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说《黑神话:悟空》山西27处古建取景地,你都去过了吗?(中)

星之旅说 2025-01-11 20:36:53

2024年,国产 3A 游戏《黑神话:悟空》横空出世,上线后热度持续火爆,犹如一颗重磅炸弹在游戏界掀起惊涛骇浪。据游戏分发平台 Steam 统计,其上线当日在线玩家数量峰值就达到 222.32 万人,夺得当日桂冠,在 Steam 平台所有游戏历史在线人数峰值中也位居第二,仅次于《绝地求生》,首发当天预售销量更是超过 120 万份,预售销售额突破 4 亿元,成绩斐然。

这款游戏的影响力远不止于游戏领域,其精美的画面中高度还原了众多中式古建筑及彩塑,引发了一场文化与旅游的热潮。据不完全统计,游戏在全国范围内精心挑选的 36 个取景地中,山西省独占 27 处,成为最大的赢家。游戏上线后,山西旅游热度直线飙升,各大平台数据纷纷飘红。让山西的古建再次走进了大众的视野,成为了无数玩家和旅行者心目中的向往之地。

(《黑神话:悟空》山西取景地)

山西,这片被岁月沉淀出深厚底蕴的土地,当《黑神话:悟空》这款备受瞩目的游戏横空出世,凭借其对山西 27 处古建筑等文化元素的大量运用和深度还原,自上线起便为山西文旅带来了巨大流量,犹如一把钥匙,开启了山西旅游文化新的大门,为这片土地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度与活力,让更多人了解并向往山西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从古朴庄严的南禅寺,到佛光闪耀的佛,再到精美的牌楼、神秘的石窟,无一不让人感受到山西古建筑的独特魅力。而今天,小编就将化身引路人,带领大家探秘被《黑神话:悟空》精心选取的山西宝藏取景地(内容详细,分上、中、下为您解说)。

崇福寺,朔城闹市中的净土

在山西朔州市旧城内东街北侧,有一座千年古刹——崇福寺,宛如闹市中的净土,静静伫立。周边车水马龙,人来人往,叫卖声、车鸣声交织成现代生活的喧嚣乐章;而踏入寺门的瞬间,仿佛一键静音,所有纷扰被隔绝在外。

(崇福寺)

崇福寺始建于唐高宗麟德二年(公元665 年),由唐代大将军、朔州人鄂国公尉迟敬德奉旨建造,最初规模初具,包含金刚殿、藏经楼、大雄宝殿及东西配殿等。辽代时曾一度被改为林太师府衙,后又回归为寺庙并得名林衙寺。

金代熙宗年间,金海陵王完颜亮于天德二年(公元1150年)为其题额“崇福禅寺”,此后这一寺名沿用至今 。此后元、明、清各朝代,崇福寺也经历了不断的重建、扩建和修葺。现存的建筑中弥陀殿、观音殿为金代遗构,三宝殿、千佛阁、东西配殿、金刚殿、钟鼓楼等均为明代建筑,而山门是现代恢复的仿明代样式。

崇福寺规模宏敞,坐北朝南,五进院落层层递进,十座殿堂错落分布,南北长 200 米,东西宽 117 米,占地面积 23400 多平方米。中轴线上,金刚殿、千佛阁、大雄宝殿、弥陀殿、观音殿依次排列,庄严肃穆,尽显主次分明的格局;钟楼、鼓楼、文殊堂、地藏堂等对称分布于两侧,彼此呼应,规整有序。

抬头望向弥陀殿,檐下高悬的“弥陀殿”竖匾格外引人注目。此匾为金大定二十四年(公元1184年)的原物,历经八百余载风雨洗礼,笔法纯熟,字体遒劲,每一笔都蕴含着深厚的书法功底,仿佛在诉说着金代的文化韵味。匾上大字与大殿巍峨的气势相得益彰,云纹雕饰精美细腻,为庄重的殿宇增添了一抹灵动气息,观之令人心生敬畏。

步入弥陀殿内,佛坛之上的“西方三圣”塑像瞬间抓住人的目光。中央弥陀佛,高约9米,仪态雍容华贵,面部端庄恬静,双目微闭,似在俯瞰众生;两侧观音菩萨与大势至菩萨,花冠精致,衣饰合体,面形丰润,尽显慈悲之态。四尊胁侍菩萨立像身姿婀娜,面容俊秀清逸;坛前护法金刚怒目凝视,肌肉隆突,威风凛凛,守护着这方净土。这些塑像虽经明代重装,但其造型、躯体、面容、衣饰仍保留金代原塑风骨,沿袭唐宋造像丰满俊逸之风韵,又独具金代特色,堪称金代彩塑中的上品。

殿内四周墙壁,绘有约327平米的壁画,题材以佛菩萨说法为主,是典型的金代水陆壁画。绘画技法上运用重彩平涂设色,以朱红、石绿为主色调,间以白、蓝、黄、褐等色,古朴雅致中不失富丽堂皇之感,场面沿袭唐代寺观壁画的雄浑气势。壁画中的佛菩萨形象高大庄严,面部圆润,神情慈悲;周围天众、罗汉、供养人等各具神态,或聆听、或沉思、或虔诚礼拜,生动地展现了佛国世界的神圣场景。

(崇福寺)

大殿的雕花门窗堪称一绝,总共有15种纹饰,棂条搭接方式有双交、四交、六交等,组成斜方格、四六方、套六方、团花等丰富多样的样式。三角纹、古钱纹、球纹等窗棂雕饰玲珑剔透,镂刻精美,风格古朴、刀法纯熟,阳光透过,洒下一地光影斑驳。工匠们以木为纸,以刀为笔,将对生活与信仰的理解融入其中,每一扇门窗都是一件独立的艺术品,展现出金代建筑装饰的高超技艺与独特审美。

(崇福寺)

殿顶的琉璃脊饰均为金代原作,黄绿两色组合,在阳光下熠熠生辉。鸱吻高大壮丽,形似巨龙,龙首回望,张口吞脊,鳞片清晰,栩栩如生,彰显着守护大殿的威严;正脊上的武士琉璃构件,高达1.8米左右,身着铠甲,背向而立,雄姿英发,威震四方,仿佛在站岗放哨,抵御着外界的侵扰。这些琉璃构件不仅为大殿增添了绚丽色彩,更升华了殿宇的庄重感,使其在蓝天白云下显得格外壮观。

应县木塔,历经近千年风雨、地震、战乱仍屹立不倒

应县木塔,全名佛宫寺释迦塔,位于应县城西北佛宫寺内,是寺庙主体建筑。初见木塔,定会被其外观吸引。它高约 67.31 米,相当于现代 20 多层建筑,底层直径 30.27 米,呈八角形,巍峨耸立,庄重古朴。木塔为纯木结构楼阁式,历经近千年风雨、地震、战乱仍屹立不倒。

(应县木塔)

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初见木塔时,被震撼得半天喘不过气,感叹:“这塔真是个独一无二的伟大作品。不见此塔,不知木构的可能性到了什么程度。” 木塔建于辽代清宁二年(公元 1056 年),彼时辽国佛教盛行,辽兴宗皇后萧挞里出身应州,在她倡导下,皇家主持修建木塔,一来为彰显家族荣耀、供奉佛祖,二来用于登高瞭望军情,守护边境。木塔初成,便成为应州城的精神象征,庇佑一方百姓。

(应县木塔)

岁月悠悠,金元时期,木塔历经风雨。金代明昌六年(公元 1195 年),对木塔进行增修,佛像重塑,更显庄重。元大德九年(公元 1305 年),山西怀仁发生强烈地震,周边建筑损毁无数,应县木塔却凭借精妙结构安然无恙,仅受轻微震荡。元延祐七年(公元 1320 年),朝廷还组织大规模修缮,让木塔重现光彩。

明清时期,应县木塔迎来诸多帝王将相的青睐。明成祖朱棣北伐归来,驻跸应州,登塔远眺,被木塔震撼,挥笔写下 “峻极神工”,制成匾额高悬塔顶,赞其建筑技艺超凡入圣;明武宗朱厚照在应州之战大败鞑靼后,登塔庆功,豪情满怀留下 “天下奇观” 四字,尽显木塔的雄伟壮丽。此后,明清历代多次修缮维护,或加固梁柱、或重绘壁画、或粉饰佛像,让木塔在数百年间风采依旧。

(应县木塔)

然而,到了近代,木塔却饱经沧桑。民国十五年(公元 1926 年),军阀混战,冯玉祥军队与阎锡山部队在应县一带激烈交火,木塔不幸沦为战场。枪林弹雨中,二百余发炮弹击中木塔,塔身千疮百孔,柱梁断裂、栏杆坍塌、墙壁破碎,塔内佛像受损,壁画剥落,珍贵文物蒙尘。虽战后有过几次民间募资修缮,但只能勉强维持,难以让木塔完全复原。

应县木塔能屹立千年,精妙建筑结构是关键。靠榫卯技艺衔接,榫卯,即凸的榫头与凹的卯眼精准契合,木构件间紧密相连又有伸缩空间,能缓冲外力冲击。地震时,榫卯松动吸收能量,震后恢复原位,让木塔稳如泰山。

(应县木塔)

木塔采用独特的 “筒中筒” 结构,外筒 24 根立柱、内筒 8 根立柱,内外筒间用梁枋、斗拱相连,形成稳固框架,如坚实堡垒抗倒伏。层与层间的暗层似 “圈梁”,大量斜撑构成三角形构架,加固塔身,从力学角度精妙无比。

再看用料,木塔以红松为主,约 3000 立方米、2600 多吨,选材精良,匠人们严格筛选、处理木材,确保坚固耐用。木塔比例设计堪称一绝,高约 67.31 米,底层直径 30.27 米,高与直径约 2.2 倍关系,敦厚不失高峻,视觉上和谐庄重,这是古人对建筑美学与力学的深刻理解,融合艺术与实用,成就木塔建筑经典地位。

五台山南禅寺,经行法难遗高古,唐塑犹光定禅机

南禅寺具体始建于何时,难以确切考证。根据寺内大佛殿殿内西平梁底皮的珍贵题记所揭示,它重建于唐德宗建中三年(公元 782 年)。在中国佛教发展的漫长历程中,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和后周世宗相继掀起的 “三武一宗” 灭佛运动,如汹涌波涛,给佛教界带来了沉重打击,众多佛寺在这场风暴中纷纷损毁、湮灭,令人扼腕叹息。然而,南禅寺仿若得天庇佑,凭借其地处偏僻、远离尘世喧嚣的地理优势,巧妙地躲过了这场浩劫,成为珍贵的唐代建筑与文化遗产,实乃不幸中的万幸。

(南禅寺)

南禅寺坐北朝南,由两个小院组成,整体布局呈规整的四合院样式,古朴典雅,错落有致。山门,兼作观音殿,为清代建筑,东西两侧配殿相互对称,东配殿为菩萨殿,西配殿是龙王殿,与山门共同围合出一方静谧的庭院空间。而位于最北端的大佛殿,作为南禅寺的核心建筑,也是最大的看点。

(南禅寺)

作为现存最早的唐代木构大殿,大殿面宽、进深皆为 3 间,平面近正方形,单檐歇山顶,灰瓦覆盖,庄重而古朴。殿身由台基、屋架、屋顶三部分精妙构成,台基坚实厚重,稳稳托起整个殿宇;屋架结构独特,梁枋纵横交错,却又秩序井然,没有丝毫的繁杂之感,尽显唐代建筑的简洁大气之风;屋顶举折平缓,线条舒展流畅,出檐深远,仿佛大鹏展翅,给人以雄浑大气、飘逸洒脱之感,恰如其分地展现出大唐盛世的豪迈气度。

(南禅寺)

大殿木构的高古特征极为明显。以阑额联接柱间,不施普拍枋,阑额在转角处亦不出头。观察殿内梁架,以四椽栿通达前后檐,在平梁上施大叉手托举脊榑。柱头设五铺作双杪单栱造五瓣斗拱,这一做法也颇为存古,在北朝至隋的考古资料当中出现过。以上这些特征在五代建筑之中均无存,堪称唐构教科书级的遗存。

(南禅寺)

踏入大佛殿,瞬间被那满殿的唐代彩塑所震撼。佛坛之上,曾经供奉着 17 尊(现仅存 14 尊,令人惋惜的是,其中二供养菩萨和文殊前御狮的扶霖像于 2000 年被盗走,至今下落不明)唐代彩塑,这些彩塑以佛祖释迦牟尼为核心,主次分明、错落有致地分布着,共同营造出佛界肃穆而和谐的氛围,让人不禁沉浸其中,感受到一种庄严肃穆的神圣气息。

(南禅寺)

在这些造像当中,仰望童子与胁侍菩萨间仿佛存在眼神交流一般灵动;西侧天王与菩萨之间双指相触,似乎听佛宣说时产生的灵光共鸣。整座殿堂犹如动态的画卷,展现了法会之上,一瞥之中千人千面的瞬间。南禅寺是李家庄的村庙,它所展现的是民间艺术对于祥和与动态感的追求,而民间审美恰恰是中国美学当中难以忽略的潜流。

五台山佛光寺,一眼千年,只此大唐

关于佛光寺的始建,流传着一个与北魏孝文帝有关的传说。北魏太和二年(478 年),孝文帝在南台外围的佛光山附近,因旅途劳顿停下休憩。当晚,明月高悬,他渐入梦乡,恍惚间,只见明月自山头缓缓升起,文殊菩萨骑着金毛雄狮在那明亮的佛光中显现,轮廓清晰。待孝文帝次日清晨醒来,朝阳初升,东山峰峦在阳光映照下,恰似梦中所见。孝文帝满心欢喜,认定这是祥瑞之兆,当下便下令在此建造寺院,赐名 “佛光寺”。虽说传说难辨真伪,可也为佛光寺的起源蒙上了一层奇幻的面纱。

(佛光寺)

据史料确切记载,佛光寺始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471—499 年)。那时的佛光寺,有佛堂三间,僧室十余间,规模尚小。到了隋唐,法兴禅师主持兴建了高达三十二米的弥勒大阁,寺内还供奉着孔子弟子塑像与佛教八大龙王像,声名远扬,引得四方僧众、香客纷至沓来,僧徒数量众多,成为五台名刹。

遗憾的是,唐武宗会昌五年(845 年)的灭佛运动,让佛光寺遭受重创,几近覆灭,仅一座祖师塔留存。直至唐宣宗大中年间(847—859 年),佛教复兴,佛光寺才得以重建。唐大中十一年(857 年),在女弟子宁公遇出资、愿诚和尚主持下,于原弥勒大阁旧址上建成东大殿,佛光寺重现生机。此后的宋、金、明、清各代,虽历经风雨,寺庙多次修葺,却依然顽强地延续着佛光。民国初年,寺庙增筑窑洞与南北厢房,形成如今的规模。

(佛光寺)

1937 年 6 月,梁思成与林徽因夫妇前来考察佛光寺,他们在大梁上发现题记墨迹,证实东大殿为唐代建筑,这一发现震惊世界,打破日本学者 “中国大地上没有唐朝及其以前木结构建筑” 的断言,佛光寺自此声名大噪。

寺庙依佛光山的地形而建,坐东朝西,东、南、北三面环山,西面地势低下开阔,这种地势既契合了中国传统建筑 “负阴抱阳” 的理念,寺庙现存有三重院落,它们如同梯田一般,层层叠叠地分布在寺基之上。中轴线沿着山势的起伏,巧妙地分为三个平台,每个平台上错落分布着不同的建筑,高低错落,层次分明。

(佛光寺)

东大殿作为佛光寺的正殿,傲然屹立于寺内东部的最高处,采用单檐庑殿顶,这是中国古代建筑屋顶形式中的最高等级。面阔七间,进深四间。其柱网由内外两周柱组成,形成面阔五间、进深两间的内槽和一周外槽;内槽后半部建有一巨大佛坛,佛坛上供奉着三座主佛及胁侍菩萨,坛上还散置着菩萨、力神等二十余尊唐代塑像,它们面容慈祥、姿态各异,虽历经千年岁月洗礼,依然栩栩如生,散发着大唐盛世的艺术光辉。山墙和后壁列置的罗汉像是后代增添,虽非唐代原作,却也为大殿增添了几分历史的厚重感。

(佛光寺)

殿前面中央五间设有板门,二尽端开窗,其余三面围以厚墙,仅山墙后部开有 “扇面墙”,这种布局既保证了大殿内部的采光与通风,又增添了建筑的私密性与庄重感。大殿外表朴素,柱、额、斗拱、门窗、墙壁,全用土红涂刷,未施彩绘,却尽显大气磅礴。梁思成先生赞誉其为 “国内古建筑第一瑰宝”,实至名归。这座大殿不仅是建筑艺术的巅峰之作,更是研究唐代佛教文化、雕塑艺术、建筑技术的活化石,让后人得以一窥大唐盛世的辉煌。

五台山南山寺:青霭入古寺,禅音绕山间

南山寺始建于元成宗元贞二年(1296 年),最初是元成宗铁穆耳为其母徽仁裕圣太后敕建,名为大万圣佑国寺。彼时,世祖曾欲在五台山建佛寺而未竟,成宗承继先祖遗愿,孝心拳拳,大兴土木。裕圣皇太后更是在开建当年亲至五台山,督导寺院建设,成为史上首位登上五台山的皇太后。寺院落成的大德元年(1297 年),她再度前来礼佛祈福,还逢当年二月改元大赦,足见其对这座寺院的珍视。

(南山寺)

明嘉靖二十年(1541 年),法亨禅师重修寺院,为其发展添砖加瓦;清道光九年(1829 年)扩建后改称极乐寺,期间乾隆年间奎衷禅师、道光十年玄化僧人、咸丰六年圣伏僧人以及光绪三年本兰教化和尚等多次修葺,让寺院得以在岁月洪流中屹立不倒。光绪年间,普济和尚于此出家,此后几十年间,他募资重修,还与弟子共建十八座寺院,功绩斐然,慈禧太后亲书 “真如自在” 牌匾予以表彰,此匾至今高悬于极乐寺大雄宝殿,见证着那段不凡的过往。

民国年间,东北善人姜福忱接力,将极乐寺、善德堂和佑国寺合为一体,统称南山寺,这一扩建工程耗时二十三年,规模浩大,虽未竣工,却奠定了如今南山寺的格局。现存建筑作为明至民国年间的遗构。

(南山寺)

南山寺依山而建,坐东朝西,共有院落 18 处,亭台楼阁、殿堂房屋 300 余间,规模宏大,气势非凡。整个建筑群由七层三大部分组成,下三层为极乐寺,寺左侧四合院内,大雄宝殿位居正中,坐镇一方;中层为善德堂,低调内敛;上三层为佑国寺,俯瞰全局。

三寺均采用中国传统建筑中轴线对称的布局形式,轴线布设主体建筑,两侧布设附属建筑,规整之中尽显庄严。此外,通过排叠、聚敛、偏正、围合、隐现等多种组合方式,形成寺中有寺、院中套院的奇妙布局,既有寺院布局的宏敞,又有园林布局的幽深,一步一景,步步皆禅,让人仿若置身于禅意的迷宫,每一次转角都能邂逅惊喜。

南山寺的石雕与泥塑堪称一绝,石雕作品随处可见,从山门前的影壁、牌楼,到各殿宇的墙壁、栏杆、柱头,目光所及之处,尽是精美的雕刻。据统计,寺内的石雕图案多达 1400 余幅,内容包罗万象。

(南山寺)

其中,佛教故事是石雕的重要题材,佛陀说法、菩萨行愿、罗汉济世等场景栩栩如生,将佛教的慈悲与智慧展现得淋漓尽致,让人在欣赏艺术之美的同时,也能感悟佛法的深邃。历史典故亦不少见,“苏武牧羊” 展现了忠贞不屈的气节,“三顾茅庐” 体现了求贤若渴的诚意,“孟母择邻” 彰显了母教的伟大,这些典故蕴含着儒家的道德准则与处世智慧,在石头上留下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印记。

(南山寺)

还有诸多神话传说,天女散花、八仙过海等,仙人飘逸的身姿、奇幻的场景,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寺院增添了一抹神秘而浪漫的色彩。此外,龙凤呈祥、莲花绽放、菩提树影等动植物与祥瑞图案,不仅具有装饰性,更蕴含着佛教独特的象征寓意,龙的威严、凤的高贵、莲的纯净、菩提的智慧,在一刀一刻间被赋予了生命。

五台山金阁寺,佛像万千,慈悲万千

金阁寺坐落于五台山南台之北、中台之南的金阁岭上,海拔 1900 米,地势高耸,四周群山环抱,历史可追溯至唐代宗年间,与印度来华的三藏法师不空紧密相连,它是不空三藏创建的中国最早的密教中心。

(金阁寺)

不空法师,这位来自古狮子国(今斯里兰卡)的高僧,历经唐玄宗、肃宗、代宗三代,备受尊崇。相传,唐代道义禅师在五台山朝圣时,有幸感应文殊菩萨示现圣境,遂将所见精心绘制成图,呈奏给代宗皇帝。代宗闻之,下令敕建金阁寺。设有 12 处菩萨院落,富丽堂皇,规模宏大,寺中金阁高耸百尺有余,上、中、下三层错落有致,雕梁画栋,直入云霄,成为镇国道场,庇佑着家国万民。

(金阁寺)

五代时期,虽历经战乱动荡,朝代更迭,寺院基址犹存。明嘉靖四年(1525 年),寺院迎来大规模重修,焕然一新。彼时,不仅对建筑进行修复,还精心铸造一尊高达 17.7 米的铜佛,这尊千手千眼(三头四十八臂)观世音菩萨像,成为五台山最高大的佛像之一,也是当时全国第二大铜佛,其工艺之精湛,造型之庄严,让人叹为观止。

如今金阁寺坐北向南,占地 2.1 万平方米,呈正方形,现存明清建筑,采用二进院落布局,中轴线依次矗立着牌坊、天王殿、观音殿(大悲殿)、万佛堂(毗卢殿)和大雄宝殿,后院东西两侧建有配殿,寺院两侧还设有东西偏院。这种布局,尚存唐代高阁在前、殿居寺后的固有规制

(金阁寺)

观音殿,无疑是金阁寺的一大亮点。大殿为二层楼阁,重檐歇山顶,铁瓦走边,雄浑壮观。殿内正中铁铸的莲花盛开的金座上,雄立着高达 17.7 米的千手千眼观音贴金铜像,塑像从胸部开始直伸至二楼极顶,左右各有 20 只手,每只手中又有一眼,合起来为 40 手、40 眼。观音菩萨塑像一层两旁,左塑文殊,右塑普贤,由于是塑在悬崖峭壁之中,故又称坐山文殊、坐山普贤。

(金阁寺)

背后则塑有接引佛,殿的两壁塑有二十四诸天。殿西南角塑的是兴建金阁寺并视为镇国道场的唐代宗李豫及建寺功臣道义和尚。殿中还留有两尊一米多高的仰覆莲瓣唐代柱础遗构,它们静静伫立,见证着岁月的沧桑变迁。殿中二层从一楼伸上来的塑像两旁,塑有骑狮文殊、骑象普贤。两壁绘观音八十四神咒画像,并置有众多的泥塑造像,步入其中,仿若踏入神圣庄严的佛国净土,让人内心涌起无尽的敬畏之感。

五台山佑国寺,元代遗珠的悠悠往事

五台山佑国寺,其历史的源头可追溯至遥远的元代。在元成宗的大力扶持下,真觉国师肩负起开山住持的重任,并被赐予 “大万圣佑国寺” 这一庄重之名。彼时,喇嘛们的虔诚诵经声与汉地僧人的梵唱交织回荡,不同风格的佛塔、经幡错落林立,共同绘就了一幅多元佛教和谐共生的壮丽画卷。

(佑国寺)

五台山佑国寺,作为五台山南山寺建筑群的精华所在,其建筑布局堪称一绝。三进院落、三重大殿沿着山势层层递进,巍峨耸立。值得一提的是,在进入佑国寺之前,有一处望峰台,它是寺院的天然观景台。站在此处,凭栏远眺,松涛阵阵,清风拂面,夕照满目。远处的中台、西台、南台、北台,如巨擘擎天,雄伟壮丽,云雾缭绕间,仿若仙境浮现眼前。

寺内那 1482 幅汉白玉浮雕,均诞生于民国时期,虽历经岁月磨砺,却依旧熠熠生辉。这些浮雕题材广泛得令人惊叹,仿若一部囊括万象的百科全书。佛道故事是其中的重头戏,释迦牟尼佛的拈花一笑、观音菩萨的慈悲济世,皆被刻画得入木三分,让人望之顿生虔诚敬畏之心;道家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麻姑献寿福泽人间的场景,同样栩栩如生,展现出道教文化的独特魅力。

(佑国寺)

历史典故也不甘示弱,三国纷争、隋唐演义等诸多经典片段纷纷呈现。瞧那关云长千里走单骑,单刀匹马、威风凛凛,面部神情坚毅果敢,长须随风飘动,将关羽的忠勇展现得淋漓尽致;再看 “负荆读书” 的朱买臣,背负柴薪、手不释卷,衣衫虽破旧却难掩其对知识的渴望,让人不禁为其勤奋好学所动容。

自然神话更是充满奇幻色彩,龙凤呈祥、麒麟献瑞,瑞兽们或翱翔天际、或踏云而来,鳞片龙须清晰可辨,仿佛下一秒就要破壁而出;还有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将古人对自然的抗争与不屈精神永久定格。

(佑国寺)

目光所及之处,人物浮雕仿若有了生命。他们或喜笑颜开,眉眼弯弯、嘴角上扬,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或怒目圆睁,剑眉倒竖、双目喷火,愤怒之意扑面而来;或神情哀伤,眉头紧锁、泪光闪烁,悲痛之感令人揪心;或神色悠然,目光平和、面容恬静,闲适之态尽显无疑。动植物浮雕亦是活灵活现,花卉娇艳欲滴,花瓣层层舒展,露珠晶莹剔透;树木枝繁叶茂,纹理清晰可见,仿佛能听见风吹树叶的沙沙声响;飞鸟振翅欲飞,羽毛根根分明,似要冲破石面冲向云霄;走兽威风凛凛,肌肉紧绷、利爪毕现,仿佛下一秒就要奔腾咆哮。

原平惠济寺,宋代遗构,佛国群像

惠济寺初创于唐代,寺院坐北朝南,总体平面呈长方形,中轴线上依次排列着文殊殿、南殿,如脊梁般撑起寺院的核心架构,两侧的东西配殿和钟楼宛如双翼,相互呼应,既遵循了传统佛寺对称稳重的布局原则,又因地制宜,展现出独特的错落有致之感。

(惠济寺)

文殊殿作为惠济寺的正殿,是明代建筑的杰出典范,面宽五间通宽,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顶,青灰筒板瓦屋面。檐下斗栱五踩双昂,昂嘴高厚,正心三重栱,角科出搭角闹头昂,平身科在明间和次间各用 1 攒,明间平身科出斜栱,每一处细节都彰显着明代匠人的高超技艺。

走进大佛殿,两壁千佛阁内的 157 尊宋代木雕,每一尊木雕佛像都小巧精致,高约二三十厘米,却雕刻得细致入微。佛像面容慈祥,眉眼含笑,发丝清晰可辨,服饰雕刻更是一绝,衣褶流畅自然,仿若轻纱飘动,木雕艺人以刀代笔,将宋代服饰的柔美与飘逸展现得淋漓尽致。

(惠济寺)

文殊殿内的彩塑,令人目不暇接。正中的文殊菩萨骑狮像最为瞩目,文殊菩萨面容圆润,双目微闭,座下青狮威风凛凛,回首嘶吼,两位侍女彩塑,更是栩栩如生。佛坛下方的护法天王,高大威猛,威风八面。脚下的小鬼面露惊恐,蜷缩一团,与护法天王的威严形成强烈反差,更凸显出佛法的威严庄重。

与文殊殿遥相呼应的大佛殿,则是宋代建筑技艺的 “活化石”。面宽五间,进深八椽,单檐歇山顶,砖建月台宽大。柱头斗栱五铺作双下昂,里转六铺作出三抄,后尾置于顺梁下,明间补间铺作出 45 度斜昂,结构精巧。

(惠济寺)

殿内布局更是精妙绝伦,使用减柱造,四根金柱向外移动,使殿内平面呈小八角形,空间感瞬间拓展,仿若能容纳更多的虔诚。金柱上大雀替承内额,四椽栿与前后乳栿搭交,打破唐宋结构旧规,大胆创新,为殿堂注入灵动气息。佛坛上,泥塑的佛像、菩萨、胁侍、童子、龙女、金刚等造像林立,胁侍菩萨下肢纱罗透体,塑工巧夺天工,两壁千佛阁内的 157 尊宋代木雕,更是刀法刚劲有力,让人不禁感叹宋代木雕艺术的登峰造极。

长治崇庆寺,罗汉神韵的传奇舞台

长治崇庆寺,位于山西省长治市长子县紫云山南坡山腰。始建于北宋大中祥符九年(公元 1016 年),全寺由天王殿、千佛殿、卧佛殿、大士殿、地藏殿等殿堂组成一个类似四合院的格局,寺院南侧和东侧分置关帝殿、给孤独长者殿及方丈禅院等,布局严谨,错落有致。

山门与天王殿合二为一,为寺院正门。虽仅存东方持国天王与南方增长天王彩塑,却丝毫不减其磅礴气势。二者半坐于神台之上,一脚下踏,一脚半提,双膝向外打开,拔腰挺胸,两膀用力,牙关紧咬,面部神态栩栩如生,仿佛下一秒便能听见他们怒喝,震慑世间一切邪祟,守护着佛门净地。

作为寺内主殿,千佛殿是北宋早期小型歇山顶木构建筑的典范之作,始建于北宋大中祥符九年(公元 1016 年),历经千年风雨,主体构架依然保留创建时的原物。殿顶四面出坡,九条屋脊错落有致,单檐歇山顶尽显古朴大气。

(崇庆寺)

殿内佛坛束腰须弥式,束腰壸门内剔地突起雕龙纹、卷草纹、狮子纹等,南立面间柱雕狮子,东西角柱前立面雕扛座力士像,皆为宋代遗制,古韵四溢。佛坛上塑一佛二菩萨,背后为倒座观音,塑像风格兼具宋之精微内敛与明之细致严谨。而墙壁四周悬塑千佛,密密麻麻却又井然有序,每一尊佛像面容慈悲、姿态各异,仿若将佛国净土的盛景搬到了眼前,让人心生敬畏。

(崇庆寺)

大士殿又称罗汉殿、西配殿,为宋代建筑,明代重修。外观带有明清式特征,殿内却梁架结构几乎全是宋代原物,古韵深藏。殿内三面佛台低矮,其上塑三大士及十八罗汉像。中央佛坛上,中尊观世音菩萨驾锦毛犼,左尊文殊菩萨骑青狮,右尊普贤菩萨跨白象,三菩萨踞骑于神兽背置的仰莲平台宝座上,双腿或屈或伸,皆脚踏莲花,仪态万方。

(崇庆寺)

两边贴墙佛坛上,南北各塑有九尊罗汉坐像,与真人略同大小。这些罗汉彩塑创作于北宋元丰二年(1079 年),是崇庆寺内艺术成就最高的历代彩塑造像,被誉为 “宋塑之冠”。罗汉们神态多变,或老或少、或梵或华,个性鲜明;坐姿倾侧自如,体态丰盈健硕,尚存唐代丰满遗韵;衣纹流畅,多用凸起线条,借衣褶婉转表现身体姿态,将宋代的文人情怀与人文气息展现得淋漓尽致。

(崇庆寺)

地藏殿位于寺院西北角,殿宇稍小,三开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内部结构简单,檐下斗棋单昂四铺作。殿内正中塑地藏王菩萨及侍者,地藏菩萨头束高髻,袒胸披袈裟,左手掌心朝上于腹间,右手抬起施说法印于胸前,结跏跌坐于须弥座上,身后高大背光衬托,更显慈悲庄严。

(崇庆寺)

左右环墙神台上塑十殿阎君,两山墙塑六曹判官,十殿阎君皆塑为帝王相,头戴通天冠,纹饰精美,威严赫赫;六曹判官头戴乌纱幞头,身穿宽袖官服,玉带扎于胸腹间,脚蹬黑色官靴,或执笏板、或拿惊堂木、或握拳、或握案卷,动静相宜,表情各异。上部悬塑幽冥地府景象,佛、菩萨、天王、弟子、明王等点缀其中,营造出神秘阴森的地狱场景,让人对佛教的因果轮回观念有了更为直观深刻的感受。

从那古朴庄严的南禅寺,到盛唐遗风的佛光寺,再看那精美的牌楼,飞檐斗拱、雕梁画栋,一尊尊佛像、一幅幅壁画,深入挖掘《黑神话:悟空》精心选取的山西宝藏取景地。这一路,我们将分上、中、下三篇为您细细解说,且听下回分解。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