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可要真说到为孩子好,咱们做父母的也得悠着点,千万别把自己累得“操碎了心”。我常说,适当的“懒”,反而是一种智慧。有些事情你越是抢着干,越不放手,最后反倒不利于孩子的成长。今天咱们就聊聊,父母在哪些方面“懒”一点,孩子反而能越飞越高。
一、“懒”得代劳:让孩子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很多父母可能都有这样的习惯:孩子书包还没背好,赶紧上手帮忙;早餐还没吃完,已经开始往他嘴里塞……看似体贴入微,但其实这让孩子永远失去了学会独立的机会。
我一个朋友老张,他的儿子从小就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家里啥事儿都不用他操心。老张觉得这样孩子就能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可是等孩子上大学,自己出门在外,啥事儿都搞不定,最后还得靠家里寄菜寄饭。你说,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真能独当一面吗?
所以,父母有时候要学会“懒”得代劳,让孩子自己动手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才是孩子迈向独立的第一步。无论是收拾房间、自己做早餐,还是安排作息时间,这些都是孩子学会负责的开始。与其给他一条鱼,不如教他如何钓鱼,孩子学会自己照顾自己,这比你替他操心一辈子要管用得多!
二、“懒”得管教:给孩子空间成长说到“管教”,不少父母可是“管天管地”——这也不行,那也不准,生怕孩子走错一步。可是大家想过没?孩子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思想,有时候你越是严厉干涉,孩子反而会越叛逆。
有次老邻居跟我说,她孙子最近总跟家里人对着干,原来是因为不让他参加学校的篮球队,怕耽误学习。结果孩子一气之下,不但成绩下降,连家里的话都充耳不闻了。其实,过分的控制往往只会带来反效果,让孩子失去对生活的主动权和积极性。
所以我建议,在适当的范围内对孩子“懒”得管教,让他多一些自由和选择的权利。比如他想参加某个兴趣班,就可以让他尝试;他想和朋友去远足,提前安排好安全措施就让他去。成长是一个不断探索和自我修正的过程,父母只需做一位耐心的观察者和支持者,而不是一位总是紧盯着的“监工”。
三、“懒”得操心:让孩子承担自己的责任父母总觉得“孩子还小,什么都不懂”,结果帮着孩子解决了所有的麻烦,从作业没写完到跟同学闹矛盾,什么事都替他兜着。但大家有没有想过,如果父母总是“背锅”,孩子何时才能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呢?
我听说过一个故事,一个孩子总是迟到,父母每次都替他写假条,结果孩子越发变本加厉,迟到变成家常便饭,根本没把时间观念当回事。后来,老师跟父母建议:不再写假条,让孩子自己面对迟到的后果。结果孩子被老师狠狠数落了一顿,面子上挂不住,从那以后,再也不敢迟到。
其实,这就是让孩子学会为自己负责的好机会。我们做父母的,不是要时时刻刻替孩子“收拾烂摊子”,而是要教会他面对和解决问题。“懒”得替他担责,让他自己解决问题,孩子反而能学会如何在挫折中成长。
四、“懒”得追求完美:允许孩子犯错有的父母恨不得把孩子的一切都安排得明明白白,学校要选最好的,兴趣班要报最多的,甚至连交朋友都要帮他挑挑拣拣。可这样过度追求“完美”的结果,只会让孩子承受巨大的压力。孩子不是机器,不可能按照我们的期望去运转。
前段时间,我朋友的女儿因为成绩下滑而闷闷不乐,整天都不敢跟父母说话。朋友还觉得很奇怪,自己没骂她,也没逼她,怎么孩子就这么害怕?其实,真正让孩子紧张的,不是父母的责备,而是他们觉得自己必须要“完美”,不能犯一点儿错。
所以,父母有时候也要“懒”得追求完美,给孩子犯错的机会。失败不可怕,怕的是不敢尝试。每次犯错都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总结经验,而不是一味地否定。孩子只有在允许的试错中,才能不断积累经验,找到自己的方向。
做父母的要学会“偷懒”,让孩子学会独立、承担责任,享受自由和允许犯错的机会。咱们不是要把孩子保护在温室里,而是要教会他们如何在风雨中站稳脚跟。要记住,父母之爱不仅仅是付出,更是智慧地“放手”。
最后,送给大家一句话:教育的最高境界,不是你替孩子做了什么,而是你帮助孩子学会如何去做。希望每位家长都能在育儿的路上找到自己的智慧,培养出一个自信、独立、有担当的孩子。
——
怎么样,大家有没有发现,这样的“懒”,其实是一种高明的“育儿哲学”?不妨在日常生活中试试,也许你会惊喜地发现,孩子比你想象中更加优秀,更加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