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命的中式恐怖,精神科挤满未成年

燕梳楼说 2024-12-29 11:14:34

作者 | 燕公子

刷到一个医生的值班日记,内容触目惊心。

女孩因有抑郁症而大量服药,凌晨洗完胃,母亲问了医生一个问题——“明天能上学吗?”医生的结论是:女孩心理有问题,大人也一定要去看精神科。

事实上,这样的家长并不少,类似的教育观在家长中也并不鲜见。家长们不会觉得自己精神有问题,反而会在相互比较与相互肯定中感到心安理得,甚至变本加厉。

这样一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大人们不会去精神科,但精神科里挤满了孩子。

这两天,一个名为《县中学生每天在校超17小时,精神科挤满厌学青少年 》的纪录型视频,在网上引发了很高的讨论度。

视频的主角,是华北某县的学生们。在这里,大多数中学都要求住校,两三周甚至一个月放一天假,因学校条件有限,学生只有回家才能洗澡。

他们每天从清晨5点起床,一直学习到晚上10点,哪怕是走读生,每天在校时间也高达17小时,学校里无处不在的,除了书本,就是类似“考上一本,报恩父母”这样的标语。

考上一本才能报恩父母,那么反过来,考不上是不是就是不孝了呢?在这种暗示下,敏感一点的学生,承担的已不是单纯的学习压力,更是道德压力。

极限的学习强度+无形的道德施压,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很多学生进了精神科。据县城精神科医生粗略估算,每个月新收的未成年病患,都能达到二三十个。

一个女孩坐在医生面前,用很小地声音说自己“不想上学,感觉没意思。”医生问她有没有做过伤害自己的事,她拉起袖子,露出伤痕累累的手臂问,“这个算吗?”

女孩母亲在旁边说,“她害怕疼”,医生加重语气:“她害怕疼还去划自己,说明现在的这个痛苦,比疼更让她害怕!”结论很明显,女孩抑郁了,且有自残倾向。

一名何姓县中心理老师说,他们每年都对学生进行心理测评,达到红色预警的接近百分之十,也就是说,每100个学生中,就有10个存在非常严重的心理问题,“有的孩子五六年级就开始自残”。

还有一个现象引人深思,来找心理老师求助的家长,一般都是在孩子不愿意上学之后才来的。为什么?“因为只有孩子不上学,家长才意识到问题严重了”。

在这之前,哪怕孩子求助过无数次,倾诉过无数次,大部分家长也不会引起重视,觉得孩子身上出现的,是所有孩子都会存在的问题,不用管他,自然就会好。

说实话,看完这个视频,我几乎感到自己也要抑郁了。那些原本应该生动如朝阳的孩子们,究竟是谁把他们推进了精神科?

如果始作俑者是仇人恶人,大可以用法律武器解决问题,可若是以爱为名的家长父母,孩子们又能怎样反抗呢?

非常疯狂的是,除了精神疾病,不少孩子还面临着“被逼嗑药”的困境。“聪明药”大家听说过吧?它扬名于“江湖”的宣传语就是:“吃一片药,让成绩跳一跳。”

所谓的“聪明药”,主要成分是哌醋甲酯,常见商品名包括利他林、专注达等,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兴奋剂,在药效内,服用者会注意力提升、疲劳感下降。

为了让孩子在学习中更加专注,获得更好的学习状态,一些家长就会让孩子长期、定期服用“聪明药”。学习的专注度是提升了,但对孩子的身体损伤却是不可逆的。

哌醋甲酯被卫生行政部门列入第一类精神药品名单,是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兴奋剂,也是严格的处方药,作用机制与冰毒的主要成分苯丙胺类似,在大剂量服用时可能成瘾。

据北京某医院医生所说,“到我们这戒毒的,有一成左右是利他林服用者。超过一半都是从‘聪明药’开始,最后变成麻古、冰毒等毒品的成瘾者。”

有的家长让孩子吃”聪明药”,是不知道药的害处,可有的家长,却在明知后果的情况下,坚持让孩子服药。他们觉得,学习这么卷,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反正撑过高考就好了,总比被分流要好。

究竟学习是为了孩子能获得更美好的人生,还是孩子的人生是为了学习,哪怕牺牲健康、把身体搞垮也在所不惜,这个问题要搞搞清楚。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可成为人上人之前,是不是要先确保能成为一个安然、健康的人呢?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