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说生死,而是人心麻木。
前几天在地铁上,听到两个年轻人的对话。
他们在商量要不要回家过年的事情,结果聊了半天,互相都决定今年不回家了。因为一回去就要面对一大家子人的盘问和期待,然后又要花一大笔钱走亲访友,而且假期也没几天,实在是“不划算”。
所以很多人对过年已经"无感"了。这种"无感"背后,是一种精神上的自我保护机制,我们开始用麻木来对抗生活的重压。
记得小时候,从腊月开始就盼着过年。街边的年画、院子里晒的腊肉、砧板上的韭菜馅,每一样都让人兴奋。
但现在很多人从元旦就开始焦虑“又要过年了”。那些曾经令人期待的年味,如今却变成了一种负担。
到底是什么改变了我们?
其实不是春节变了,是我们的心变了。
准确地说,是这个时代把我们的心变得麻木了。这种改变不是一朝一夕,而是在无数个加班的夜晚,无数次职场的失意,无数个生活的重担下,一点一点累积而成。
互联网大厂的年终述职还没开始,裁员的消息就传遍了工位;外企的年终奖还没发,撤资的风声就满天飞;创业公司的年会还没办,倒闭的信息就上了热搜。
房贷压得喘不过气,物价涨得让人心惊,35岁的"老员工"被优化,22岁的应届生找不到工作。
生活像一台绞肉机,把我们的热情一点点磨光。
每个人都在这台绞肉机里挣扎,却找不到出口。父母的白发越来越多,我们却没时间陪伴;孩子的成长需要花钱,我们却入不敷出。
如今春节团圆变成了一场攀比秀。谁还记得年夜饭最初的味道?
很多朋友,现在宁愿在除夕夜加班,也不想回家面对七大姑八大姨的盘问。"工资涨了吗"、"买房了吗"、"什么时候结婚"…这些问题像一把把尖刀,戳在每个漂泊在外的游子心上。
有人说众生皆苦,说我是在制造焦虑。
不,我只是在说出事实。
那些假装岁月静好的文章看多了,那些正能量灌输多了,我们反而失去了直面现实的勇气。现实就是这个时代的年轻人,正在承受前所未有的压力,我们需要的不是粉饰太平,而是真诚的理解和支持。
但请注意,我说的"撑不到过年",不是让大家放弃希望。
恰恰相反,正是因为看到了这种普遍的心理疲惫,我们才更要认真思考到底怎样才能真正过好这个年。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如何找回过年最初的意义?
首先,停止假装。
不必再佯装"一切都好",工作不顺心就是不顺心,生活有压力就是有压力。承认现实,才能找到改变的力量。
其次,降低期待。
过年不是解药,不能治愈我们所有的焦虑。它就是一个节日,仅此而已。别给它太多负担。
再次,保持真实。
不必刻意讨好任何人,不必强颜欢笑。和家人在一起,做最真实的自己。最后,学会独处。即使在团圆的日子里,也要给自己留出独处的时间。看看书,散散步,发发呆,让心灵有喘息的空间。
也许我们都把过年想得太复杂了。它不是竞技场,不需要分出输赢;它不是考场,不需要证明什么;它就是一个回家的理由,一个放下的机会。
过年就是和父母一起包个饺子,陪家里的小辈打个游戏,在院子里晒晒太阳,在街边啃个糖葫芦。不必太完美,不必太热闹,不必太隆重。
活着,已经很好;回家,就更好了。
过年的意义,或许就是让我们在这个冰冷的世界里,还能找到一处温暖的避风港。
所以,其实也说不上是“撑不到了”。
还是回家过年吧,带着疲惫的身心,把自己当作一个普通人,把过年当作一次喘息,这就够了。
让我们放下所有的包袱,回到最初的样子,过一个真实的年。
不管不顾的家国春秋。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
社会残酷家是温暖的,只有家人在意你。
这个时代就这样。时间被压缩的近乎没有。
文章里说(保持真实),你又一惊一乍的大标题(撑不到)?探讨回不回家过年的事,能用撑不到这种?
回到家,看到身体硬朗的爹妈,高兴。能回到家了,表示我,很好。其他的,都不要问。只想给自己的心情放个假。
对对对!
[笑着哭]我得干活到初五才能回去,今年轮到我值班了!
什么标题??你赚不到,别人赚的哈哈笑!什么时候都有那种落迫的,没那么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