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退缩在家,到底是啥病?该如何治疗才能让他们回归社会呢?

包包的备忘录 2024-07-21 13:13:12

01

曾经在丁香园医学论坛上收到参加讨论的邀请,看完这个案例,我深有感触,想起了几天前在网上看到的一则标题——中国的教育就是一个“精神病院”。也想起了一部刚看过的电影——追捕野蛮人,里面那位社会福利院的管理人员有一句口头词是“我们不放弃任何一个孩子”,但通过“问题孩子”的口中可以了解到事实并非如此;“问题孩子”有一句经典语录是:不是我选择了黑社会,而是黑社会选择了我。

这话或许说得有些过,但就我长期从事心理卫生工作的临床经验看,许多青少年学生的厌学问题、退缩问题、人际关系问题、自杀和暴力问题,的确跟不当的教育模式有某种程度上的联系。

我曾经在自己的著作《做自己的旁观者:用禅的智慧疗愈生命》这本书中专门写过一个章节叫“谁是正常人呢?”。

02

先看那个案例:

男,23岁,自小性格较内向,不甚活跃,学习成绩较好,自尊心较强。小升初中,小学和初中在省城最好的学校就读。

2015年,转入外地就读高中,该中学实行寄宿制,父母没有去陪读;只是到高三时请他姑姑去外地为他做饭、洗衣。外地的高中仍然实行滚动零班制度,但感觉压力学习较大的。那时,他的朋友就不多了,少数的朋友也是原来差班的几位。

在高二下学期的时候,有时就偷偷的玩一些手机游戏;高三时状态更不好了,连学校的毕业典礼都不愿参加了。临近高考的日子,父母还去安抚他。

高考成绩出来,家长认为考试成绩不错,但可能还是没有达到他的预期。填报志愿时,问了孩子的意向志愿,他倾向于某专业,但家长感觉他的意愿不是太强烈,于是,在他不置可否的情形下,为他填报并大学的另外专业。

2018年,大学开学,父母送他入学,只感觉他不甚快乐,但也不明显,因为他平常就不是一个很开朗的小孩。大学一年级,第一学期成绩尚可,第二学期就有很多课程不及格了。学习状态不是很好,大量时间用于玩手机了,问他只是说对所学课程不感兴趣,这样的情形一直持续到第三个学期,第四、五、六个学期我们为他办了休学,直到去年9月重新入学,去年下学期本来成绩尚可,大部分成绩都过了,只有一、二门课程因为客观原因没有过关,这学校因为成绩还要给他警告,辅导员又到他寝室劝说。无奈在他的持续坚持下,家长刚刚为他办理了退学手续。

现在的状态是,蓄着长发,留着胡子,养着猫咪,但也不是十分用心;对一切似乎没有兴趣,不外出吃饭,不外出散步、游玩,白天睡觉到下午两点左右,起来就呆在书房,关闭窗帘。平时从不主动与我们讲话,我们与他搭讪,基本没有回应。吃饭就点外卖,不吃家里的饭。不睡觉的时候,大多时候在玩手机,有时会深夜看看他喜欢的英超足球比赛,兴趣来了偶尔看看书。与他谈心,基本上难以深入,有时谈及学习及这几年的历程,他会伤心痛哭,感觉有很深的纠结、挣扎。他十分抗拒看病、吃药,一直认为他没有毛病。

03

我曾经接诊过几个类似的案例。不可否认,这些个体的治疗难度很大的。

他们有被诊断抑郁,有被诊断双相障碍,甚至还有被诊断精神分裂症的。药物往往是大杂烩,抗抑郁药+抗精神病药+心境稳定剂。有的“患者”还存在多次治院治疗的经历。最后,类似的来访者往往因为无效,而退学;还因为无法参加工作而长期退缩在家,把自己关在房间中,玩着游戏,失去与社会的接触。

就我所遇到的几个案例看,精神科药物治疗基本是无效的。因为,他们的问题主要与人格的退化——停留在口欲期有关。

就我的治疗经验看,如果这类个体有求治的意愿,那么心理治疗还是有希望的。而且,更重要的一点是,家长在发现孩子存在困惑时,尽量是早期进行心理干预,不要讳疾忌医。如果孩子不良的心理防御机制已经形成,那么,治疗的难度就会大大的增加。

04

下面这位“心理疾病”患者蜕变了,不容易,真的不容易。

回顾她长达1年的一系列留言内容(见下图),在欣慰之余,我流下了眼泪。她初中时遭受校园暴力,高中时休过学,两次在三甲精神专科医院住院治疗,先后被诊断“抑郁症”、“双相障碍”、“边缘人格障碍”等等,长期服药治疗,但依然没法恢复学业,也坚持不了工作,长期退缩在家,成为啃老族中的一员。

1年前,她被介绍到我这里做正念禅疗。治疗期间,我曾经一度也感觉心灰意冷,江郎才尽,觉得自己没有能力让她好起来,但我们依然坚持定期见面交流,平常我也会在QQ上跟她分享一些有意思的东西,如哲学语录、电影等。

终于,在不知不觉间,她蜕变了,真正实践了“顺其自然”和“为所当为”,也已经出去工作半年多了,也能够感受到社会的美好。祝贺她成长的同时,我也感到一丝丝的侥幸。

总之,对于类似案例的治疗而言,这是一个长期的心理治疗过程,来访者什么时候领悟,还带着点运气的成份(详见附图)。

05

我曾经在网上写过如下的稿子:1、青少年出现情绪问题我能做什么?;2、精神心理科医生需要成为社会的守望者;3、急于助人者,你们反思过吗?;4、这位学生不准备休学了;5、心理疾病治疗的目标应该是让患者活出自我……

无论在自己的著作中,还是在上述文章中,我不断在强调:

1、我们不能把社会问题医学化,需要把抑郁、焦虑、失眠、强迫等心理疾病的疗愈问题还原为人生/生活问题加以解决;

2、科举式的教育是在扼杀生命;

3、心理卫生科工作人员不应该是这个社会的心理警察,不应该单纯地把适应社会当成治疗目标;

4、心理疾病治疗的最高状态是让患者活出自我。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