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岁的谭嗣同写下一首七言绝句,少年壮志,不愧是中国流血第一士

桓玠看好的文化 2024-12-26 19:50:52
每天诗词猎奇,关注读书狗子!狱中题壁

清·谭嗣同

望门投止思张俭,

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

去留肝胆两昆仑。

近代中国,风云激荡,自鸦片战争以来,遭遇数千年未有之变局,闭关锁国被坚船利炮所轰开,儒教礼法成进步之阻碍。多少仁人志士为求自强而上下求索,睁眼看世界、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运动直至戊戌维新变法,方才出现近代中国变革中第一次流血牺牲,也就是这首诗的作者——谭嗣同。

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梁出逃,谭嗣同作为维新派的核心人物本也有逃走的机会,但他却毅然放弃,决心以死殉道:“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被捕后,谭嗣同在狱中写下了这首《狱中题壁》,不久便慷慨赴义。梁启超称其“中国为国流血第一士”。

变法虽败,但谭嗣同以颈血刷污政的壮举却激励了代代为中国自强而探索的仁人志士,后来的革命者乃敢抛头颅洒热血,推翻了腐败黑暗的清王朝,走向新的救国之路。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确实当得起“昆仑”之称,他是中国近代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

从这首《狱中题壁》看来,谭嗣同的诗才是不差的,不过他一生为变法救国而奔走,且正当壮年就义,因而传世的诗作并不多,出名的作品也仅此一首。今天咱们再欣赏一首谭嗣同的冷门诗作——《潼关》:

潼关

清·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

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

山入潼关不解平。

谭嗣同故乡在湖南浏阳,但其父亲却在甘肃为官,因而谭嗣同曾前往西北,甚至曾经带领一骑在河西走廊驰骋多日,来回形成一千六百余里,少年壮志,大约便是在西北这样山河雄阔之地培养出来的。这首《潼关》便是谭嗣同十八岁二入西北,经过西北门户潼关时所作,虽非名作绝唱,但自有一股雄健豪放之风,大有奔腾冲破一切的壮志。

诗中第一句,远望潼关,高云聚集,终年不散,描绘出潼关一带苍茫雄浑的气象。第二句从听觉入笔“秋风吹散马蹄声”,秋风飒飒,马蹄声咧,渲染出潼关壮阔的氛围,仿佛诗人此刻正在纵马驰骋,冲向雄关。

一二句分别从视觉和听觉渲染潼关的雄伟壮阔,三四句则转笔至潼关一带的山河之景:东流的黄河自群山中冲决而出,仿佛潼关束缚了黄河,即使波涛冲出潼关还嫌不够奔腾;而西去的群山却从此再也不知何为平坦,一山更比一山高,一山更比一山险。如此壮阔险峻的山河之景,愈发衬托出潼关的雄奇伟岸,可谓是把潼关写活了。

所谓诗言志,从诗中体现出的是诗人如黄河奔腾“犹嫌束”、如群山险峻“不解平”的豪壮之志,似乎要冲破一切束缚罗网,成就一番大事业。以小看老,少年便有此壮志豪情,也难怪后来会积极投身变法救国。戊戌变法虽然最终失败,但谭嗣同英勇就义的壮举终不负少年时“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的壮志。

每天诗词猎奇,关注读书狗子!
0 阅读: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