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美大国博弈逐步走向深水区,“扩核论”市场炙手可热,有很多人认为中国应该将东风-41洲际弹道导弹的数量扩充到1000枚,如此才能对不断降低核武使用门槛以及在中国周边进行核讹诈的美国构成足够的战略威慑,事实果真如此吗?这是我们今天着重探讨的一个话题。
“扩核论”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很多人对中国核武库威慑力的不自信。尽管我们官方不止一次地反复强调,中国奉行防御性核战略,够用是我们核力量发展持之以恒的目标。但鉴于我们奉行的“核模糊”政策以及体系建设上的不足问题,这种不自信的产生也是符合正常逻辑的。
我们早在上世纪80年代左右便构建起了“三位一体”核战略体系,但这只是数据层面的表象,实际上我们的核威慑长期以来侧重于陆基洲际弹道导弹的二次核反击。这也是我们从东风-31开始发展陆基机动型的唯一出发点,东风-31后,我们衍生出了东风-31A、东风-31AG以及东风-41多个型号。
这里有个细节需要特别注意,东风-31这个系列,不仅仅只是射程从基本型的8000公里拓展到12000公里,而且该系列导弹的发动机技术跨越多代的同时,在具体的机动变轨、分导式多弹头等技术领域也有明显的迭代迹象。
东风-31采用的是我们第二代固体推进技术,东风-31A型采用的是第三代固体推进技术;东风-31A不仅大幅增加了射程,同时还进行了多弹头、机动变轨技术的试验工作;而最新的东风-31AG则是使用了更为先进的中段变轨技术,进一步提升导弹的突防性能。
这个系列的改进不仅仅是单纯的技术升级,而是新技术验证和成熟的过程。或者说,虽然都是东风-31这个系列里的产品,但基本型、A型以及AG型从技术角度讲属于迭代产品,技战术性能的提升早已超出了系列拓展的范畴。多型号并存的情况对于有限的战略核反击力量编制来说,从后勤到战力整合都带来极为严峻的挑战。这一定程度会影响到我们整体战略威慑效能的充分发挥。
当我们发展到最新的东风-41的时候,无论是导弹射程、命中精度、突防技术,还是发射方式、作战准备时间,我们在这些硬性的技战术指标上已经走到了世界一个靠前的位置,所以才有国内专家“世界第一”的评价。
陆基战略核力量我们是足够的,我们最大的问题出在空基和海基上,空基只有基于图-16中型轰炸机脱胎换骨而来的轰-6系列中远程轰炸机,整合了空地-20等防区外精确打击弹药体系,但与美俄B-2A隐形轰炸机、图-160战略轰炸机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海基核潜艇早在上世纪70年代便完成第一代的研发工作,第一代潜射弹道导弹在80年代也完成相关工作;但受制于技术限制,我们的艇和弹都存在一些显著的问题,最终导致我们的核潜艇只能在家门口有限范围内活动。第二代核潜艇技术有了很大进步,但成体系发展才是最近两年的事,终归处于起步阶段,巨浪-2作为主力潜射弹,8000公里的射程还是显得捉襟见肘。
讲了这么多,也就是说我们的战略核力量主要还是依靠陆基洲际弹道导弹来维持,这种相对单一的核力量体系,在大国博弈尤其是核博弈中,我们自然也处于下风。这也是美国为什么敢对中国进行赤裸裸核讹诈的根本原因。
玩核博弈游戏,美俄都各有心得,俄罗斯能用核武让北约投鼠忌器,搞得美国和北约人心惶惶,最终迫使美国不得不和俄罗斯在核裁军领域谈判,这算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美国则注重于攻防兼备,一方面降低核武使用门槛进行抵近式核讹诈;另一方面不遗余力瑞金全球反导部署,受害者不仅仅只有俄罗斯,还有我们中国。
萨德入韩为什么会一度引发中韩激烈的外交冲突?本质原因不在于萨德拦截弹,而在萨德标配的雷达系统和部署地点上。AN/TPY-2雷达2000多公里的探测范围,部署在韩国境内将中国东北、华北等地覆盖在监视范围之内,严重的损害了我们的战略利益。
要知道我们陆基洲际导弹很多发射阵地预设在东北和华北地区,美国将一只眼睛放在这里,平时可以收集我们相关空域的空情,还对我们火箭军的导弹发射进行实时监控;一旦进入战时,便是充当美国反导拦截的战略预警前哨。
现阶段,美国依靠前推部署在韩国的萨德系统、北美和西太地区部署的陆基预警雷达以及天基导弹预警卫星体系构筑起了从中国家门口到美国的立体导弹预警网络;拦截措施从西太抵近部署的海基中段反导到纵深梯次部署的萨德、爱国者-3,形成了多层次、密集的反导拦截网络。
也正是得益于美国超前的反导预警拦截体系网络,所以美国对中国的核力量威慑感受并不是很深。这也就能解释为什么对俄罗斯的核言论风声鹤唳,而对中国则是进行反复的核讹诈。直白点说,就是我们严重依赖陆基核力量,而美国对此早有一整套的应对之策。
问题也就油然而生了,我们就算将东风-41的数量扩充到1000枚,对美国而言只是数量的增加,战略威慑效能并不会有显著的提升,只要它的反导预警拦截体系摆在那里,它就有敲诈和勒索中国的资本。
既然如此,我们的突围方向在何处呢?鉴于空基核力量的实际作战效能伴随着防空反导技术的发展大不如从前的大背景,摆在眼前的只剩下一条路,那就是补齐海基核反击体系的短板,当解放军战略核潜艇常态化在太平洋进行战备值班的时候,也就是宣告美国战略核优势不复存在的时候。
我们的核潜艇发展受制因素颇多,比如核潜艇自身建造技术、潜射弹道导弹技术以及核潜艇作战应用环境等。国内外对我们核潜艇技术诟病最多的莫过于“龟背”,从技术角度讲,潜射弹道导弹射程越远弹体的尺寸便越大,弹体尺寸的增加带来的又是一个是否能够生产相匹配尺寸的耐压艇壳的问题。
如果耐压艇壳的尺寸和导弹尺寸不匹配,最终带来的结果是“龟背”的出现。由于“龟背”是非耐压壳体,其内部需要设计压载舱水柜,因此“龟背”表面就会有很多的排水孔,水下潜航会产生自身的噪音,这就严重影响到了潜艇的静音效果。我们的092和094都有“龟背”,所以成了国内外诟病的源头。
一句话概括就是,我们核潜艇的技术和国外是有很大差距的。“龟背”一天不消除,那么中国核潜艇就丢不掉“落后”的标签。我们早在海军成立60周年之际,时任海军司令员吴胜利上将便讲过我们要发展隐身核潜艇,最近几年得益于综合电力技术和无轴泵推技术的突破,我们开始批量建造094改型核潜艇,曾经与万吨大驱一道“三舰同框”的长征-18号便是其中之一。
除了潜艇建造问题之外,我们的潜射导弹也与世界有一定的差距,国庆70周年亮相的巨浪-2还是“远程”导弹,8000多公里的射程很难满足我们的战略威慑所需。新型产品初步完成工程研制,投射距离世界第一,外界普遍猜测这也是094改型潜艇批量建造的一个重要原因,很可能会搭载这款新型导弹。
使用环境也是一大问题,美国早在冷战期间便在中国家门口构筑了三层岛链,尤其是美军在西太方向深耕反潜作战体系,日本海上自卫队被称为是美国海军第七舰队的反潜大队,无论是八八舰队,还是上百架反潜巡逻机,都是反潜立体封锁网的一环。
这就限制了我们的核潜艇只能更多地在家门口活动,为此迫使我们不得不将目光转向南海。南海的地理环境很适合核潜艇的活动,美国也强化了在南海方向有针对性的活动,比如海上测量船密集收集水文资料,反潜巡逻机高密度在南海活动以及攻击性核潜艇撞山事故等等,都足以说明问题。
距离是有一个大问题,我们战略核潜艇在南海北部发射导弹,打击美国西海岸射程至少要达到1.1万公里,覆盖西海岸则至少需要1.25万公里,打击东海岸覆盖纽约和华盛顿则进一步需要扩展到1.4万公里,而要打击佛罗里达州最南端至少需要1.5万公里的射程。
这或许是我们强调新一代潜射弹道导弹投射距离世界第一的重要原因,只有射程足够远,我们才能保证在有必要的时候将导弹打到美国,至于技战术上的东西后期我们再补。
最近有一则好消息,美媒最近发布消息称有国外卫星在中国葫芦岛造船厂发现了12米直径和9米直径的潜艇耐压壳分段,分析推测认为12米直径分段是096战略核潜艇的一部分,9米直径分段是095型攻击型核潜艇的一部分。
葫芦岛是中国专门建造核潜艇的造船厂,如果消息属实,那对于我们核潜艇的发展是一个福音。要知道俄罗斯的北风之神-A使用的12.6米的耐压艇壳,美国的哥伦比亚级使用的是13米的耐压艇壳,这两型潜艇的排水量都在2万吨以上,所以据此推测我们新一代战略核潜艇的排水量至少在1.5万吨级。
大吨位的潜艇带来的是垂直发射管数的增加,我们有望实现16个垂直发射管,和国际同类产品处于同一水平。已知我们新一代潜射弹道导弹射程世界第一,那么一艘艇携带16枚导弹,一枚导弹携带多个分导式弹头,那么单艇的核弹头数量有望接近百枚。
足够的射程,客观的核弹头数量,这对于提升我们的战略核威慑效能的实际作用大幅度提升;更重要的是核潜艇的隐蔽性和突防效果要优于陆基导弹,以及在编制上也好进行调整。要知道增加部署1000枚陆基洲际导弹,这是需要几十个旅级单位的编制,而核潜艇适量增加,相对难度要小得多得多。
由此可见,补齐我们的海基战略核力量要远比扩充陆基核力量的性价比、效费比都要高。对美国所产生的战略威慑效能也要更好,扩核不能只盯着陆基力量,海基是一个突破口,需要我们转换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