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是筛选出来的

子玉的史无边界 2024-12-24 21:02:38

文 / 子玉

历史上,越是处于大争之世,或者创业初期,就越需要韩信这样的顶级精英来解决复杂问题,但这种人一般却是很难被培养出来,而是具备伯乐素质的领头羊以天下精英为基数精准地筛选出来的。同样,能够决定一家公司生死存亡的顶级人才也不是培养出来的,而是筛选出来的。这就要求,人力部门在招聘阶段就应该将筛选作为为公司吸收人才的重要方式。

一般来说,培养人才的方式有两种,为主动培养和被动培养,主动培养我们可以理解为常态化练兵,提高每一个个体的综合素质,以更好地适应战争,而被动培养呢,则是直接融入战场,在生存危机的倒逼下训练最具实战能力的本领。

相比主动培养,被动培养的效果更好,因为这是将学习和实践的环节糅合了起来,在残酷的实战环境中直接培养其最高效的实战技能。不管是刘邦还是樊哙、周勃、曹参这些人都是在这种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军事精英。

而现实也是,不管是刘邦还是樊哙等人,后来都成为了能够独当一面的将军,建立并支撑起了大汉帝国的万里江山。战场上被动式的快速进化的效率由此可见。

所以,这个世界上最高效的学习方式就是:直接上战场,在战场上练兵。

但这种方式也是有其极限的,从刘邦集团的案例中我们就可以看出,虽然汉初的军事精英很多,但韩信却只有一个,韩信是汉集团中唯一具备操盘六十万军队规模的大军团作战的将军。

刘邦虽然经过了灭秦、诛项战争的大练兵,但直到汉朝建立之后,其带兵的极限也就十万余人。

从这就可以看出,传统的主动培养和被动培养模式都是很难培养出顶级精英的。

而韩信呢,是夏侯婴和萧何通过对汉集团中所有人的观察筛选出来的人才,是刘邦经过亲自谈话、面试之后认定的军事天下。

放眼当时的天下,在军事层面能和韩信过招的可能也就是项王了。

项王是天生的万人敌,是那种具备极高天赋为战争而生的人。而韩信呢,走的却是另外一种模式:

持续多年积累理论知识,然后在战场上验证其理论,最终总结出了一套适合自己的方法论,独步天下。

可以肯定,韩信在军事方面也一定是相当有天赋的,不然也不可能自学成才,其天赋加上丰富理论知识和大量实践的加持,再乘以高度的热情,所以韩信就远远将同时代甚至历史上的大多数人都甩在了身后。

由此可见,顶级精英的产生必须具备这样几个条件:绝对的天赋、丰富的理论知识的加持、大量的实践和高度的热情。

而理论知识的学习却是需要一个漫长的周期的,韩信早在淮阴老家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理论知识的积累,到加入项梁楚军时,韩信的军事素养就已经是顶级水平。这就是韩信能在楚军中迅速拔尖、做到参谋的核心原因。

当然,专注也是必要条件,韩信为了学习兵法可是连胯下之辱这样的奇耻大辱都能不屑一顾。一般人根本就做不到。

然后呢,韩信又在战场上进行实践,并不断观察项梁和项羽这两位军事精英是如何排兵布阵、指挥作战的。那些年,韩信见识了项羽打过的一系列经典战役。

项王也算是韩信军事上的老师之一 图源/剧照

经过大量的实战和观察,韩信结合之前的理论积累在短时间内就形成了适合自己的一套顶级军事方法论。

等到项羽进入关中时,韩信就已经成为了顶级军事精英。接着,韩信又通过跳槽的方式在汉军得到了和其能力相匹配的大将军的职位。

由此可见,和理论、实践同样重要的还有,见识过高人的表演和见识过大场面的经历。而这些经历,一般人是不会有如此机会的。

将这些因素进行叠加,我们就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成为韩信,不仅要有极高的天赋,也需要一个漫长的周期,更需要持续的专注和热情。

为什么说现在的人要想成为某个领域的精英就必须练童子功从小开始积累,原因就在这里。

同时我们还要特别注意,相比努力,天赋、热情、专注这些更为重要。所以人一定要尽早找到自己擅长的点在哪,然后用专注和热情进行变现。

一般来说,孩子很难发现自己的优势,作为家长就一定要辅助孩子完成这件事,在多选题中进行筛选、锁定,同时,也要尽早通过刻意训练来培养孩子的专注力和对于事情的热情。

总结起来就是,成为韩信是需要满足许多硬性的参数的,而这些参数不管是主动培养还是被动培养的模式都是难以集齐的。

所以,刘邦集团想要解决生存和发展问题就不能从樊哙和曹参这些人中选择大将军的角色,而是要将选择范围放大,在所有的精英中进行筛选,才能选出符合现实需要的人才。

而现实也是,刘邦及其众将所处的环境和成长路径都是基本差不多的,一个人很难和众人拉开很大的距离的。那个具备超级水平的人必然在刘邦集团之外。

本质来说,韩信就是刘邦集团以楚汉精英为基数筛选出来的。

此后的历史,那种能决定历史走向的顶级人才基本都是某个军政集团以天下人才为基数筛选出来的具备超级解题能力的精英,比如,诸葛亮。

不过呢,刘邦这是在选择职业经理人,为自己的政治目标服务,个体同时也可以为自己筛选值得追随的人,比如张良。

张良最早立志于复兴韩国,并在项梁的支持下立了韩成为韩王,但自张良遇到刘邦之时,内心瞬间就遭受了巨大冲击,因为,刘邦是那个能够秒懂他思想的人,用张良的话来说就是,刘邦是天授之人。从那个时候起,张良就已经有了跟随刘邦的想法。

在韩成被项羽杀害之后,张良就用脚做选择果断跟随了刘邦。

本质来说,张良、陈平、郦食其等人都是给天下诸侯统一进行打分之后选择了得分最高的刘邦。

用东汉马援的话来说就是:“当今之世,非独君择臣也,臣亦择君矣。”

果断抛弃了隗嚣,投靠了刘秀。

本质还是筛选。

马援向上筛选选择了刘秀 图源/剧照

再进一步扩展的话,秦国的商鞅、张仪、范雎、蔡泽等人都是主动向上筛选,选择效忠对象,最典型的就是商鞅,在正式决定在秦国就职时甚至对秦孝公进行了两次考察。

对于各王朝的储君,最好的办法也是筛选。汉人王朝一般是嫡长子继承制,属于传统的继承秩序,在立了嫡长子之后然后对其进行系统性培养,使其具备驾驭皇权的素质。

但这套秩序往往又很难培养出优质的人才,西晋甚至还出了晋惠帝司马衷这么个奇葩。

相比中原王朝,游牧部族的赛马机制就更能将强者筛选出来,典型的就是匈奴的冒顿单于,清朝的雍正也是康熙筛选的结果。

不过,这种筛选机制也有弊端,就是容易引发内斗,典型的就是元朝因为帝位常态化陷入内斗中,康熙朝也爆发了九子夺嫡。

最后,在雍正发明了秘密立储制度之后才总算解决了这个历史难题,既保证了继承人素质在线,又避免了内斗。

总之,凡是历史上的顶级精英都是筛选出来的,就是刘邦、朱元璋这种开国皇帝也是在群雄争鹿的残酷游戏中被筛选出来的天选之子。

同样,筛选的理论也可以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于婚姻,我们不能草率地选一个差不多的人凑合,然后期望慢慢改变他;社交层面,我们永远不要想着改变任何一个人,而是主动筛选那些同频的人进行深度交往,共同成长;读书的时候,一定要在品类繁多的书籍中筛选那些真正有营养、能指挥我们实际工作和生活的书籍,避免在缺乏营养的书上浪费时间...

当然,筛选理论更应该用于我们的工作中,对于求职者,一定要结合自身的特点筛选出和自己各项参数最匹配的那家公司,避免只看规模和待遇的盲目选择。

对于公司来说,在招聘环节也一定要学会筛选,在价值观、能力等层面都应该制定相关标准。请记住,优秀的人本来就很优秀,培养只能起辅助作用,价值观不正的人即使你再用力进行校正都无济于事。

将过多的时间用在培养上只能是浪费精力和钱。

当然,这里并不是否定培养,而是要在选择正确的人的前提下通过系统性的培养使其更加正确、优秀,能够为公司做出更大的贡献,承担更大的责任。

段永平曾经说过:“做对的事,将事情做对。”

这句话还可以进行扩展,对人力部门来说就是:筛选对的人,然后通过系统性的培养使其更加正确。

总之,筛选机制可以用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是最高效的决策方法。

写文不易,看完记得点个“赞”。谢谢!

1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