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杀李庠赵廞大失人心 诛赵廞李特归顺朝廷李特的三弟李庠奉赵廞之命对新招募来一万多兵马加以训练,然后将前往益州北部剑阁一带驻扎,阻止朝廷派兵南下。李庠曾在洛阳中护军麾下做中军骑督,通晓兵法,善于用兵,训练时也是不拘常理,自有一套。
李庠从来不用旗帜作为号令,习惯以手中长矛发号施令。将士们开始不习惯,有人嘻嘻哈哈不遵守军纪。李庠果断处置,连续杀了三位不遵守军纪的士兵,之后部队一片肃然。李庠的部队军容整肃,军纪严明,李庠本人也深受将士们拥护。
如果换做是曹操或刘备,手下有这么一位得力干将,估计夜里睡觉都能被笑醒。若真能把李氏兄弟用好,也根本轮不到刘渊和李雄来拔得头筹,十六国里第一国唯赵廞莫属。
可惜,正如梁州刺史罗尚所说,赵廞根本没有什么雄才大略,他口口声声说李庠就是自己的关羽和张飞,却没想过自己压根就不是刘备。赵廞见到李庠如此会带兵,想的不是如何用好这样的大才,让李氏兄弟如何死心塌地的跟着自己,反而却担心日后难以驾驭,一直思忖着是否需要尽快处理掉李庠。
主子心里有事,下属自然会察言观色。
长史杜淑和司马张粲(音càn)看出赵廞的心思,于是建议道:“俗话说‘五大不在边’,如今大人刚刚起兵,这个时候就让李庠手握重兵驻防在外,很是不妥。李庠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一旦受人蛊惑而倒戈,我们可就难以对付了,希望将军再仔细考虑!”。
“五大不在边”,语自《左传》,意思就是有五种大人物不适合放在边关,至于哪五种人有兴趣的可以自己去查。杜淑和张粲的意思就是李庠这种人不适合带兵驻外,需要解除兵权调回成都,而且因为李庠是氐人,必要时可以痛下杀手。
实际上在《左传》里,这句话后面还跟着一句话,两句话连起来说就是:“五大不在边,五细不在廷”,就是还有五种小人物不适合放在朝廷里。杜淑和张粲两人只说前半句,却绝口不提后半句,殊不知他们这种阴险小人也不适合留在朝廷。
只是赵廞哪有分辨这些大是大非的头脑,只觉得这句话说到了自己心坎里,当即转忧为喜:“我也正有此意,你俩正好说到我心里了,看来是老天有意助我啊”。
此时正值赵王司马伦称帝期间,其心腹孙秀祸乱朝纲,朝廷上下被弄的乌烟瘴气,齐王司马冏正紧锣密鼓地联合诸王准备讨伐司马伦,这些热衷于内斗的司马王们早已无暇他顾。李庠一直考虑劝说赵廞趁晋室内乱索性就在成都称帝,自己与其守住益州北部,不如北上攻打汉中,这样益州反倒更加安全,继而再占据关中,扩大地盘。
于是李庠就去找赵廞说出自己的想法。
见面之后,李庠对赵廞说:“如今中国天下大乱,朝纲紊乱,晋室难以复兴。大人您德高望重,正好可以借机行汤、武之事,顺天应人,拯救百姓于水火涂炭,则天下可定,而不仅仅只着眼于巴蜀之地”。此处的“中国”是史书原话,只不过意思是中央王朝,也就是西晋。
李庠希望赵廞把目光放长远,要着眼于天下,成就商汤和周武王那样的大业,而不仅仅局限于巴蜀一地。当然,对于这个问题,李庠肯定考虑了很久,一定还会有很多具体的想法和措施,但是没有一口气说完,而是想先看看赵廞的意思。
站在赵廞的角度,这难道不是很好的建议吗?如果让李庠继续说下去,说不定又是一个精彩的隆中对,五胡十六国里第一国也就非赵廞莫属。只可惜李庠虽有诸葛之才,奈何赵廞并非刘皇叔之辈。
赵廞听完后暗喜,喜的却不是李庠的建议,而是终于有机会了,正好可以借题发挥把李庠处理了。想到这,赵廞脸色一变,佯装大怒:“这种话也是你作为人臣应该说的吗?”,说完转头看了一眼边上的杜淑、张粲等人,问到:“诸位又如何认为呢?”
长史杜淑很有眼力劲,马上接话:“作为臣子竟然能说出这种话,这是大逆不道,理应处斩!”
史书没有记载此时李庠的反应,但能想象出必定先是惊讶,完全没想到赵廞会是这个反应,而后马上会意识到这不是玩笑,也并非自己说错了话,而是这些人早就想除掉自己。惊讶、惶恐、悔恨、无奈在一瞬间全都涌进了李庠的大脑。
没有给李庠任何反应的机会,赵廞当场下令将李庠拖到门外处斩,随后又下令把李庠留在成都的家人和子侄宗族一共三十多口全都杀了,一个不留。“廞乃杀之,及其子侄宗族三十余人”(《晋书.载记第二十.李特传》)。既然包括子侄宗族,说明一定还有李特等人的孩子,但具体是谁史书没有说。
幸好当时李特、李流、李骧兄弟三人驻扎在绵竹,没在成都,如果都在成都说不定就被一网打尽了。赵廞杀了李庠后,自然担心李特等人反叛,于是专门派人去安慰李特:“李庠因为说了谋逆的话,作为人臣不该说这些,按罪当杀,所以我就把他杀了。但这和你们几个兄弟无关,放心吧,不会牵连到你们,希望你们继续好好干”。
这种安慰真是十分可笑,活脱脱此地无银三百两。
因为说了谋逆的话,你赵廞难道不已经在谋逆了吗,还怕说?和我们无关,那为什么还杀我们的孩子?让我们好好干,难道李庠干的还不够好吗?杀了亲兄弟,这是多大的仇,怎么可能还指望我们给你好好干呢。
于是兄弟三人异口同声:反!
李特兄弟于是偷偷从流民中招募兵马,很快就秘密募集了七千人,然后静待时机。
说来也巧,不等李特兄弟动手,赵廞那边又出了一档子事。
赵廞的心腹、牙门将许弇(音yǎn)一直想做巴东监军,几次跟赵廞申请,却在征求意见时都被杜淑和张粲二人否决。结果,最后一次被否决时许弇实在忍不住,一怒之下当场发飙,亲自手刃了杜淑、张粲两人,但接着又被杜淑和张粲的部下所杀。
这真是应了那句话“五细不在廷”,赵廞这才刚刚起步,自家窝里就杀了个底朝天,眨眼的功夫,李庠、杜淑、张粲、许弇这些左膀右臂没全了,李特兄弟也离了心,就这情形还割什么据啊!
李庠被杀后,赵廞改派长史费远、蜀郡太守李苾以及督护常俊等人代替李庠,带着训练好的那一万多兵马前往益州北部驻扎。
这天,费远等人行进到绵竹的石亭(具体位置不明)安营扎寨,准备第二天继续向北行军。结果就在当天夜里,士兵们正酣然入睡的时候,李特兄弟率领招募来的七千多兵马突然杀进营寨,一边四处纵火,一边趁乱奋力砍杀,直杀得费远等人措手不及,毫无还手之力,几乎全军覆没,最终仅带着数百残兵逃回了成都。
接着,李特马不停蹄,剑指成都。闻听消息,成都乱作一团。
司马炎在位时期,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而大幅削减地方的州郡兵力,所以各州郡的正规军数量非常少。因此我们可以看到,此前说安定太守贾疋等人准备攻打长安,都得临时招募士兵,包括这次赵廞举兵,也要事先招募大量流民。而像秃发树机能、齐万年这种规模较大的叛乱,地方根本无力应对,只能由中央派兵镇压。包括后面要说的荆州张昌起义,因为那时朝廷已经无力出兵,荆州刺史刘弘和部下陶侃就只能靠一州之力平定叛乱,过程极为艰难。
费远在石亭之战中损失的一万多兵马还是此前李庠招募和训练的,本来打算用来对付朝廷,结果朝廷的军队还没来,就已经被李特灭的干干净净。其他兵马都驻扎在各地,根本赶不过来,留在成都的军队哪里能对付强悍的李特兄弟。
所以,留给赵廞的只有一条路:逃。
费远、李苾等人动作更快,“夜斩关走出,文武尽散”(《晋书.载记第二十.李特传》),连夜斩关出逃,其他文武百官也跑的一个不剩。
赵廞则带着一家老小乘坐一艘小船离开了成都,结果在向南逃到广都(今成都市双流区境内)时被身边一个叫朱竺的下人所杀。史书没有交待朱竺为何要杀赵廞,但至少说明赵廞平时并不得人心。
李特兵不血刃进了成都,时间是公元301年1月,距赵廞宣布独立仅仅过去两个月。
进入成都后,李特把赵廞任命的所有官吏全都杀了,原先朝廷任命的官员则全都官复原职。随后,李特又专门派牙门将王角和李基两人赶赴洛阳,向朝廷说明益州的情况,把赵廞谋反以及被杀的事原原本本交待了一遍,然后静待朝廷处置。
李特这是打算归顺朝廷了。
这看似有些奇怪,李特既然愿意跟随赵廞谋反,现在杀了赵廞之后,却并没有自己单干,这是为何?其实细品起来也没什么好奇怪的。
李特原本只是来四川谋生的流民,有个出路能活下去就行,并不是脑后长着反骨逮谁反谁的人。之前赵廞是益州一把手,要把李特兄弟招到帐下,李特若不答应还能在益州待下去?现在为了报仇把赵廞杀了,也算对朝廷有大功,如果能借此成为朝廷命官,那岂不更好。李氏家族在略阳原本就世代为官,但凡有一条活路也不会选择谋反。
公元301年3月,李特拿下成都两个月后,赵王司马伦派的那位新任益州刺史罗尚才晃晃悠悠地进了四川。
然而李特却忐忑不安,史书中用了两个字:“甚惧”(《晋书.载记第二十.李特传》)。
毕竟李特的身份原本只是流民,并非朝廷官员,虽然杀了赵廞,但本质是为了报私仇。关键在杀赵廞之前,李特兄弟可都是跟着赵廞一起谋反的,是逆贼。如果朝廷念在杀赵廞有功的份上,能将功补过给个一官半职那最好不过。但如果不是这样呢?何况对罗尚此人完全不熟悉,几个兄弟的性命完全掌握在这个新任益州刺史身上。
一句话,究竟是福是祸,李特无法预料。李特只能尽力做好自己,走一步看一步。
所以,得知罗尚入川后,李特就赶紧让弟弟李骧带上一批从成都赵廞府里搜出来的珍宝古玩前去迎接,大献殷勤。
罗尚贪财,见到财宝后很是高兴,当即就任命李镶为骑督,统领骑兵。随后,李特又亲自带着弟弟李流一起前往绵竹恭迎罗尚,除了继续贡献大量宝贝之外,还在路边杀牛备酒,犒劳罗尚的大军。
这一通马屁拍下来,拍的罗尚心花怒放,心满意足,只管笑呵呵的说朝廷一定会重赏你们兄弟的,李特这才稍稍放下心来。
不过,李特虽然搞定了罗尚,但却也引起了一些人的嫉妒,生怕李特兄弟受到重用,抢了自己风头。比如随罗尚一起入川的牙门将王敦和朝廷新任命的广汉太守辛冉。
王敦和辛冉一再提醒罗尚:“李特这帮流民别的什么都不会,只会聚众为盗,打家劫舍,为害地方,大人应趁早除掉他们,不然留着就是个祸患。”
可罗尚不这么认为,收了钱财就得替人消灾,一边把玩着李特送来的宝贝,一边对二人说:“没那么严重,我看李特兄弟倒是能用之人,你们多心了”。
就是这位广汉太守辛冉,早年不知在何时何地,还曾和李特有过短暂交往。这次故友重逢,辛冉没有和李特叙旧,只是意味深长地说了一句很有哲理的话:“故人相逢,不吉当凶矣”(《晋书.载记第二十.李特传》)。你我是故人,这次相逢如果不是大好事就一定是大坏事!
李特笑了笑,没敢说话,但他明白,辛冉这位故友将来八成就是自己要对付的人。
至于那位王敦,很不幸,罗尚到了成都不久,汶山郡境内的羌人反叛,王敦被罗尚派去平叛,结果战败被杀。汶山郡在成都西北,治所在汶山县,今四川阿坝州理县。
或许是朝廷对之前成都内史耿腾的上表很重视,担心流民和巴蜀本地人矛盾加剧,最终生出大乱。于是,就在罗尚入主益州不久,朝廷一道圣旨就下到了秦、雍二州,也就是李特的老家,让当地政府尽快召回流入到巴蜀地区的流民,随后又下旨给益州,让罗尚全力做好遣返工作。为了尽快遣返流民,朝廷还派了御史冯该和张昌两人赶来益州,作为钦差大臣监督遣返。
这个消息对于好不容易逃出来谋条生路的陕甘流民来说无异于晴天霹雳。
2、 强遣流民逼反李特 大败辛冉兵临成都朝廷的遣返政策下达不久,李特的大哥李辅因为在老家实在难以为继,于是也赶来成都投奔李特,见到李特就说:“现在天下大乱,没有一处安宁的地方,听说朝廷要把流民都遣送回家,可老家略阳根本没法待下去了。我这次来就是想跟你们说,无论如何也要想方设法留在这里,回去只有死路一条”。
因为大批流民谋生的手段都是给益州当地人做佃户,等收了庄稼后收取一点可怜的佣金。可朝廷让流民现在就回家,粮食都还没有成熟,辛苦几个月却连回家的盘缠都没有,于是人心惶惶却又无可奈何,没办法只能跑来找李特,希望李特能想办法延缓遣返的时间。
李特于是派心腹阎式带着财宝继续贿赂罗尚和钦差冯该、张昌二人,希望把遣返日期延后到七月秋后(农历七月即入秋),让百姓能收了庄稼,拿到盘缠钱。阎式是天水郡人,今甘肃天水市境内,当年随李特一起南下的好友之一,后来官至成国尚书令,重臣。
好在罗尚、冯该这几位都是贪财之人,看在钱的份上,就答应了李特宽限到七月再遣返。
接着,朝廷的任命诏书也下来了,因为杀赵廞有功,李特被任命为宣威将军,赐爵长乐乡侯,李流为奋威将军,赐爵武阳侯。
李特兄弟总算把身份洗白了,现在不但做了将军,成为朝廷命官,而且爵位都是侯爵。朝廷这次还真是给力,一直压在李特心里的巨石终于被卸了下来。
不仅如此,朝廷还让益州把跟随李特等人一起讨伐赵廞的其他流民将领名单全都统计出来,一并上报朝廷,朝廷都要论功行赏。这让那些跟着李特一起干的流民兄弟们高兴不已。
需要说明的是,此时赵王司马伦已经被齐王司马冏赶下了台,执掌大权的正是司马冏。
只可惜朝廷有意,辛冉却无情,很多时候事情就坏在个别小人身上。
负责上报名单的正是广汉太守辛冉,辛冉和耿腾一样,对流民没有任何好感,更不想让流民得到任何好处,于是便说那些参战的流民并不是受朝廷征召而来,不应受赏,以此为由拒绝将流民名单上报,而辛冉最终上报的却都是自己的部下,就这样生生攫取了流民的功劳。后来有人把这件事抖露出来,巴蜀流民骂声一片,也让李特兄弟深知辛冉为人。
时间很快,遣返流民的日子马上又要到了。六月的时候,罗尚开始派人到各地监督遣返工作,要求各郡县务必在七月底之前将流民全部遣返。
可偏偏天公不作美,六月以来阴雨不断,很多庄稼都未来及收割,大部分流民还是没有拿到辛苦钱,而且雨水太多,道路泥泞不堪,蜀道都在高山峻岭之间,此时上路无异于将半条命都丢在路上。
流民们实在没办法,只好再去找李特,可李特也没别的办法,只能再去贿赂罗尚,希望能再宽限到冬天。
罗尚收了好处后有意答应,可辛冉和犍为太守李苾却坚决反对,巴不得马上就把流民统统赶出巴蜀。李苾就是之前赵廞的蜀郡太守,和赵廞的长史费远一起逃离成都后又折返回来,在罗尚手下摇身一变又成了犍为太守。
辛冉和李苾之所以强烈反对延期遣返,还有一条见不得光的理由,就是想借遣返流民的机会,将流民中首领和大户人家的私财攫为己有。
辛冉和李苾一起给罗尚出了个发财的招数:“那些流民首领和大户手里有的是钱,而且这些人当初闯入成都杀赵廞的时候,也抢了很多财宝。大人可以在出川的必经之路上设立盘查关卡,将流民随身携带的财物全都扣下来”。
罗尚眼睛一亮,立马看到了发财的机会,于是死活不再同意延期遣返,并且立即通知梓潼太守张演负责在各关口设立关卡,强行扣押北上流民的私人财物。
李特很无奈,只好又让阎式去找罗尚的别驾杜苾,希望通过杜苾说服罗尚,曲线救国。阎式见到杜苾后,诚恳的讲述了遣返流民的工作中确实存在太多困难,如果不顾这些实际问题而强行遣返,就是把流民逼上绝路,恐怕就会出大乱子。
杜苾是罗尚的心腹,平时很多意见罗尚都会听,这次杜苾也觉得问题严重,不能操之过急,于是同意去说服罗尚。可罗尚一心沉浸在大发横财的梦想里,对于杜苾的话完全听不进去,根本不考虑利弊,气的杜苾把官服一脱,辞职回家了。
益州各地开始执行罗尚的命令,强制驱离流民,大批流民被赶出了自己的东家,无家可归,被迫上路。可这些流民大多连路费都没有,回家之路又遥不可及,而且即便回去也是死路一条。
这就叫上天无路,入地无门,你说怎么办?
流民们无奈之下只好又去找李特,因为整个益州,只有李特兄弟会真心为他们考虑。也的确如此,李特实在不忍心眼看着这些同胞被推上死路,于是就自作主张,在驻地绵竹修筑新的营地,也就是难民营,用来收留这些无家可归、无处可去的流民。
流民们口口相传,很快都知道李特那有地方收留大家,于是争相涌入,短短半个月时间就聚集了两万多流民。原先的难民营很快就容不下了,李特又让弟弟李流在南边又建了一座。一南一北两座流民大营,李特管北营,李流管南营。
收留流民的同时,李特仍不断写信给刺史罗尚和广汉太守辛冉,反复恳求把遣返日期延后,给流民留一条生路。
罗尚对李特的请求置之不理,没有任何回复。不过这还算好的,辛冉那边的反应则干脆直接。因为李特作为流民心目中的首领,反复阻挠自己的发财之路,辛冉实在忍无可忍,决定撕破脸皮。
辛冉命人在各交通要道张贴告示:“有抓住李特兄弟者,重赏”。
李特知道后立即派人把这些告示全都揭了下来,然后和弟弟李骧一起把告示的内容全都改为:“有送六郡盗匪李、任、阎、赵、杨、上官首级者,赏布百匹”(《晋书.载记第二十.李特传》),然后再给贴回去。李特写的这六人都是是当时益州官府缉拿的要犯。
因为罗尚迟迟不答复,李特只好厚着脸皮再次让阎式带上金银细软去成都找罗尚,想当面恳求。
去往成都的路上,阎式看到辛冉派兵在各个路口营建围栏工事,为集中抓捕流民做准备,不禁摇头感叹:“如今天下大乱,民心本就不稳,现在还这么着急遣返,这是在逼着大家造反啊!”
见到罗尚之后,把金银细软一奉上,罗尚见钱眼开,立即拍着胸脯说:“你回去告诉流民们,我同意延期”。可阎式深怕罗尚只是一时看在钱财份上,于是忧心忡忡的说:“大人现在受小人蒙蔽,恐怕不是真心宽限吧。百姓虽然弱小但却不可忽视,如果真要强逼遣返,一旦引起众怒,就怕最后无法收拾啊”。
罗尚仍旧显得很大气:“你说的很对,放心,我不会骗你们,安心回去吧。”
回到绵竹后阎式告诉李特:“罗尚虽然口头答应延期遣返,但以我看来并不可信。此人在益州毫无威信,辛冉等人拥兵自重,一旦有变,罗尚根本控制不住,咱们务必要做好一切坏的准备!”。李特深以为然。
果然不出阎式所料。
没过几天,辛冉就单独找到犍为太守李苾商量:“咱们的刺史大人既贪财又无决断,一次又一次顺从流民。而李特兄弟各个都有雄才大略,如果我们不提早出手,早晚都是李特的俘虏。我看刺史那边咱们就别管了,自己干吧。”李苾曾是李特手下败将,比辛冉还了解李特,见要除掉李特,当即同意。
于是辛冉联合李苾暗中集结了三万步骑兵,由辛冉的部下广汉都尉曾元、牙门将张显和刘并率领,前往绵竹攻打李特。
辛冉这是活脱脱逼良为娼!
只是李特又岂是吃素的,辛冉这些兵根本不是他的对手。
曾元等人带着三万大军到了绵竹之后,李特虽然早已知道,但一直命人佯装不知,一切宛如平常。但实际上,李特兄弟早就提前动员了南北两个大营的流民,把能打仗的全都集中起来,发给兵器铠甲,然后在大营两边埋伏起来,严阵以待。
直到曾元等人进入大营的时候,李特仍旧心如止水,按兵不动,一直到敌军进入差不多一半的时候,李特一声令下,伏兵四起。“待其众半入,发伏击之”(《晋书.载记第二十.李特传》)。
曾元、张显,以及大将田佐三人当场被杀,三万大军四散溃逃,李特大获全胜。
事后,李特命人将张显三人的首级传到成都,罗尚无可奈何,指着人头对文武群臣抱怨道:“你们看,这下可好,终于把李特逼反了,势头还这么大。都怪广汉太守不听我的话,非要惹怒他们,这下如何是好?”。
众人知道捅了大篓子,面面相觑。
从决定伏击辛冉的那一刻起,就意味着李特和以罗尚为代表的益州朝廷彻底决裂,从此分道扬镳。但需要注意的是,李特并没有把自己的这次行动定义为起义,也并没有和洛阳的西晋朝廷决裂。李特反的是辛冉和罗尚,但并不反朝廷。
为何这么说?
因为绵竹大胜之后,李特让六位部下联名上书西晋中央,要求按照东汉初年梁统遵奉窦融的旧例,共推李特为行镇北大将军,并享有承制封拜的权力,封弟弟李流为镇东将军。
这是什么意思?
要了解李特的意思,就要先了解表文里提到的东汉名臣梁统遵奉窦融的故事。
西汉末年王莽篡位建立新朝,随后天下大乱,梁统和窦融就处在这样一个乱世里。开始梁统和窦融两人都在更始帝刘玄政权下的河西地区为官,两人还是好友,梁统为酒泉太守,窦融为张掖属国都尉。公元25年赤眉军攻入长安,更始政权倒台,于是梁统、窦融等人就成了没有爹妈的孩子。
不久,梁统联合前更始政权的金城太守库钧、张掖都尉史苞、酒泉都尉竺曾、敦煌都尉辛肜等人共同推举窦融为“行河西五郡大将军事”。相当于成立了一个临时地方政府,管理河西地区的政务。
注意,窦融的官职和李特的官职,前面都有一个“行”字,意思是代行、代理、兼任的意思。朝廷正式任命官员时,第一职务前一般是没有“行”字的,只有第二第三职务前会根据实际情况加上“行”字。李特和窦融都只有一个职务,还特意加了“行”字,意思都是表示这只是暂时的。
后来刘秀的东汉政权越做越大,要招安窦融等人,于是窦融梁统顺势而为,集体归顺了东汉,最终成为东汉名臣。
了解梁统窦融的故事后,我们再来看一个细节。
李特安排了六个部下上书朝廷,这六个人都是最初随李特一起南下入川的,而且原先都是朝廷命官,和李特一样在原籍难以生存。这六个人分别是:
部曲督李含、上邽令任臧、始昌令阎式、谏议大夫李攀、陈仓令李武、阴平令李远、将兵都尉杨褒。
六人都来自西北秦州、雍州各郡。这和推举窦融为首的那几个前更始政权官员是不是有异曲同工之妙?
最后就是“承制封拜”,这也是史书原词,意思就是我李特接下来要对下属进行封官晋爵,但这不是我李特恣意妄为,而是正常行使朝廷给我的权力,就像窦融被推举为首领后接着分封大臣一样。
李特虽然是氐人,但早已被汉化,对中国典籍史册了如指掌,而且原先就是朝廷命官,尺寸拿捏的非常到位。李特这一系列做法就是在告诉朝廷,我虽然举兵拉起了自己的队伍,但我是迫于无奈,我反的是罗尚,不是朝廷。言下之意就是希望朝廷能像当年的光武帝刘秀吸纳窦融那样能把我们也招安了。
也就是说,即便到了这个地步,李特仍然寄希望于获取朝廷的原谅,能被朝廷招安。
可惜,这只是李特的一厢情愿,毕竟罗尚是益州刺史,反罗尚就相当于反朝挺,而且此时齐王司马冏刚刚掌权,益州已经交给罗尚全权处理,哪还有心思去管这些。所以,这封六人联名的表文如同泥牛入海,一去无音信。
当然,李特也没有一味地等待朝廷回复,大胜之后稍作休整便开始南下,进攻辛冉的老巢广汉。
广汉郡治所在雒城(雒音luò),今四川德阳广汉市雒城街道。李特兵临雒城后,虽然辛冉几度亲率大军出城迎战,但均被李特击败,最终只得退守城池,闭门坚守。
罗尚这边得知后立即派费远和李宓二人率军增援雒城,但这两位李特手下败将却心有余悸,根本不敢靠前。辛冉见援军迟迟不来,守军已无斗志,只好放弃城池,趁夜从南门出逃,连成都也没敢去,一溜烟就跑到了江阳境内(今四川泸州市),再也没有回来。
后来辛冉辗转逃到了荆州,投奔了荆州刺史刘弘。结果这家伙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竟然劝说一身正气的刘弘割据荆州自立,被刘弘一怒之下斩首示众。
占据广汉后,李特任命部下李超为广汉太守,留守雒城,李特则率军继续南下,准备攻打据守成都的罗尚。
此时是公元301年11月。
不过这次李特并不着急,先让阎式给罗尚写了封信,内容如下:
“辛冉、曾元这些都是小人,可大人您却偏偏听信这些小人的谗言,视流民为敌。我之前曾和杜景文(即罗尚别驾杜苾)分析过对流民是留还是遣的利害关系。人都有思恋旧土之心,如果能回故土,谁不愿意回去呢。但当时才到此地不久,粮食还没有收割,又赶上连日大雨,难以上路,所以希望大人能延缓到冬季再遣返,可大人终究不听。绳之太过,穷鹿抵虎,流民不甘心引颈受戮,只能被迫反抗。如果当初听取我们的建议,宽严相济,等到十月再遣返流民,何至于此。”
“绳之太过,穷鹿抵虎”,这是史书原话,可惜没有流传为成语,意思是对流民捆绑的太紧了,就算是柔弱的鹿被逼上绝路后也能跟老虎干一架。
阎式在信中还提到李特兄弟此举实际有功于社稷,保证了益州境内的安宁,如果没有李特兄弟设法安抚和争取延期,这数万流民早就让益州烽烟四起了。
字里行间我们仍然能清晰的感觉到李特的投诚之心,仍寄希望于朝廷的招安,因为这封信并不是一封只列举对方各大罪责,然后伸张自己正义的讨伐檄文,而是对自己行为的解释,希望取得谅解。
如果此时罗尚下令免去李特罪责,官复原职,然后再延缓遣返流民的时间,或者干脆更进一步,上书朝廷取消遣返,再制定出更加合适的流民管理政策,给流民提供一条活路,相信李特一定会放弃攻打成都,然后解散流民。
如果换成是荆州刺史刘弘,说不定真会这么做,但罗尚就是罗尚,既是贪官又是庸才,只觉得李特是想干大事的人,不会放过自己,于是决定死守成都。
罗尚一边安排军民加固城池、严阵以待,一边派人到北部接壤的梁州以及关中,还有南边的南夷校尉李毅等处求援。
或许是因为那封上给朝廷的表文泥牛入海,让李特感觉到朝廷彻底放弃了自己,更因为看到罗尚收到信后不但没有招安自己的意思,还作出了顽抗到底的举动。同时也为了更好的管理手上这支草创的队伍,在进攻成都之前,李特决定对队伍进行梳理和整编。
李特索性自称使持节、大都督、镇北大将军。
注意,这时镇北大将军职位前面已经没有那个“行”字了。
大哥李辅为骠骑将军,四弟李流仍为镇东将军,五弟李骧为骁骑将军。李特长子李始为武威将军,次子李荡为镇军将军,小儿子李雄为前将军。妹夫李含为西夷校尉,李含儿子李国离,以及任回、李恭、上官晶、李攀、费佗等人为将帅,各掌兵权。阎式作为军师,其余人等也都按能力授予官职,并且同时建立起配套的组织机构。
李特现在虽然队伍规模并不大,但却很正规,不但各官员都是按独立政权配套,官员在接受任命的时候也全都按正规程序举行加官授爵的礼仪。这和《水浒传》里王伦、晁盖、宋江等人仅仅只是占山为王,搭建的也只是草台班子完全不同,哪怕李特现在的部众还没有梁山的人多。
不仅如此,鉴于此前罗尚、辛冉等人施政严苛,视百姓为鱼肉,民众无不痛恨。为此,李特也学刘邦拿下关中后约法三章的做法,正式向蜀地居民约法三章:
一、对百姓减租减税,减少徭役;
二、礼贤下士,任用贤能之人;
三、严肃军纪,决不允许骚扰百姓。
法令一出,立即得到益州百姓的普遍拥戴,而不仅仅只局限于流民。李特所有这些举措为后来成国的建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也意味着李特已经泯灭了心中最后一丝幻想,和晋朝彻底决裂。
接着,李特下令进攻成都。
3、 围城打援各个击破 壮志未酬兄弟殒命得知李特已经抵达成都,益州刺史罗尚多次派兵出城迎战,但均告失败。领略到李特的厉害之后,罗尚再不敢主动出击,转为严防死守。
此前,罗尚下血本构筑了成都的外围防线,从成都西北的都安县(今都江堰市境内)至东北的金堂县,沿着郫水(郫音pí,郫水即沱江)一直南下到犍为(今乐山市犍为县),绵延达七百余里,沿途每隔一处就修建营垒工事,环环相扣,把成都团团围住。
这一招还真管用,李特一时难以突破,和罗尚形成对峙。
公元302年5月,也就是李特攻下广汉半年之后,因为接到罗尚的求救,驻守关中的征西大将军、河间王司马颙派遣督护衙博,加上朝廷新任命的广汉太守张征分别率军入川平叛,南夷校尉李毅也拨了五千士兵给罗尚,协助保卫成都。
很快,督护衙博进驻梓潼,广汉太守张征开进至德阳,罗尚得知后也派出督护张龟率军出城,进驻繁城(今成都市新都区境内)。三路大军里应外合,对驻扎在成都以北的李特形成包围之势。
李特的办法则是各个击破。
李特先派次子李荡带着三子李雄率军攻打梓潼的衙博。
李荡和李雄先在阳沔(今四川绵阳市梓潼县东北)和衙博激战数日,最终衙博招架不住,死伤大半,被迫率残兵逃往汉德(今四川剑阁东北),梓潼太守张演弃城逃跑。拿下梓潼后,李荡又追至汉德,毫无还手之力的衙博只能继续北逃到葭萌关(葭音jiā)。
李荡顺势从汉德向南攻打巴西郡(治所在今四川阆中),巴西郡丞毛植等人举城投降。安顿好巴西郡后,李荡率军北上葭萌关,继续追击衙博,逼得衙博实在走投无路,最后只身逃回关中,所属残兵全部投降。这真是虎父无犬子。
李荡带着弟弟李雄大败衙博的同时,李特自己则亲率大军攻打另一路,驻扎在繁城的罗尚督护张龟。张龟根本不是对手,一战即败,李特随即占据繁城。
拿下繁城、梓潼、巴西郡之后,李特已经占据了成都以北益州大片领土,这时候李特更进一步,给自己又换了一套名号。
李特自称益州牧,都督梁、益二州诸军事、大将军、大都督,同时正式建立年号为“建初”,大赦境内。
年号的建立,意味着李特正式宣布独立,而且建立的是政权,而不仅仅只是一支起义队伍。这比刘渊早了整整两年,只不过暂时没有国号。
公元302年8月,李特开始攻打第三路大军,驻扎在德阳的新任广汉太守张征。张征在《资治通鉴》中被叫做张微,《晋书》中叫张征。征的繁体字徵和微很像,也不知道谁对谁错。
不过,让李特没想到的是,张征却是块着实难啃的硬骨头。
德阳城居高临下、易守难攻,张征占据险要位置严防死守,李特和次子李荡两人带兵猛攻数日却毫无进展,只好暂停进攻,准备休整再战。
当时李特和李荡分别率军驻扎在两个营垒,就在李特还在思考该如何拿下德阳的时候,张征却瞅准时机,趁李特因分兵导致营内空虚,暗中率军穿过崎岖的山路,绕到李特背后突袭李特大营。
李特没料到张征会从背后偷袭,被打的措手不及,军队溃败,死伤严重。部下罗准、任道等人急忙劝李特立即放弃大营,撤退到安全地带。
李特却很镇静:“大家别急,我相信李荡一定会来救援,各位先组织好剩余兵力死守大营,不着急撤退。”
不出所料,李荡得知父亲遇袭后当即率军前来救援,只是山路狭窄,很多地方仅容一两名士兵并排前行,前面又有张征的士兵拦住去路。李荡眼看着父亲李特就在前面浴血奋战,可自己的援军就是过不去,心急如焚。“山道至狭,唯可一二人行,荡军不得前”(《晋书.载记第二十.李特传》)。
随后,李荡当机立断,把马一横,对身边的司马王辛说:“父亲深陷重围,我今天就是死在这里也要把父亲救出来”,说完穿上两重铠甲,手持长矛,大喝一声,单骑冲到了队伍最前面,直杀入敌兵阵中。
“(李荡)衣重铠,持长矛,大呼直前,推锋必死,杀十余人”(《晋书.载记第二十.李特传》),这气势真是文鸯再现,谁与针锋。
李荡一边呼啸,一边用长矛开道,连续枪挑十几名敌兵,愣是杀开了一条血路,骁勇异常。敌兵被李荡的气势一下子震懵了,不由自主地开始往后撤。
王辛一见敌人后撤,立即抓住时机组织将士快速前进,张征的士兵哪里还挡的住,只管不停的后撤。张征无力阻拦,大军迅速溃败,逃回了德阳城。
李特解围。
解围之后,李特心有余悸,打算放弃德阳,暂时向北撤到涪城(今绵阳市涪城区境内)休整。
李荡和王辛却说:“虽然我们困难,但张征更加困难。因为张征连续作战,士卒疲惫,死伤甚多,我们应该趁其困难之时倾力围攻,一举将其歼灭。否则等我们休整好了,张征也休整好了,那时想再打下德阳反倒更难”。
李特很是赞同,马上指挥军队全力攻打德阳城。
果不其然,几天后张征就支持不住了,最终放弃城池,趁夜突围南逃。李荡带着水陆两支大军紧追不舍,很快追上张征,一番激战后将张征斩于马下,张征的儿子张存被俘。不过最终李特并没杀张存,而是把张存放了回去,还让把张征的遗体带回去安葬。
张征被杀,意味着围剿李特的三路大军全部被灭。
随后,李特任命骞硕(骞音qiān)为德阳太守,骞硕到任后立即率军一直向东攻打到垫江(今重庆市垫江县境内),拿下了几乎整个巴郡。
李特攻打张征的时候,为了防止罗尚从成都北上增援张征,特意让五弟李骧带着李攀、任回等人率军驻扎在毗桥(今成都新都区毗桥村,位于成都北),阻截罗尚的援军。
李特和张征开打之后,罗尚果然多次组织军队北上,却都被李骧顽强挡住。期间,因为李骧兵力较少,李特担心李骧支撑不住,随后又分兵让四弟李流率军南下增援,在李骧附近另扎营垒。这也是导致李特在攻打张征时兵力不足,大营空虚的原因。
罗尚几次受阻,觉得硬攻不是办法,于是就想了个阴招,派下属张兴诈降,借机打探李骧虚实。李骧没料到罗尚会来这一手,以为张兴是真降,就把张兴接进了大营。
张兴进了大营后仔细一观察,发现原来李骧手里不过只有两千士兵,于是当天就跑回成都向罗尚报告。罗尚这下心里有底了,片刻也没耽误,马上集合了一万精兵,当夜就让张兴带着,人衔枚、马勒口,奇袭李骧大营。 “尚遣精勇万人衔枚随兴夜袭骧营”(《晋书.载记第二十.李特传》)。
这次夜袭打的李骧措手不及,大营内外一片混乱,大将李攀也在混乱中被杀。李骧见敌兵太多,无法守住,于是放弃大营,带着残兵逃到哥哥李流的驻地。
兄弟俩见面后一商量,干脆来个回马枪,于是带着李流的部队又反杀回来。张兴没料到李骧竟然这么快就满血复活,被杀的措手不及,最终败逃成都,带来的一万精兵只剩下不足两千人。
接着,李特又屡屡大破梁州刺史许雄派来的增援部队,最终迫使许雄放弃增援益州。
至此,罗尚的所有外围援军全都被李特消灭。罗尚只能靠自己了。
在西晋的行政区划里,长安所在的关中地区属于雍州,雍州范围很大,包括甘肃东北部和宁夏大部。雍州的西边就是秦州,包括甘肃东南部和青海东部。在秦州和雍州的南部,与这两州接壤的就是梁州,治所在今汉中市境内。梁州南接益州,东邻荆州。
随着李特的声势越来越大,益州南部也出现骚乱。
建宁郡大户李睿、毛诜等人率领数万百姓驱逐了建宁太守杜俊,朱提郡大户李猛也带着几万百姓把朱提太守雍约赶出了朱提,然后各自宣布归附李特。
建宁郡在今云南境内,治所在今云南曲靖市。朱提郡位于四川东南部和云南北部,治所在今云南昭通市境内,朱提也是昭通市的古称。
在蜀汉和曹魏时期,益州非常大,基本把四川和云南大部都包括在内。晋武帝司马炎在公元270年时把益州南部的建宁、云南、朱提等郡单独划分出来,新设置了宁州。但是在公元282年的时候,司马炎又废除了宁州,重新划归益州,但军政上由南夷校尉管理。此时的南夷校尉是李毅,之前曾拨付五千兵马给罗尚。
因为建宁和朱提两郡距离李特太远,双方无法互相支援,在南夷校尉李毅的镇压下,这两地的起义先后均告失败。
随后,就在这年的十一月(公元302年),执政的齐王司马囧下令恢复宁州建制,李毅为宁州刺史。
此时,河间王司马顒正发布檄文,联合成都王司马颖、新野王司马歆、范阳王司马虓、长沙王司马乂等讨伐齐王司马冏,令司马冏焦头烂额。一个月后,司马冏被司马乂斩杀,司马乂执政。
扫清外援之后,李特并没有急于攻打成都,而是接着扫清罗尚设在成都外围,沿毗水(沱江部分江段)设立的防线,将驻扎在沿岸各据点和营垒的水军以及精心构筑的工事全部摧毁。
完成这些之后,公元303年正月,李特正式攻打成都。
蜀郡太守徐俭见势不妙,献出了成都少城,投降李特。罗尚则把兵力全都集中到太城,闭城坚守,同时再次向朝廷求援。
可朝廷哪还有多余的兵派给你益州,都在忙着打内战呢。执政的长沙王司马乂只能让就近的荆州刺史宗岱设法派兵增援。宗岱是刘弘的前任。
占据少城之后,李特任命部下李瑾为蜀郡太守,驻守少城,并再次下令严明军纪,除了马匹需要征用做为战马以外,其余所有百姓物品不得拿取分毫,违令即斩。李特还下令所有已经占领的区域施行大赦。
益州百姓因为这两年连年打仗,兵荒马乱,而且涌入巴蜀的流民很多都没有固定职业,只能聚众为盗,祸害当地百姓。于是各地村寨为了自保,都建有坞堡一类的防御设施。堡堡相连,村村相通。
坞堡其实就是一座袖珍小城,小的有足球场那么大,大的则方圆数里。和城池一样,坞堡四周是围墙,墙顶有垛口,可以射箭、投石,四角有碉楼。整个坞堡通常只开一门,不像普通城池有很多门。现在,全国各地很多地方仍保留有这些坞堡建筑。
李特占领各地后,很多村寨的坞堡主就派人向李特请命,一方面表示愿意归附李特,同时希望李特能派兵驻守坞堡,协助他们抵御各地猖獗的匪盗,以保障当地村民的安全。正好此时李特军中缺粮,于是就从军队中抽调一批精壮士兵去各地坞堡驻守,既能解决粮草问题,又能协助坞堡防御。拿下少城后,李特又从益州各地调集了一批流民迁到少城居住。“特之陷成都小城,使六郡流人分口入城,壮勇督领村堡”(《晋书.载记第二十.李流传》)。
对于李特的做法,四弟李流认为不妥,为此专门向李特建议:“哥哥英明神武,近期又攻克了少城。但是咱们虽然占领了这么多地盘,可粮食并没有增加多少,现在让这些流民入城,必然造成粮食更加紧张。而那些村寨坞堡都是望风而降,人心不稳,为了防止这些人有二心,我们应该把各地大户的子弟集中起来,送往广汉大营看押,作为人质。现在分兵驻守各村寨,只能防范匪盗,作用并不大,但却严重分散了咱们的兵力。”
李流怕哥哥不听,又专门写信给李特的司马上官惇,让上官惇也劝李特“纳降若待敌”(《晋书.载记第二十.李流传》),对待投降的人务必要重视,要像对待敌人一样,切不可轻视。
李特三子李雄也赞同叔叔李流的观点,劝父亲重新考虑,结果惹得李特大怒:“如今我大事已定,仅剩太城一地,现在正是安抚各地民众的时候,为何要我对这些民众多加猜忌呢?难道你们还想逼反他们吗?”
也许是想到了当初赵廞因为猜忌而杀了二弟李庠,导致兄弟几个最终被逼反,李特不想旧事重演,于是坚持己见。
对于李特的做法,李特的对手也看出了破绽。
罗尚部下、益州从事任明分析一番后对罗尚说:“李特这帮人侵占了这么多地盘,又派这么多士兵去守卫,可见其以为大功即将告成,而疏于防备。那些村寨不过是因为李特一时势大才望风投降,实际并不忠心。现在宗岱和孙阜的平叛大军很快就到了,我们可以秘密联络各个村寨,说服他们跟我们里应外合攻打李特,这样一来,李特必败无疑”。
此时,荆州刺史宗岱正带着建平太守孙阜率水陆大军三万日夜兼程赶往成都,孙阜作为前锋已逼近德阳,李特派大将李璜、任臧等前往德阳协助德阳太守骞硕。
罗尚很是赞同,于是就让任明秘密办理此事。
任明让人从城头用绳子放出城外,然后直奔李特大营,说成都就要守不住了,前来投降。李特也没怀疑,就让任明进了大营,并询问城内情况。任明说:“城内粮食早就吃完了,只剩一些钱帛而已,人心惶惶,撑不了几天了”。李特深信不疑。
第二天,任明向李特申请,说要回老家看看父母。李特同意后,任明就立即深入各村寨,说朝廷派的数万大军马上就要到了,刺史正在集结兵马,要和援军一起合围李特,李特即将被灭。
这些坞堡村寨不过就是为了活命,投降谁都一样,一听朝廷要反攻回来,于是都同意在约定日期一起举兵。
公元303年2月,到了约定日期,罗尚集中全城兵力出城偷袭城外的李特大营,各地村寨也纷纷举兵响应。
李特满以为大功告成,成都守军因为缺粮很快就会不战而降,因而疏于防范,加上分兵驻守各地坞堡,导致围城兵力不足,结果这一仗被准备充足的罗尚突袭地七零八落,根本没有还手之力。拼死坚持两天之后,李特再无力抵抗,于是带着残兵向北边打边撤。
追杀一阵后,罗尚并未恋战,很快就率军回撤。李特见状,以为机会来了,立即集结兵马迅速追击,一口气追了三十里地,殊不知却上了罗尚的当。
原来罗尚在城外还埋伏着一只大军,见李特一到,立即和先前的退兵一起又掩杀回来,直杀得李特阵脚大乱,连连败退。
就在这次败退途中,李特和哥哥李辅双双战死,二人首级被砍下后传到洛阳,尸体被当众焚烧。
四弟李流眼看两个哥哥被杀却无法收尸,忍住心中巨痛,带着侄子李荡和李雄边打边退,最后一直退到赤祖(今四川德阳绵竹市境内)方才稳住阵脚。
噩耗还不止于此。
德阳那边很快传来消息,荆州刺史宗岱的前锋孙阜已经攻克德阳城,德阳太守骞硕被擒,大将任臧退守涪陵。
离赤祖不远就是李特兄弟的老巢,绵竹大营。这里有此前为收容流民而修建的南北两座营寨,李特兄弟的家眷全都住在其中的北营。
李流承袭了哥哥李特的大将军、大都督职务,紧接着就是排兵布阵,安排剩余的将士死保大营,因为李流身后已经无路可退。
罗尚自然不会放过这个斩草除根的机会。
公元303年3月,罗尚趁胜派督护何冲、常深等人兵分两路攻打绵竹。
与此同时,绵竹大营周边的各坞堡村寨听说朝廷大军反攻过来,也在首领药绅的率领下进攻李流驻守的南大营。
李流安排五弟李骧和自己一起对付常深,侄子李荡和李雄则合力对付药绅。
李流这边刚安排好,被李流忽略的督护何冲却瞅准机会猛攻兵力不足的北营。
李特妻子、李荡的生母罗氏不顾自己是女流之辈,毅然披甲上阵,率领北营士兵拼死抵抗。
就在北营兵力本就捉襟见肘之际,北营内流民将领,氐人苻成和隗伯认为根本守不住大营,于是倒戈投降,与何冲一起反攻北营。
战斗中,罗氏被隗伯的长矛刺瞎了一只眼睛,却始终忍住剧痛,毫不退缩,奋死抵抗。就在北营即将沦陷的时候,李流和李骧在击退常深之后,及时雨一般带着大军突然杀到北营增援,令何冲措手不及。
罗氏更加振作起来,随后和李流、李骧一起大败何冲,苻成和隗伯突围后逃到成都,投奔罗尚去了。
接着,李流带领众人趁胜追击,拔掉了常深设在毗桥(今成都市新都区境内)的营寨,然后继续南下,一直追到成都太城城下,罗尚闭城坚守。
然而,此时的李流根本无力攻城,尤其惨痛的是,就在这次追击中,李特次子李荡不慎被敌兵投来的长矛射中,不治而亡。
剧情真是跌宕起伏。
一个月前,李特拿下了益州大部领土,兵围太城,益州刺史罗尚命悬一线,李特成功在即。
一个月后,李特、李辅、李荡接连战死,五兄弟只剩李流和李骧两人,而罗尚实力尚存,士气正盛,荆州刺史宗岱的主力亦开进益州……
天空阴云密布,妹夫李含含着泪劝说李流:“要不,咱们就投降吧”。
心灰意冷的李流点了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