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病先治“母病”

子凌看生 2024-09-25 06:03:44
甘肃省名中医 甘肃省第二人民医院一级主任医师 王世彪 俗话说:病欺弱,势从强。自古以来,医不治体弱,病不近亲子。就是这个道理。自古以来,中医就有“子病治母”的疗法,如给乳儿看病,就要看其母,给其母服药,乳儿便不药而愈。其实从中医的“五行”的传变规律来看,中医治疗病证,就非常重视“治病先治母病”,即讲究脏腑五行相生关系的传变。正常情况下,五脏是相互滋生的关系,如木生火,即肝木济心火,肝藏血,心主血脉,肝藏血功能正常有助于心主血脉功能的正常发挥。火生土,即心火温脾土,心主血脉、主神志,脾主运化、主生血统血,心主血脉功能正常,血能营脾;脾才能发挥主运化、生血、统血的功能。土生金,即脾土助肺金,脾能益气,化生气血,转输精微以充肺,促进肺主气的功能,使之宣肃正常。金生水,即肺金养肾水,肺主清肃,肾主藏精,肺气肃降有助于肾藏精、纳气、主水之功。水生木,即肾水滋肝木,肾藏精,肝藏血,肾精可化肝血,以助肝功能的正常发挥。如果临床出现子行太过或不足,就会出现“子病犯母”,《难经·七十五难》中说:“子能令母实,母能令子虚。”也叫“子盗母气”,从子脏传及母脏。此时治疗一定要先知“母病”。如肝属木,心属火,木能生火,故肝为母脏,心为子脏;心病及肝,即是子病犯母,或称“子盗母气”。临床上常见的心肝血虚和心肝火旺,都属于子病犯母的范围。这是由于先有心血不足,然后累及肝脏,而致肝血不足,从而形成心肝血虚;由于先有心火旺盛,然后累及肝脏,引动肝火,从而形成心肝火旺。治疗时就要先治“母脏”之“肝病”。所以,中医临床就有:肝病先调肾,肾病先调肺,肺病先调脾,脾病先调心,心病先调肝。 肝病先调肾 水生木,水是木的母行,木是水的子行。木属肝,肾属水。当肾出现问题时,就会影响肝。临床常见有肝虚及肾,多表现为肝肾阴亏,出现目眩眼涩,视物不清,虚烦不眠,脑转耳鸣,潮热盗汗,腰酸膝软,舌边红而少津,脉象弦细而数。木为水之子,肝阴亏损,必致肾阴亦亏。病变属于虚证,虚则补其母,治宜滋补肾阴为主,兼以柔肝养血辅之,用杞菊地黄丸。 肾病先调肺 金生水,金是水的母行,水是金的子行。肾属水,肺属金。当肺出现问题时,就会影响到肾。比如肺虚及肾,临床常见肺肾阴虚,干咳咯血,喉中干燥,声音嘶哑,盗汗遗精,腰酸腿软,骨蒸潮热,舌红少津,脉象细数。肺肾为母子之脏,肺阴久亏,必致肾阴亦虚。虚则补其母,治宜补肺阴以滋肾,用四阴煎加减。 肺病先调脾 土生金,土是金的母行,金是土的子行。脾属土,肺属金。当脾胃出了问题,会影响到肺。最常见的就是小朋友吃太多,脾胃运化不足,形成积食。积食化热,火热克金,伤及肺金,就会出现咳嗽、喉咙肿痛甚至发烧等症。单纯的止咳、消炎并不能彻底解决问题。这时需要先消积食,给孩子煮点焦三仙的水喝,把脾胃的功能恢复正常,症状自会消除。还有肺痨病,中医常有培土生金的治疗方法,也是肺病调脾之法。 脾病先调心 火生土,火是土的母行,土是火的子行。心属火,脾属土。当脾有问题时,就会影响到心及小肠。临床常见的小肠虚寒泄泻即例,表现为大便溏泻,小便不利,少腹隐痛,喜按喜温,腹胀肠鸣,矢气稍舒,舌苔淡白,脉象沉迟。属于脾土虚而导致小肠火衰,气化无权,则小水不利而泄泻。病变属于虚证,虚则补其母,法当补小肠火以温脾土,用理中汤加吴茱萸、附子、肉桂。 心病先调肝 木生火,木是火的母行,火是木的子行。肝属木,心属火。当肝有问题时,就会影响到心。临床常见的有木不生火。如胆虚不眠,表现为善惊易恐,心悸不安,虚烦不得眠,眠则多梦,舌红少津,脉弦无力。肝胆相连,肝血不足则胆虚,胆虚则善惊易恐;善惊易恐则导致心神不安,此木不生火之象,故见心悸、失眠、多梦诸症;舌红少津,脉弦无力,为肝虚血少而心阴不足。病变属于虚证,虚则补其母,故以壮胆气,养肝血为主,佐以宁心安神,用酸枣仁汤治之。
0 阅读:32
评论列表
  • 2024-09-25 19:51

    中医治病就是先虚构一个概念,判断你得了某种只有中医才能解释的“病”,然后开方用药“病除”。其实就是治个寂寞,有本事治一个结核-天花-褥疮,2000年前中医认定的四大绝症,2000年后还是绝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