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这些硬气妈妈,忍心以儿子赴死为荣,她们不爱自己的儿子吗?

八公读历史 2024-12-21 19:01:00

东汉末年桓帝和灵帝期间,朝野上下涌现了很多硬气的汉子,连带着又引出了他们硬气的妈妈。

妈妈因他们而青史留名,而他们却是因为继承了妈妈的性格品德才硬气的。

在宦官撺掇皇帝发起针对大臣们的党锢之祸中,被牵连的人中有个叫范滂的,官府派人前来捉拿,他对母亲依依不舍,冤枉地死了就是对妈妈不孝。

而母亲却对他说,你现在和李膺、杜密这样的人齐名,即便死了又有什么遗憾的呢?

李膺和杜密是当时党锢之祸中的所谓领头人物,在舆论中也很有声望,他们已被宦官迫害致死。范母的意思是,他们死了,是一种光荣,别人想有这种哀荣还没有资格呢,你因为同样的原因死了,同样是一种光荣。

范母接着说,一个人又想要好的名声,又想活得长久,既要又要,天下哪有这样的好事?那必然是没有的。

范母的意思是,你还是求个好名声吧。作为母亲,她当然不是忍心儿子去死,而是没有办法,她是安慰儿子,也是安慰自己。

范滂顿悟,拜别母亲而去。他在党锢之祸中侥幸活命,却在33岁的盛年病死。

他捞得了一些好名声,但不是他妈妈期望的高标准的好名声。不过,儿子没有冤死,老妈妈还是欣慰的。

再来说一个叫张俭的人。张俭得罪宦官侯览,追索紧急之下,张俭只得到处逃命。他不够硬气,硬气的是别的汉子。

谭嗣同绝命诗中写道“望门投止思张俭”,说的是张俭逃亡途中遇到人家就躲。

张俭的名气很大名声很好,人们也愿意冒险收留他,可这也给别人带来灾祸。谭嗣同对他是持批评态度的,所以他面对屠刀宁死不逃。

张俭逃命到老朋友孔襃家,孔襃不在家,只见到孔襃16岁的弟弟孔融,这就是那个4岁就知道给哥哥们让梨的孔融,孔融收留了张俭。

后来官府追究这事,孔融说,这事是我干的,我来承担责任,和老孔家别人无关,也和我哥哥无关。

而哥哥孔襃却说,张俭是来投奔我,又不是来投奔孔融的,这当然是我的责任,弟弟一点错都没有。

相持不下之际,孔家兄弟俩的妈妈站出来说,你们都不要争了,家里的事由长辈负责,这首先是老母亲我的责任。

最后由灵帝决定,孔襃承担责任,他勇敢地被杀。

孔母的家教对儿子和后辈的影响到了血液中。

后来孔融和曹操闹脾气,全家男女老幼被曹孟德诛杀殆尽,孔融自然是鼻孔朝天,他的儿女年纪还小,也从容赴死,还说覆巢之下安有完卵?被杀意味着可以和父母在另一个世界团聚,有什么可以悲伤的呢?这是高兴的事!

曹操以不孝的名义杀孔融,他哪里懂得孔融母子理解的孝道呢?

袁绍家是东汉末年的世家大族,号称四世三公。袁绍和袁术这对堂兄弟骄奢淫逸,这引得另一个堂弟袁闳不满也不高兴,说他们必定没有好下场,对他们给予的财物也一概拒绝。

袁闳甚至做出极端的行为,比如想躲到深山老林中去,但是考虑到母亲年纪大了,不好跑得太远,就在自家房子周围筑起严严实实的土墙,这土墙没有门,只有一个小窗户,用来接纳食物。

袁妈妈想念儿子时,就跑到窗户口去看看他,母亲离开时,袁闳立马把窗户关起来,除母亲之外兄弟老婆孩子都不能见到他。

袁闳就这样把自己关在活死人墓中长达18年,最后死在里面。

袁闳这样做,是为了在乱世中保护家人,其中也包括母亲。他认为远离尘世,特别是不着四六的袁绍袁术,就是自保。袁闳的妈妈显然是赞成和支持儿子的做法的。

辽西太守赵苞上任,派人接母亲和老婆孩子前来团聚,不想家人在路上被入侵的鲜卑人劫持。

两军交战阵前,赵苞大哭,说儿子本想接母亲来享福,不想却让母亲陷入灾祸。我现在是朝廷命官,顾不得母子之情,即使万死也洗脱不掉儿子的罪过。

母亲说得很硬气,好儿子,人各有命,不要管我,顾及我就有失忠义,你自己好好努力吧。

赵苞从母亲那里得到道义上和精神上的支持,奋力进击,打败了鲜卑军队,当然母亲老婆孩子也死于敌人之手。

战后赵苞说,食君之禄,避难不进,是为不忠,让母亲死于非命,成就忠义,这是不孝。

这时候,朝廷已经给赵苞封侯,但是他认为自己对不起母亲,没有脸面活在世上,最后竟然呕血而死。

他的从容赴死,是为了报答母亲,也是对母亲硬气的传承发扬。母亲不怕死,才会有不怕死的儿子。

儒家思想到了东汉,已经深入朝廷政策、老百姓的血液,为父母要正气,做儿子的要忠孝,忠孝不得两全时,舍生取义、忠在孝先。

《资治通鉴》这样的史书,对皇室后妃都态度别别扭扭,大多数连名字都没有,对普通女性更是吝啬笔墨,但是在桓灵二帝短短的时间里却写了这么多平凡的女性和母亲,是她们都以忠义为重,而且教出了忠义的儿子,而这正是《资治通鉴》要积极倡导的。

司马光希望社会上和大宋朝都是这样的母亲,她们都能教出这样的儿子。

文中图片都来自网络。转载本文请注明出处。抄袭必究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