-13 15:37:22

12月11日,上海的寒潮不仅带来了冬天的冷意,也吹倒了一家曾备受瞩目的造车新势力——极越汽车(上海集度汽车有限公司)。从百度与吉利强强联手,到解散消息传出,这家成立仅三年的汽车公司走过了怎样的曲折历程?解散背后,是行业竞争的自然淘汰,还是企业内部管理的致命失误?本文将通过数据与行业观察,为您解读极越汽车倒下的根本原因及其对新能源车市场的深远影响。

极越汽车的“至暗时刻”:从豪言壮语到黯然退场

2024年12月,极越汽车公司陷入一场突如其来的危机,从资金链断裂到大规模裁员,这家曾经意气风发的汽车企业迎来了它的至暗时刻。员工的愤怒、供应商的维权、CEO的承诺与现实的落差,构成了一幅企业解散前的“悲剧全景图”。

突然的转折:从“创业2.0”到“全面崩塌”

就在12月11日的内部视频会议上,极越汽车CEO夏一平还在鼓励员工,为公司的“极越创业2.0阶段”打气。他在会上描绘了一幅充满希望的蓝图:加强技术投入、提升销售能力、优化内部流程。然而,仅仅一天后,一纸解雇通知打破了员工的幻想。

网传信息显示,公司从11月起已经停止缴纳社保和公积金,并且12月的工资也遥遥无期。这些消息彻底激怒了员工,有人感叹:“前一天还在喊加油,第二天就直接断了后路,这到底算什么?”

供应商维权:9600万元欠款压顶

极越汽车的困境并非始于一夜之间,资金链断裂的迹象早已显现。12月10日,一家传播供应商公开讨要36万元欠款。对于一家汽车企业来说,这点金额似乎不值一提,但它却揭开了极越资金危机的冰山一角。

更严重的是,全国多地的供应商纷纷涌向极越总部讨要欠款。据统计,目前登记的欠款总额接近9600万元,单家供应商平均被拖欠500万元。这些供应商的联合维权,让极越的资金问题暴露无遗。甚至有供应商公开质疑:“连这么点款项都付不出,还谈什么‘创业2.0’?”

员工的无奈:两种选择都难以接受

面对愈发艰难的处境,极越为员工提供了两种选择:

这样的选择对员工来说,无异于“左右为难”。一些员工表示,公司实际上是在变相逼迫大家主动离职,以此减少赔偿压力。

据目击者透露,12月11日傍晚,上海嘉定的极越总部门口,陆续有员工拎着行李离开。有人忍不住叹息,有人愤怒抱怨,但更多的是无奈。一位员工直言:“既没赔偿,工资还打欠条,社保和公积金也断了,这日子还怎么过?”

门店停摆:业务“半解散”状态

与此同时,极越的线下业务也陷入停摆。网传信息显示,部分门店已经关闭,试驾车辆被锁,销售工作全面停止。一些门店员工透露,他们被通知停止接待客户,公司业务基本处于“半解散”状态。

值得注意的是,11月底,夏一平还曾在社交媒体上晒出交付中心的忙碌景象。仅仅十几天后,公司却陷入停摆状态,这种巨大反差让人不禁怀疑,极越是否早已危机四伏?

CEO的最后承诺:能否挽回信任?

在危机爆发后,夏一平现身极越办公室,对员工做出承诺。他表示,公司会尽快解决12月的社保问题,并希望员工能够与公司“共渡难关”。然而,这些承诺在员工看来更像是“临终挣扎”。

在更早之前的11月30日,夏一平还在社交媒体上高调发声,展现公司的“交付繁忙”;12月1日,他还在TED×思南路大会上发表题为《为自动驾驶而拼》的演讲。这样的“表面繁荣”与如今的停摆形成了鲜明对比。

反思:从光鲜亮丽到灰飞烟灭

极越汽车的倒下并非孤例,而是行业寒冬下中小型造车新势力的一个缩影。从供应商的维权到员工的离职,从资金链断裂到业务全面停滞,每一个环节都反映了这家企业在经营管理、资金储备等方面的缺陷。

结语:一场创业梦的终结

极越汽车的故事,从风光无限到黯然收场,让人唏嘘不已。这场创业梦的终结,不仅是管理层决策失误的结果,也揭示了新能源汽车行业竞争的残酷现实。

无论是供应商维权,还是员工愤然离职,每一个细节都在提醒着所有企业:只有脚踏实地、做好资金管理和战略布局,才能在行业浪潮中立于不败之地。而对于极越汽车来说,这或许已经是难以挽回的一局。

0 阅读: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