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车企利润缩水,全赖中国太卷?

祺瑞评汽车 2024-08-27 12:52:50

撰文|Misfire编辑|于杰出品|汽车产经最近,全球几大跨国汽车巨头先后发布了今年上半年经营的业绩。整体上可以用惨淡经营四个字来形容。丰田、现代以及本田虽然实现了利润的同比正增长,但有部分功劳要归功于汇率的变化。今年第二季度,韩元兑美元的汇率,相比去年同期下降了4.3%,有效提升了现代汽车在海外的营收和利润表现。而日本国内也有媒体报道称,上半年日元贬值为丰田贡献了大约27%(将近4000亿日元)的营业利润。得益于在北美市场的强劲表现,通用汽车上半年的净利润同比增长了19%。但二季度财报发布之后,其股价不升反跌,因为其在中国市场的表现实在乏善可陈,半壁江山摇摇欲坠。除了以上四家,所有的跨国车企利润都在下滑。其中比较扎眼的是:BBA、保时捷等豪华品牌的营业利润同比下滑幅度都在20%以上。销量、营收规模等关键指标也在缩水。特斯拉今年上半年也没顶住,销量同比下滑6.5%至83.07万辆,营收同比下滑3%至468亿美元,净利润仅为26.07亿美元,相比去年直接腰斩。而特斯拉的下滑在很大程度上是纯电动汽车在全球范围内遇冷的一个缩影。总而言之,2024年大家的日子都不太好过。原因当然是多样的,但全球第一大汽车市场中国,是必须要被讨论的最大变量。自今年以来,从国际到国内一直都流传一种声音:中国车企太卷,把整个行业的利润都给卷没了,甚至还有很多业内人士直言,中国现在的卷是非市场化,非常态化的。这些言论也许是事实,至少不是空穴来风。但即便如此,中国的卷就真的错了么?NO.1

[转型是个痛苦的过程]

虽然大家的日子都不太好过,但就今年上半年的状况而言,德系可能是最难的。大众集团增收不增利;BBA营收、利润双双下滑。这些数字背后的问题,最后一总结都回到了老生常谈的“跟不上中国新能源转型、智能化转型节奏”这件事情上。大众深陷软件泥潭、宝马电车以价换量,奔驰电车半价还被嘲杂牌,奥迪拉起“我们也有新能源”的心酸横幅··········这些变革期特有的奇观,大家耳熟能详,就不一一鞭尸了。作为现代汽车工业的“老祖宗”,德国深刻诠释了什么叫船大难掉头。要知道德国汽车不止有大众、保时捷和BBA,还有博世、采埃孚、大陆等知名国际汽车零部件供应商。据统计,德国汽车工业及相关产业链,对其GDP的贡献超过10%,吸纳了约1200万德国人口就业。从燃油车转向新能源,意味着近七分之一的德国人需要自我革命或者被革命,这注定是一件艰难切代价巨大的事情。改革的阵痛已经开始展现,德国权威部门统计,今年上半年德国有20家曾经年营收超1000万欧元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破产,比去年多了12家。采埃孚、博士以及大陆集团都在进行有计划的裁员,据不完全统计,在2025年之前,这几大国际零部件巨头将累计裁掉约3万名本土员工。大众集团从今年1月开始执行去年定下的裁员计划,主要方式是让56周岁以上的员工提前签署退休协议。宝马在6月开启了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的首次大规模裁员,涉及6000多人,奔驰母公司戴姆勒计划在2025年之前裁掉1万人。采埃孚的德国员工在抗议裁员德系面临的这些问题,日系一个也跑不了。今年上半年,本田、丰田、日产三大日系车企都有过大规模的裁员,尤其是在遭受重创的中国市场。其中广汽本田给出优厚的裁员条件,让员工自愿报名被裁,结果报名人数远超预期,最后裁员名额都要靠抢。和德系相比,日系好过一点的地方在于,他们的混动产品在世界范围内有着更广泛的知名度和认可度,这和日本汽车注重节能的传统有关。今年上半年,丰田和本田实现盈利,除了汇率问题,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们的混合动力汽车在北美市场增长强劲。当然日系有自己的问题。过去这么多年,日系在高端化方面,能勉强称得上成功的就只有雷克萨斯,当电动智能化重新书写或者说丰富了豪华车的定义,日系要再追求高端,无疑会变得更加困难。而日系优势的经济型市场,正在遭受国产纯电及插混产品挤压。这种挤压不仅发生在国内,也发生在隔壁的东南亚。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日系车将老旧的技术和车型放到东南亚市场,靠着皮实和经济的特点迅速获得市场优势,2021年前后日系车再东南亚的市场份额已经逼近80%。不过在最近一届泰国国际汽车博览会上,比亚迪拿到的订单首次超过了丰田,长安也挤进了前五。另外,在东南亚售出的新能源车,有5成左右来自中国厂商……种种迹象表明,日系的这片后花园已经被中国车企播上了新能源的种子,如果丰田们再没有相匹配的新能源产品,逆转时刻用不了几年就会到来。位于泰国的比亚迪工厂相比前两者,两大传统美系在新能源转型方面可能是躺得最平的,这就难怪他们会在中国市场遭遇严重的滑铁卢。短短数年时间,一代经典福克斯销声匿迹,雪佛兰成了可有可无的存在,别克能讲的故事只剩下GL8,凯迪拉克靠着骨折价,苦苦维系美系最后的尊严。比这些更让人叹息的是,短时间内很难看到这两大美系品牌复兴的希望。福特目前的利润有相当一部分来自商用车。乘用车部分,他们在中国主动选择了战略性的收缩,把更多精力放在小众的户外越野市场上,至于电动化转型几乎变成了喊口号。通用上半年全球业绩出人意料的好,但主要依靠的是北美市场大马力的燃油及SUV产品的热销。至于在中国,通用已经跌倒了要靠上汽拯救的地步。据说,上汽通用现阶段最重要的任务已经变成了帮助经销商去库存、稳住现有的销售渠道。未来几年将会有多款完全由中国团队主导开发的新能源产品问世。“中方技术+外方品牌”,贾健旭升任上汽总裁之后,迅速就把上汽大众正在搞的那套改革办法用在了上汽通用身上。事实上,上汽的新能源技术储备一直不差,只是用在自主品牌上死活没折腾出什么水花,把这些新技术和有底蕴的老合资品牌重新组合,能不能化腐朽为神奇,需要打个问号。但可以确认的是,和大众比,通用在中国市场的出牌机会真的不多了。同样是美系品牌,特斯拉在中国市场成功扮演了推动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鲇鱼角色,但在本土却没有推动福特和通用的转型,也令人觉得奇怪。不过特斯拉同样有自己的问题,Model 3和Model Y销量还行,但是产品实在是有点老了,尤其是前者,在众多自主新势力的合围下,已经显出了颓势。另外,更便宜的Model 2迟迟不能量产,已经被公众遗忘得差不多了,FSD入华的传闻飞了一轮又一轮就是迟迟无法落地,而与此同时,新势力们已经把智驾全国都能开当成了新口号。所以,在国产电车一年换三代的强度之下,“特斯拉”如果继续躺平,那真的就是有点太小瞧自己的对手了。特斯拉Model2预计2025年才上市最后,还剩下了两个在国内市场存在感已经不太强的巨头,现代集团和Stellantis。这两大巨头上半年可谓冰火两重天,而对比他们的境遇,又会发现一些有意思的现象,下面单起一节再聊。NO.2

[中国的卷,真错了吗?]

在全球前十的新能源汽车集团中,Stellantis和现代集团是对中国汽车市场依存度最小的。去年中国市场在他们总销量中的占比分别为2.45%和4.09%。也许因为和中国市场的绑定没有那么深,现代集团在电动化上并不激进。在国内市场,他们销售的新能源车甚至还是过时已久的油改电。今年上半年,在其106万的总销量中,纯电和插混的销量占比都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滑,油车以及油混的占比上升。在这样的销量结构之上,现代集团上半年经营利润率为13%,超过奔驰的10.9%、丰田的10.6%以及大众的6.3%,是全球主要汽车厂商中最高的。同样不依赖中国市场的Stellantis在电动化转型上,比现代集团积极很多,至少看起来如此。据悉,他们和零跑合作组建的国际合资公司已获得所有必要性审批,三季度末将首先在欧洲地区开展销售,随后将进军南美、中东和非洲等地区。Stellantis首席执行官唐唯实(左)&零跑汽车创始人、董事长(右)另外美国《华尔街日报》报道称,Stellantis在美国投资了数十亿美元研发新的电动化产品,并制定了非常激进的电动车生产目标。但这些努力还没给Stellantis带来积极的回报。《华尔街日报》的报道中提到,激进的电动化目标和相对高昂的售价,形成了严重的库存积压,还干扰了油车正常上新的节奏。这一切造成了上半年Stellantis在北美市场销量下滑了30%以上,利润率也大幅度下滑。而受北美市场的影响,Stellantis上半年净利润仅56亿欧元(约合62.36亿美元),同比下滑48%,是除特斯拉外,利润下滑最多的巨头。看着这两大巨头反差境遇,一个“暴论”变得越来越清晰,那就是:“离开中国市场,电动化转型并没有那么急切。只要不急切地搞电动化,日子就过得还行。”事实上,进入2024年后,电动化浪潮在全球范围内的确是有反复的。从市场份额来看,虽然1-7月新能源车在国内零售销量占比已经超过了50%。但如果看全球市场,上半年新能源车销量约为717万辆,仅占同期全球汽车总销量的18%。电动汽车需求疲软、增长率放缓迹象正在全球多个市场蔓延。欧盟此前通过的《2035年欧洲新售燃油轿车和小货车零排放协议》极有可能被推迟执行。受此影响,今年初奔驰宣布放弃2025年新能源占比50%的目标,保时捷、大众也都宣布推迟或者放弃原先设定过的电动化目标。另外,大众此前本来已经宣布过不再投资燃油车的开发,但今年他们将原本计划用于电动汽车的数十亿资金投入燃油车。今年6月,大众汽车集团首席财务官阿诺·安特利茨在接受德国媒体采访时还表示:接下来五年大众将在内燃机领域投资600亿欧元,并且2027年前推出30 款燃油或插电式混动车型。对比国内新能源市场的高歌猛进,不得不承认,中国汽车市场和世界整体是存在一些断层的。这种断层的存在导致一些成名已久的汽车巨头,很难再用过去的方法论来兼顾中国市场,并在转型中陷入了迷茫和阵痛。为了中国市场努力转型,但同时要在全球市场要面对很大的不确定性,并且要经受剧烈的内外部冲击。于是,被变革刺痛的人在无奈之中发出了一些抱怨。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成长并不是完全市场化的公平竞争”以及“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价格竞争已经超出了正常范围,把整个行业的利润都卷没了”。大家可以上网搜一搜,类似的话,很多车圈大佬都说过,其中来自合资企业的人最多。这些话都不是空穴来风。中国为了扶持新能源汽车产业,给的经济和政策支持力度前所未有;中国汽车市场的卷确实也达到了新的高度,部分国产品牌这两年就是在利用我们自身的新能源产业链优势疯狂打价格战,并且这种卷某种程度上伤害到了行业的利润。上半年国内汽车销量达到1404.7万辆,同比增长6.1%,汽车行业实现利润总额2377.0亿元,同比增长10.7%。但抛开行业绝对值,用具体的行业利润率来看,行业平均利润率水平已经降到了5%的新低点,比亚迪的利润率刚好是这个数字。而丰田、现代等大集团利润率常年在10%以上。数据上看,这种杀敌1000自损800的价格战,不应该再继续打下去。但中国市场,从来都没有承诺过完全市场化的竞争。而大众、丰田等企业今天能保持高利润率,能挣全世界的钱,正是因为他们昨天在技术和产业链上有深厚的积累。如果中国今天不卷,不牺牲一些利润尽快掌握足够的市场份额,从而把外资企业拉入自己的游戏规则,那么就很难孕育一个成熟、强大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也无法培育拥有足够全球影响力的车企,去挣全世界的钱。至于外资,中国市场从不排外,只是这一次得按照中国的游戏规则来。虽然挣钱注定不像过去那么容易,但凭借丰厚的家底,出牌的机会还有。与其抱怨,不如尽快适应新的游戏规则,聪明的那部分决策者已经在路上了。

0 阅读: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