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大多数人并没有了解美国。大多数人对美国的认知,停留在:美国是一个国家,跟中国一样,只不过现在美国比中国强盛而已。于是也很容易以为,美国跟中国的差异仅仅是组织架构上的差异。
美国跟中国虽然都叫国家,但是从根上到每一个细胞,都不一样。
美国,其实是一个伪装成“一个国家”的“自由联盟”——理解这点,你就不能用封建时代的“帝国兴衰”逻辑套用到美国身上。
本篇就主要跟大家盘盘,二战后的美国是如何用“马歇尔计划”让欧美在二战后崛起的,好让大家深刻的理解市场经济与金融的关系。
在此之前,先给大家说下国外已经习以为常、但国内大都数人听都没听过甚至不敢想象的常识:
你可知道美国所有的证券交易所,包括最大的那家纽约证券交易所,是私人企业?
制造F系列战斗机的,是名叫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的私营企业,只要美ZF没针对某个国家作专门限制,它是可以在不用向ZF发通知的前提下把战斗机卖给任何一个没被限制的国家——甚至,它是有权可以不卖给美国ZF。
你只要去深入了解就会发现,我们在国内司空见惯的,以为是ZF统筹建立的,在国外完全不是这么一回事,发现很多东西都是民间自发的。
在美国,甚至是没有国企的概念。
我们在计划经济环境下,会觉得ZF统筹并建立着一切。然而在美国,ZF担当的仅仅是服务者的角色。
并且,美国通常也被称为“the States”,中文翻译为“联邦”,其实直译就是“那些州们”。
其实,美国的每个州都可以看成是一个“小国家”。
之所以可以这么说,是因为每个州有各自不同的法律与司法程序,但都是三拳分立。这三拳分别是行政拳、立法拳、司法拳,这部分内容比较敏感,就不在本篇展开了。
除此之外,每个州都有各自的军队,称之为“国民警卫队”,这个军队是只对州政府负责,只听州政府的话,跟联邦军队并不存在“垂直隶属”关系,但会联合行动。
我们看到代表美国对外发动战争的,其实是联邦军队。
联邦军队,除非是美国发生被侵略或被恐怖袭击,否则被规定是不能在美国本土发动军事行动的。
举个简单的假设,假如,仅仅是假如,美国内某个州跟另外一个州两边打起来了,这时联邦军队是不能直接下场站边的。
而联邦政府,就是我们经常看到的以美国总统为代表的白宫内阁,还有代表着立法权的国会,还有代表司法权的联邦大法院。
同样的,美国联邦政府,与各个州政府,并不存在隶属关系。
这是我们这边人很难理解的一件事,我们的认知中,都是市长被省长委任,省长被总理委任,各地区领导人存在着非常鲜明的垂直隶属关系。
但在美国不是,美国每个州的州长,都是所在州的公民们投票选举的,跟美国总统并不存在行政垂直关系。
而联邦政府,是无权干涉州政府在所在州的公共事务的。
举一个非常经典的图片,就是亚利桑那州长布鲁尔指着当时在任总统奥巴马的鼻子破口大骂,而奥巴马一直摆出个点头哈腰求饶安抚的态度:
据说当时是两者在移民问题上起争执。
用一句话形容,你总统也只是个物业管理而已,别想着大伙会惯着你。
而且更重要的一点,是每个州都有公投独立的自由,也就是脱离出美国成为独立国家。
这事,德克萨斯州已经干过一次并成功了。
德克萨斯州曾在1836年宣布公投独立,随后得克萨斯共和国诞生。然后几年后,又重新并入美国。。。。
并且,2024 年德克萨斯州议员布莱恩・斯拉顿提出了一项名为《得克萨斯独立公投法案》的议案,如果该议案通过,将在下次大选中就得克萨斯州是否脱离美国进行公投。
除此之外,加利福尼亚州、阿拉斯加、夏威夷等州也有过强烈的独立呼声。
其实这事在老牌民主国家英国最近也干过,就是在2014年 9 月苏格兰曾就是否脱离英国独立举行公投,最终以 55% 反对、45% 支持的结果否决独立选项。
英国全称是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其实是由四个“国”组成,分别是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以及北爱尔兰。
并且在2024 年 2 月 3 日,北爱尔兰首席部长米歇尔・奥尼尔称,预计在未来十年内就与爱尔兰共和国重新统一举行全民公投。
而美国其实在整个对国家的意识形态与组织架构上是跟英国非常接近的,也就是说,美国其实是50个“小国”组成的。
有关美国总统共和制与议会制那纠缠不清的政治体系,这里就不详细展开了。
就上面内容,其实我是想让大家意识到,当响起“国家”这个词,我们中文区的人跟美国那边的人,脑海里呈现出来的画面是完全不一样的,就如同“黑神话悟空”跟“王者荣耀”都叫游戏,但根本就是两码事。
我们脑海里想起“国家”这个词,其实跟一千年前封建时代的人并无大体差别,都是一个金字塔结构的垂直隶属系统,皇权最大,一切都是王说的算。其实说白了,脑海里想到的是“政权”,以及这个政权的所有物。
而在英语区,甚至过去封建时代的国家与现代国家用的词是完全不一样的。
提到过去封建国家用的词是:empire、imperium、realm、kingdom,其特点是都有皇权,并且皇权高于百姓民权,以及也代表着皇权属下的领地等。
但用来形容现代国家用的词有:country,这个词同时也指代某个地区,乡村。
还有nation,这个词同时指代国民,民族。
而”祖国“,在英语里是用homeland表示。
所以,当英语区听到“country”或“nation”这个形容国家的常用单词时,脑海里想到的肯定跟“empire”这样的词是完全不一样的。
甚至可以说,在他们的语言习惯形成的意识形态里,“现代国家”这个概念跟“乡村”、“地区民众”是完全一样的,都是共用一个单词。就如同英语形容“连队”与“公司”都是用同个单词“company",在英语区的人看来就是同个东西。
但在中文区,因为从封建时代到现在,都是在用“国”这个词,所以大部分人对国家的理解会跟封建国家傻傻分不清。
你理解了英语区对国家这个概念的意识形态,自然就能理解他们为什么觉得公投独立是个理所当然的事情。
——我跟你都是自由人,都没有说效忠某个王,我现在宣布我的私有土地上不欢迎你,你不要过来,我也不需要你的保护,也不想跟你做交易,总之以后各顾各井水不犯河水,在座各位凭什么反对我?
他们这样所谓”自由与平权“的理念深入到每个角落,甚至到每个人身上。
例如在美国有城堡法,如果没被邀请就闯入到私人住宅里,住所主人是可以开枪打死入侵者,这个是不违法的,甚至还包括没有搜查令或没有出示搜查令就闯入的警察。
因为在那边的人看来,我的私人土地,就是我的“国”,我的小country,我是有主权的。是的,这个“主权”跟我们常说的国家主权,在他们看来就是同一回事。
而所谓美国,其实就是像我这样的每个小“nation”组成的联盟或合作关系,形成的大“nation”。
甚至在一些州如德克萨斯州,是承认无政府组织,并且与他们达成协议的。
美国有个著名的无政府组织叫MACC,不是会计课程那个MACC,而是Metropolitan Anarchist Coordinating Council
某些州政府会跟这个组织达成协议,他们可以不用缴税,他们可以在自己私人土地上进行一切行为只要没有侵害到附近正常公民,而警察搜查令在他们那里是无效的,但同时公共部门不再为他们的安全负责,警方可以不受理他们的报案,他们也放弃选举权与被选举权。
你瞧,其实美国,可以看成是由每一个独立且平等的细胞,组成的一个大的个体。
就这么看,美国似乎就是由一帮想怎样就怎样的乌合之众组成的,并且他们每个都有各自的算盘。
这没道理啊!那凭什么他们这帮乌合之众组成了全世界最发达的系统?
那是因为,他们也有凝聚力,只不过这个凝聚力不是靠政府促成的,而是靠“市场”,以及跟这市场形成依存关系的“货币与金融系统”促成的。
而这也是本篇的重点,以美联储为首的金融系统,到底是如何凝聚这个国家的?
再说一个热知识,在美国,其实每个人都有发行自己货币的自由。
想不到吧?
是的,在美国,用不用美元完全是各人的自由,你可以开家店说你不收美元,人家也有不买你家东西的自由。
发行自己的货币很简单,只要对外承诺,任何人拿着你发行的货币,来到你这里都能兑换到固定量的某种东西。
例如,你发行的1块钱货币能兑换到固定量的黄金、白银等贵金属,甚至可以说是固定量的土豆,一张你的亲笔签名照等等。
只要你守约,那么你发行的货币价值就跟你所承诺的兑换物锚定。
而你承诺的兑换物能去到市场上换到其他什么东西,就能衡量你货币的购买力。
例如,你承诺兑换的亲笔签名照,能兑换到半斤大米,这半斤大米就是你这1块钱的购买力。
假设半斤大米的美元价格是2元钱,那么就能算出你发行的货币跟美元的汇率是1:2。
当然,前提是你绝对守信,否则的话就成了诈骗,或信用违约。
如果你每发行一块货币,都会在自己库里放一张你的亲笔签名照,应对人们的兑换,那么我们可以说这个你的亲笔签名照,就是你这个货币的发行抵押担保资产。
当然,汇率不是一成不变的,购买力也是。
也许以后你的亲笔签名照越来越没人要,亦或者你的亲笔签名照太多了,大家都不稀罕,那么你所发行的货币的购买力就会下降,同时汇率也下降。
货币的本质就是这样,然而你看到的货币流通只是表象。
现代市场经济真正的心脏不是货币,而是“信用创造”。
货币的本质是什么?这个问题等价于二战后的“马歇尔计划”是如何建立起世界经济与金融秩序的?
“马歇尔计划”就是二战后美国主导的经济复苏计划,理解了这个过程,你就理解货币的本质,也能回答这个问题了。
为了带你更好的理解,我先讲这么一个故事:
假如某天突然来了外星人,并用某种黑科技,把所有的货币都传送去了别的星系。
地球上一分钱货币都没有了,这样看的话,是不是所有人都要饿死了?
你作为其中一个种大米的,你想请人做一件价值100元的衣服,但所有货币都消失了,你怎么办?
你想到了一个办法,你写一张欠条,上面注明凭此票可在日后来到你这里换取100元。拿着这欠条请做衣服的给你做了一件价值100元的衣服。
这时要问了,不是说好所有货币都消失不见了吗?到时候他拿着欠条找你要100元怎么办?
然而,对方想要的并不是100元,而是想要一袋大米,于是拿着欠条跟你说,“你不是欠我100元嘛,我刚好想要100元的大米,我用这欠条换你100元的大米,咱俩就互不相欠了。”
于是,你用了一袋大米赎回了100元的欠条。
我们可以看到整个过程,其实并没有货币的流通,流通的只是欠条,或者说是“债务”。而整个过程都没有“真正”的货币参与。
而因为这债务的发生与消亡的过程,使这市场上多了价值100元的大米,与价值100元的衣服,总共200元的GDP增量。
我们可以看到,你创造的这张欠条,其价值在于这张欠条的标的100元,也就是能兑换100元。然而,这个过程真正促成其流通能力的,在于你愿意为了赎回这张欠条,去产出价值100元的大米。
我们可以看成100元是基础货币,而这标的100元的欠条,是这基础货币派生出来的货币,可以称之为“存款派生”,它可以是债券、商业票据、汇票、提款权等,而到了现代,它可以是你银行电子账户的一串数据——而这就是广义货币总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广义货币我们可以称之为M2货币,它是同样具有流通力的。
上面我是为了方便大家理解,虚构了一个外星人卷走货币的故事。现实中,只需要存在少量的基础货币(基础货币就是实实在在印出来的纸币),就能“撬动”出数倍于基础货币本身的M2货币,具体过程后面会详细讲解。
有聪明的小伙伴就会想到,上面这个故事还有个更“高明”的做法,就是那欠条的标的不是货币,而是你生产的大米,你承诺任何一个人拿着这张欠条来到你面前,都能兑换到一袋大米。直接跳过基础货币的部分,所带来的效果跟前面所讲的是一样的啊。
这是不是真的更高明呢?
如果真按这种做法,其实这时候,你所创造的“欠条”就成了基础货币。如果你是个绝对守信的人,每创造一张欠条,必然有与之对应的等量大米储备起来作为担保资产,那么这个系统运作起来就没问题,而这时候的你实际上担当了“中央银行”的角色。
但是,如果你并不是一个守规矩的人,你凭空创造欠条,却没有足够的担保资产与之对应,这时候你的所发行的欠条就是丧失了信用——对应现实,就是主权信用违约。
而这时候整个市场都流通着你的欠条,已经形成了依赖,一旦发现了这欠条并没有实际价值支撑,那么都找你挤兑大米。
整个市场因此停滞,经济崩溃。
这就是为什么存款派生的环节必须由商业银行去主持,而不能够让中央银行去做。中央银行的任务是发行基础货币,它必须保证基础货币的信用。
而存款派生交给商业银行去做,哪怕有一天某些商业银行违规操作,亦或是坏账太多导致违约,甚至破产,也不会影响到基础货币的价值,即不会发生主权信用违约,也不会影响其他以这个基础货币作为标的的有价证券的价值。
甚至,大家都去挤兑基础货币的时候,反而更加提升了这基础货币的价值。
这个过程,我们可以看成是中央银行把货币信用违约的风险,“下渡”给商业银行。
然而,哪怕是不把这种信用违约风险下渡出去,中央银行自认为自己绝对守信,不可能存在信用违约。就好比你绝对会保证每张欠条必然有以产出的大米对应,你担当了一个合格的中央银行的角色。
但你生产大米的产能始终是有限的。哪一天市场规模足够庞大,所需要的货币流通量已经超过了你的大米产能的极限。
这时候,为了满足市场需求,就必须诞生出一种以你的欠条为标的的新的欠条,也就是你欠条的欠条。这可以看成是以你的欠条作为基础货币,以上面所讲的方式派生出M2货币。
所以你瞧,市场自然而然的分化出两个角色,一个是发行基础货币的角色,也就是中央银行,另一个是负责以基础货币为标的派生出新的货币的角色,这个角色必须与中央银行割裂出来,也就是商业银行。
回到现实,因为过去基础货币主要是金本位或银本位货币,其发行受限于贵金属总量,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就必须有一个角色负责以基础货币为标的进行存款派生。
(需要注意的是,中央银行并不一定是政府部门,它可以是个私营机构,广义的中央银行的定义其实就仅是发行有抵押担保资产且见票即付的货币的银行,这种货币被称之为基础货币,它并不一定非得是政府机构。
如果你某种资产足够多,而社会也确实认可这样的资产,这个资产本身能够流通,例如你有很多灭霸用的那种无限宝石,那么你可以发行一种以无限宝石作为发行抵押担保资产且见票即付的货币,于是你创造了一个新的币种,这时候你自己就成为了这种货币的中央银行。
事实上早期有很多发行金本位基础货币的银行最开始是私人银行,后来被政府收编而国有化,变成国家中央银行。然而即使是今天,也有部分货币是由私人银行发行的,例如港元,它是由三家私人银行共同发行,分别是汇丰银行、渣打银行、中国银行。
但是美联储确实是根红苗正的政府机构,是的,货币战争里面的说法是错的。)
这就是近代欧美列强崛起的秘诀,以金本位货币基础货币,利用存款派生机制来扩大债务规模,从而扩大M2货币流通量,于是扩大经济规模。
很多不了解货币银行学的人会天真的以为,让国家富起来,只要黄金多就行啦,不够的话就去别的国家抢,有了黄金大家就能富起来了。进而认为,现代欧美发达国家之所以发达,是因为一百年前掠夺了许多黄金。
不妨假设一下,现在突然有个大型黄金陨石撞向地球,碰到大气层那刹那解体成碎片了,黄金散落到地球人人有份。这样的话是不是大家就富起来了?经济就发展起来了?所有人都不用挨饿了?
请大家记住,“经济发展”的本质,就是让每个人能够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东西,但作为回报,就是每个人都需要生产出其他人所需要的东西,经济发展的本质就是让这样的事情不断重复,扩大规模。而货币仅仅是一个实现这个过程的工具,它不是目的。
相信不少金融专业的新人,刚接触货币银行学时,都会被教材里关于“存款派生”的解释搞得一脸懵逼。
教材里是这么解释的,大家可以在百度上找到:
派生存款是指商业银行通过发放贷款、购买有价证券等方式创造的存款。商业银行吸收到原始存款后,只按规定留一部分作现金准备应付提存,其余部分可用于放款和投资。在广泛使用非现金结算的条件下,取得银行贷款或投资款项的客户并不 (或不全部) 支取现金,而是转入其银行存款帐户。这样就在原始存款的基础上,形成了一笔新的存款。接受这笔新存款的商业银行,除保留一部分作准备金外,其余部分又可用于放款和投资,从而又派生出存款。这个过程继续下去,就可以创造出大量的派生存款。
以上这段解释并没有错,而之所以让很多人困惑,是因为这段话并没有解释这样“设定”的意义是什么。
而教材的侧重点却放在了“法定存款准备金”这个概念上,所以学生们只是知道要这样设定,却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设定。
为了先带大家理解这么做的意义,我们暂且剔除掉“存款准备金”这样的概念,或者说假设现在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为0。后面会重新添加这个概念。
同时,我们现在创造一个封闭的系统进行推演,这个系统里面仅有一家商业银行。
并且这个系统里每个个体,都会选择把钱存在银行不提现,且每次交易都以电子转账的形式。总之就是接下来的过程,都没有发生纸币的交易。
为了方便大家更加针对的理解存款派生的过程,下面的推演先忽略掉利息与利润。
一开始这家商业银行只有100元的自有资金,后面它是如何派生出数倍的广义货币总量。
一开始这家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里,负债项为0,资产就等于所有者权益,各为100元:
接下来,企业A找这家商业银行申请了100元的贷款,银行批准了。这时候企业A的银行存款多了100万,这100万的银行存款在这家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里记为负债,同时资产项里面增加了100万的银行贷款(为了方便理解,我下面把普遍银行习惯用的资产项里的银行贷款改为“债权”)
这时候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会变成这样:
相信到这里,不少小伙伴已经开始困惑:为什么明明是银行借钱给企业,借出去后,反而企业在这家银行的存款在银行资产负债表里却记为负债?
现在先给大家简单科普下银行普遍的记账方式:
大家不用过于纠结这点,可以看成是约定俗成的记账方式。你只需要记住,银行下的任何账户的存款数目,都是记为银行的负债,不管这存款是怎么来的,是这家银行贷款来的还是别的银行账户转账过来的。
包括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在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里也是记为负债。
而为了保持资产负债表两边的平衡,负债增加后,资产也相应的增加,所以资产项里面多出了100元的债权。
如果是有人拿着100元现金存进这家银行呢?
那么银行的负债项增加100元的银行存款,同时资产项增加了现金100元。
如果有人不是拿着现金,而是把自己在别家银行的存款100元通过电子转账转进这家银行下的个人账户呢?
那么银行的负债项也是增加100元的银行存款,同时资产项增加了在别家银行的存款(或提款权)100元。
回到上面,如果企业A申请了100元贷款后,马上提现出来呢?
那么银行的负债项里减少了100元的银行存款,同时资产项里减少了100元的自有资金(亦或者存款准备金)。
回到上面这个系统,因为一开始设定了所有人都不会提现,所有交易都是以电子转账的形式。
所以,现在银行的资产从一开始的100元,变为200元,自有资金100元+对企业A的债权100元=200元。同时负债+所有者权益也是200元。
然后企业A拿着这笔钱去搞生产,用100元雇佣了工人A,于是工人A获得了100元的收入,同时社会上也新增了一批产品A。
而企业A对工人A发工资是通过电子转账的形式,工人A的银行账户多了100元,并且不提现。
这时候,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会这么变化:负债项里面减少了企业A的100元银行存款,同时负债项里面多出了工人A的100元银行存款,资产项没变化。
这时候银行总资产依然是200元,负债+所有者权益也是200元。
因为我们前面设定了这个系统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为0,银行获得了工人A那100元的存款后,工人A不提现,依然存在100元的存款准备金,于是银行可以继续对外发放贷款。
这时候企业B来找银行申请贷款,银行对企业B发放了100元的贷款,然后企业B拿着这100元以电子转账方式雇佣工人B,生产了产品B,工人B获得100元收入后也不提现,于是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最终会这样:
这时候银行的总资产为300元,负债+所有者权益也是300元。
以上面同样的方式,继续有企业C,企业D等,最终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会这样呈现:
这时候银行的总资产为500元,负债+所有者权益也是500元。
同时,社会上工人们的总收入是400元。
你瞧,这个系统里基础货币只有100元,但却能带来了400元的收入,这400元的收入就是被100元基础货币派生出来的。
因为设定是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为0,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可以重复同样的方式无限的扩张下去,同时社会的总收入也可以无限扩张。
我们复盘下这个过程,其实我们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银行贷款给企业、企业用这笔钱给工人发放工资、工人的工资存进银行这个过程。
其实这个过程,可以看成是企业用了张标的100元的欠条雇佣了工人。
为什么?
因为整个过程都没有发生现金交易,银行只是在自己的电子账户下修改了下数据。
而银行给企业发放贷款的本质,可以看成是银行给企业提供信用支持,或者说提供了担保,保证工人可以随时来提现。而工人如果真的去提现了,可以看成是银行代替企业给工人垫付了工资,企业以后是要还给银行的。
(在过去还没有发明电子账户与电子转账以前,确实就是以“欠条”的形式,只不过这“欠条”被称为支票、汇票、债券等)
而实际上工人手握的是派生出来的“欠条”,它的价值跟基础货币一样,同样具备流通力,称之为M2货币。所以工人们的总收入是400元,数倍于基础货币总量100元。
同时企业对银行的总贷款、或者说总负债也是400元。
所以货币银行学里有句话,“存款是由贷款创造的”。因为是企业选择了申请贷款雇佣员工,工人才有收入。
这时有小伙伴要问了,货币流通量多了,难道不会造成购买力下降,物价上涨吗?
别忘了,M2货币之所以增加,是因为企业申请了贷款,企业申请贷款是为了搞生产。所以社会同样也增加了对应的那么多产品。
而工人拿到收入后,也会拿去消费,企业就不愁自己的产品卖出去。工人购买了产品,企业有了收入后,就会还钱给银行。
这时候银行的负债项里面银行存款减少,同时资产项里面对企业的债权也相应减少。
所以,债务消失的过程就是商业银行缩表的过程。
同时这个过程亦可以看成是企业赎回了“欠条”。
于是这个封闭的系统里,最终派生出来的货币清0,只剩下最初的那100元基础货币。派生出来的货币从诞生到消亡形成了一个闭环,而这个闭环使这个社会诞生了总值400元的产值。系统里每个人都通过付出劳动换取了自己所需的东西。
有些小伙伴会问道,派生出来的货币数倍于作为基础货币的纸币,如果那些工人拿到工资后先不去消费,而是全部选择去提取现金,那怎么办?根本没有足够的纸币去提啊——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挤兑。
其实上面这个系统是为了方便大家理解而简化了,能够随时提现的是活期存款,在现实中活期存款占总存款的比重是很小的,真正占大头的是定期存款。我们知道定期存款是约定好在某个时间以后才允许提现,如果要提前提现的话,是要付违约金的。
于是这让商业银行有了很大的统筹空间,即使所有活期存款选择提现,银行都有足够的定期存款额去应对。
但即使是退一万步,定期存款的那些人也全部选择提现,哪怕是要付违约金,亏着也要提,银行系统照样有办法应对。
这时候中央银行就会动用最终紧急贷款人的功能。
根据《联邦储备法》第13条第3款,美联储可以在在“异常和紧急情况”下,向任何个人、合伙企业或机构发放贷款。
这时候,美联储作为中央银行,可以紧急为商业银行提供贷款,当然提供的贷款必然是基础货币。为的是满足社会对纸币的挤兑。
这时有小伙伴就问了,这时候多出了那么多的纸币,难道不会造成流动性泛滥通货膨胀吗?
怎么会呢,原本社会上总存款就有那么多钱,只不过原先是存在你银行电子账户里,现在是以现金形式放在自己钱包里。
况且,还记得前文所说的吗,有多少派生出来的货币,就意味着民间欠商业银行多少钱。只不过现在这些货币被提出来了,之所以能提是因为美联储加印了那么多纸币借给了商业银行,但最终这些货币会以还款的方式回到商业银行手里,商业银行再把它还给中央银行,所以最终这些货币会消亡的。
这就是存款派生存在的意义、作用与底层逻辑。
当然,以上为了方便大家理解,简化了很多要素。例如,现实中生产成本并不只有人工成本,还有原材料成本、购买设备的成本等,但这些所发生的成本,最终会成为某些人的收入,如原材料供应商,生产设备的公司等。
现实中还有企业利润的要素,利润可以看成是企业家的投入付出所换来的回报,企业家获得收入后也是存入银行,或是拿去消费,最终也会在货币流通的闭环当中。
另外还有银行的利息收入,关于这个在上一集有详细讲过,利息作为银行的收入,也会在货币流通的闭环当中。
接下来重点讲讲“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现实中有“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概念,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中央银行规定商业银行收到存款后,只允许拿一定比例用作贷款,剩下的要作为存款准备金,以应对提现挤兑。
例如,如果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20%,那么当商业银行收到了储户100元的存款后,只能拿80元用于放贷,剩下的20元要作为存款准备金,存在中央银行的账户里。(所以说中央银行是银行的银行)
但如果你认为,最终放贷出去贷款额只有80元就大错特错了。
根据上面所演示的那样,放贷出去的80元,最终又会作为某人的收入存入商业银行里。这时候被存入的银行,收到这80元后,又会保留20%作为存款准备金,拿80%,也就是64元放贷出去。如此类推。
于是商业银行的存款派生能力是有极限的,它无法无限派生。
最终这100元的基础货币,能带来的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扩表规模如下:
以上最终带来的总存款是500元,发放出去的贷款是400元。
也就是说,在法定存款准备金是20%的情况下,实际上100元的基础货币增量能派生出400元,也就是4倍于本身的派生存款,加上这原本100元的基础货币,社会M2货币增量为500元,是新增基础货币的5倍(恰好是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倒数,所以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所能带来的M2规模非常好算,就是其倒数)。
结合上一集所讲的美元基础货币的发行体系,美联储的货币政策第三个工具就是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其越低的话,带来的M2货币会越多,市场流动性会越高。
还记得上一集讲到的,美元基础货币的实际创造者是美国广大个体或机构吗?这说法在派生存款上面也同样适用——只有当企业或个人找商业银行申请贷款的时候,才会有M2货币的增量,前面提到了,存款是由贷款创造。
所以,M2货币的真正创造者是社会各个个体或企业。商业银行所担当的角色,其实是中间人的角色,搭起融资渠道。
M2货币增量的本质是社会各个个体或企业之间债务的发生,表面上看负债人是申请贷款人欠银行的钱,但银行的钱是来自储户的存款,实际上负债人欠的是社会另外一个个体的钱,银行只是担当中间人的角色,搭建起借贷双方的桥梁。
所以,整个过程可以看成是社会各个个体之间发行借条,就如本文开头讲的那样,而商业银行的作用是把这些欠条统一包装起来,形成了我们所看到的M2货币。
结合上一集讲的美元基础货币的发行,实际上所有的货币都是因债务而生,随着债务的消亡而消亡。本质上所有货币是从银行那“借”出来的,最终会还给银行,周而复始——是的,你钱包或银行账户里的所有钱最终会回到银行那去。
这时有小伙伴会跳出来说,不对啊!我银行账户里一直有余额啊!那是因为你有一直在打工赚钱,你试下现在开始辞职,躺平个两三年,看看你的余额会不会归0。(当然,包租公或是大股东又是另外一回事,这涉及到另外的范畴,这里不展开说了。)
这时估计有爱抬杠的小伙伴继续说,要是我宁可饿死都不消费呢?我一直抱着这余额直到死,那这钱不就回不到银行那去了吗?
其实这样的问题就跟其他类似“如果企业生产的产品卖不出去破产了怎么办呢?”、“如果申请贷款的人获得贷款后,出国跑路改名换姓怎么办呢?”,“如果我就是不还钱,那这闭环不就打破了吗?”等等。
这些情况的确会存在,导致的结果就是银行坏账的增加,货币流通体系的闭环出现漏洞。但这是银行的错吗?
其实问这些问题的人,总是无意间把个人跟国家割裂开来,把国家看成了客体。但实际上你就是国家的一份子,国家是由无数个“你”组成的,你是怎样,国家就是怎样。
如果这个国家每个人都是游手好闲欠钱不还的老赖,或是只会产出卖不出去的垃圾的企业,或是有自毁倾向的宁可饿死都不消费的怪咖,那必然会崩盘,再好的金融体系也救不了。
金融体系只是提供一个规则,或者说一个奖励机制,它不是万能的,真正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的还是要靠每个人的双手。
如果你理解了以上内容,那么后面理解二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世界货币体系,马歇尔计划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马歇尔计划,实际上就是二战后美国以借款或直接援助的方式发放美元给其他国家。
而这些国家或地区收到美元后,就会用作当地本币基础货币发行的抵押担保资产。其中港元、日元、德国马克、还有东南亚、南美各国等的基础货币都是以美元作为发行抵押担保资产来发行,然后再利用商业银行的存款派生机制来增加M2货币供给。
之所以各个国家愿意拿美元作为本币发行的抵押担保资产,除了因为美元本身具有的信用外,还有就是美国当时对各国承诺,35美元可换取一盎司的黄金。
于是,二战后各个国家的货币与美元采取固定汇率,而美元与黄金保持固定汇率,形成了双挂钩,保证了各个国家基础货币的流通能力——这就是著名的布雷顿森林体系。
其实今天有些国家已经放弃了以美元作为主要抵押担保资产的基础货币发行模式,例如日元,现在日元基础货币的发行方式跟美元一样,也是主要以各类债券作为发行抵押担保资产。
但也有一些国家或地区,直到今天依然采取以美元作为基础货币的发行抵押担保资产,其中最典型的就是中国香港发行的港元。
我们可以在百度上找到香港金融管理局的官网,按下图所示点击进入“香港货币”的窗口:
点击进入里面后会看到以下这么两段话:
可以看到,港元基础货币的发行银行是汇丰银行、渣打银行和中国银行,它们发行港元是需要向外汇基金上缴美元作为发行抵押担保资产,并且是固定1美元兑7.80港元的汇率。
于是,我们可以在每张港元上看到“凭票即付”这几个字,意思是任何人拿着港元去到港元发行银行,都可以兑换到等值的原被作为发行抵押担保的资产。
除了香港外,很多东南亚国家在90年代亚洲金融风暴以前,都是采取同样的以美元为抵押担保资产发行本币基础货币,也就是兑美元固定汇率的基础货币发行模式。
这套模式,是的二战后国际经济快速发展起来。
但同时,也给美联储利用美元霸权收割全世界留下了后门。
具体怎么做到的?
欢迎阅读以下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