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死了!先是棺材造型后是光溜溜的灯人,谁拍板的广州地铁站提案

浩哥爱讲史 2025-01-12 10:40:47

大家搞错了,这不是广州的审美,这是在广州的外省拍板人的审美......看破不说破,就数你最虎,敬你三分!

这个领导是要表达:来世不带一分钱,走时也要光溜溜,自证清白之身的。看来是我们错怪上了,他们本来就是规划的配套工程,一尸一棺的,现在棺被拆了,只能暴尸荒野!

谁在背后“拍板”?广州审美的错位

广州地铁站的最新设计提案,无疑成了网络上的话题中心。先是被戏称为“棺材造型”的站台外观,再到如今灯光装置被批评为“光溜溜的灯人”。这些设计,不仅让市民眼镜掉了一地,也让人对“审美担当”这个角色产生了深深的疑问。

但更令人不解的是,这些设计到底是谁拍板的?本以为是广州本地的设计师操刀,但事实似乎远比想象复杂。真相是,许多“带着棺材”的设计方案背后,似乎有一股神秘的力量在默默推波助澜。换句话说,“广州审美”可能并非广州的审美,背后或许是某些外省官员的“美学主张”在起作用。

棺材造型,还是木棉花的灵感?

起初,大家纷纷对花地湾地铁站的外观造型发出疑问——这是什么样的设计?怎么看都像一副棺材。果不其然,这个设计受到了广泛的吐槽和投诉。

广州地铁公司不得不回应,表示其设计灵感来源于广州的市花——木棉花。有人可能会想,这个设计师是不是脑袋被门夹了?难道木棉花就长得像这样?棺材版的“木棉花”,连木棉花自己可能都不认得。

设计方解释称,这个外观的色彩是橙红色的,形似木棉花的花瓣,然而,实际上站口的外观还在装修中,没完工才让大家产生了误会。那么,问题来了,如果木棉花也不能理解这个“灵感来源”,是不是我们只能解释为设计师对木棉花过于“想象力丰富”?他们大概都能用“异想天开”三个字来形容自己的设计灵感了。

紧接着,广州地铁再次惊掉了大家的下巴——花地湾站的设计更新了!这一次不是“棺材”,而是“光溜溜的灯人”。是的,你没看错,居然是光溜溜的灯人!有人说这是一种前所未有的“现代艺术”,而有些人则认为它简直就是设计界的“自杀式创意”。

面对这一设计,网友们纷纷开动脑洞,评论区变成了段子手的乐园。有网友幽默地表示:“本来躺在棺材里,醒来发现棺材没了,自己也从棺材中解脱了,结果落得个‘裸坐’街头,活该自己被拆得光光的!”

这个灯人形象,似乎也让很多人产生了某种“无奈感”——看着这个裸坐的灯人,难免会问:是不是连一副棺材也没有了?世道如此艰难,是不是连基本的尊严也要剥夺?

这番设计,简直是给广州地铁“点亮”了另一种“不言而喻”的景象。网友们戏谑地称,这个灯人是“无家可归的精灵”,每次看到它就像是看到了一个“孤独的灵魂”,无助地坐在路边,没人理睬。

这个“光溜溜的灯人”,到底能传递出什么样的信息?是否真如设计师所期望的那样,能够引发人们的共鸣?“灯人”造型究竟是向光明致敬,还是单纯的视觉“疲劳”?这些问题让人不禁怀疑,设计是否真的是基于人们的生活需求和情感共鸣,而不仅仅是一个标签化的“创新”。

更让人忍俊不禁的是,这个光溜溜的灯人造型居然也“搬走了”。没错,在“棺材”被拆除后,短短几天,这个灯人也开始了它的“离场”。有人调侃说:“拆棺材的速度跟拆灯人的速度一样,简直就像是“直播剧情”,大家都在等下一集更新。”

这些设计的“过山车”经历,也让人不得不反思:广州的设计决策,究竟是怎样一番场景?是有创意过头了,还是说实在是“设计太超前”,让市民和游客无法适应?每一轮的拆除和更换,仿佛都在告诉我们:这些看似前卫的创意,最终也只能成为“笑话”。

从本土需求到外部决策

走出广州,其他城市的地铁设计无疑更贴近当地的文化特色和人民的需求。例如,北京地铁站的文化墙,展示的是北京的历史与艺术;上海地铁的设计则强调现代感与时尚。而广州的设计,似乎更多的是一种外部审美的“输入”,这种外省的审美标准是否真的合适广州?是不是被一些官员的“高端品味”误导了?

而这种“外部审美”的背后,是否还有政府与设计公司之间的利益捆绑?如何保证城市建设和公共空间设计不成为某些人的个人审美实验场?当设计者的创意被决策者的偏见所左右,最后的产物往往也只是让大众感到难以理解的“怪物”。

这场关于广州地铁站设计的“风波”,其实反映的是当前社会中审美多样性缺乏尊重的问题。我们无法简单地归结为“好”或“坏”,更多的是它是否符合当地文化的脉络,是否契合普通民众的生活习惯和心理需求。

更重要的是,这个事件提醒我们,设计不应当仅仅是一群精英的“自娱自乐”。它是公共空间的创造者,是服务全体市民的工具。创意和文化是一个城市灵魂的体现,设计无论如何创新,也应当贴近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和人情。

这次设计的尴尬之处,恰恰在于它失去了“为民设计”的初心。它没有真正理解广州这个城市的需求,反而通过外行的审美,把一个“原本应该传递温暖”的地铁站设计,变成了一个让人看了忍不住笑出声的“笑话”。

结语

未来,城市设计应当更加注重本土文化与外部创新的结合。我们需要更多的本地设计师参与进来,从市民的角度出发,去打造符合人性、符合情感需求的空间。审美不应被狭隘的“领导视角”所左右,而是要真正尊重每一位使用者的感受。

也许,未来广州地铁的设计,不再仅仅是“棺材”与“光溜溜的灯人”的比拼,而是从每个普通市民的需求出发,创造出一个既有文化底蕴,又符合时代潮流的地铁空间。

0 阅读: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