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修《永乐大典》也是一场文化浩劫,因为书籍原本被烧了

北斗维斟酌历史 2024-07-28 16:42:50

历朝历代都有整理文献的传统。整理文献,一方面有利于加强对文化的控制,加强文化专制,另一方面则有利于文献的保存。这两方面看似自相矛盾,实际上并存。

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次大规模的文献整理运动发生在秦朝。公元前213年,李斯建议“非秦纪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秦始皇听从其建议,下达了命令。按照其规定,民间除了医药、卜筮、种树之书,其他的全部要交给地方官员烧掉,全国只允许博士官收藏书籍。为了防止民间百姓拥有书籍,秦始皇颁布了《挟书律》,禁止百姓私藏、携带书籍。

后来,项羽进入咸阳,放火烧宫殿,又导致秦宫所藏的书籍化为灰烬,令人惋惜。经过这么两次折腾,就导致先秦的大量文献毁灭,只有少量的得以流传下来。例如,诸子百家的书籍,仅仅只有几个学派流传下来了部分;六国的史书,除了《左传》因为儒生藏着而流传下来之外,其他全部毁掉。

在西汉时期,对文化比较重视,于是就大规模收集、整理古代的文献。其中刘向、刘歆的成就最大,他们对中国先秦的文化流传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西汉末期,汉宫中藏有书籍三万余卷,主要收藏在未央宫的石渠、天禄、麒麟三阁和曲台殿。

然而后来发生了赤眉、绿林起义,未央宫被焚,四处之藏书也在劫难逃。“刘歆总群书著《七略》大凡三万三千九十卷,王莽之乱焚烧无遗”。此后一直都是按照这样的循环不断发展。王朝建立了,搜集天下的书籍;

王朝灭亡了,书籍被毁灭。每一次战乱,都会导致大量的书籍被毁掉。东汉末年,董卓烧毁洛阳,导致洛阳宫殿的书籍大量被毁灭。剩下的书籍装了70多车到长安,后来长安沦陷,书籍被全部毁灭。

魏晋大量整理书籍,在“永嘉之乱”时期全部被毁灭。南北朝时期,每一次战乱,都会毁灭一次书籍。最大规模的一次是梁元帝在江陵烧毁了14万卷的书籍。

隋朝建立后,在秘书阁收藏了3万卷书籍。隋末,王世充攻占洛阳,将所有书籍装在船上运往长安,结果船翻了,八九成的书籍被毁灭。

唐朝安史之乱,叛军攻入关中,长安和洛阳的藏书“亡散殆尽”,史称“安禄山之乱,尺简不藏”。此后,唐朝又大力收集图书,到唐末有5万卷,但是黄巢来了又是一把火,全部烧毁。

1126年,金国围攻开封,要求北宋将所有书籍搬出来,让金国抄写一份。结果金国还没有抄完,北宋援军就赶来了,金国撤退,大量的书籍被丢在了地上,损失也很惨重。

那么,没有被收录到国家图书馆的书籍会被毁灭吗?实际上,没有被收录进来的书籍散轶速度可能更快。根据记载,宋代私人藏书楼经常发生火灾,例如叶梦得藏书10万卷,后来全部被烧,叶梦得被气死。李光藏书万卷,也是一把火烧光。尤袤藏书数万卷,后来也烧光了,连自己的诗都没有留下几首。

明朝时期,朱元璋大兴文字狱,毁掉的书籍不计其数。其中最严重的是明朝军队攻入云南后,基本将云南的历史文献全部毁掉了。而朱棣上台后,为了标榜文治,就下令收集天下的图书。

这次收集的图书范围非常广泛,“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备辑为一书”。最终到1407年,书籍整理编撰完成,明成祖取名为《永乐大典》。

那么明朝官员在搜集书籍的过程中会不会毁掉对永乐帝不利的书籍呢?我相信大家都有答案的。《永乐大典》整理出来了,那么这些收上来的书籍该如何处理呢?是应该物归原主,还是烧掉呢?两者都不是,明成祖是下令将这些书籍存放在南京文渊阁。然而在1449年,文渊阁失火,这些没有归还民间的书籍被全部烧光了。明朝在管理上的疏忽,直接导致了一场文化的浩劫。

1557年,南京宫殿再次出现火灾,收藏在文渊阁的《永乐大典》也差点被大火烧掉了。经过两次教训,嘉靖皇帝终于警醒了。1562年,他召集大臣,选拔了109位善于书法的人,开始了对《永乐大典》的抄写,给《永乐大典》搞一份备份。

1567年,《永乐大典》的副本抄写完成,于是正本仍藏在文楼,副本藏在皇史宬。然而让人惊讶的是从此正本就不见了,历史上没有任何记载。如此庞大的文献资料怎么可能在一夜之间消失不见呢?后来就有学者提出,《永乐大典》的正本被藏在了嘉靖皇帝的陵墓——永陵中去了。如果真的是这样,那就祈祷这些书籍好没有被氧化,还能复原。不然这又是一场巨大的文化浩劫了。

据说嘉靖皇帝十分喜欢《永乐大典》,真有可能这批文献被带去陪葬了。当然,希望不是用烧的方式去陪葬的。

所以,嘉靖皇帝之后的《永乐大典》就只有副本了,原稿早在南京被烧了,正本也消失不见,明朝的官员应该好好管理副本了吧,这可成为了唯一的资料了呀。但是明朝的皇帝和官员根本没心思管理《永乐大典》,导致《永乐大典》不断散轶。明末的王夫之认为《永乐大典》“全部皆佚”。

清朝建立后,有两位学者——全祖望和李绂认为《永乐大典》这样一直散轶下去不行,于是两人决定去抄写,每天抄写一点。此后,二人的行为得到了皇帝的重视,于是康熙皇帝就以《永乐大典》为基础,下令编撰了《古今图书集成》。

《古今图书集成》,收集了10000卷数据,1亿6千万字,规模相当于《永乐大典》的一半,是目前保存规模最大的类书。《永乐大典》残本的内容基本被收录了《古今图书集成》,该书为中华文明的传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后来乾隆皇帝又想编《四库全书》,想超越《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一共收集了7.9万卷的文献,相当于《永乐大典》的3.5倍。

但是乾隆皇帝对思想的控制很严格。《四库全书》在写成后就直接毁掉了原书,甚至将一切不利于清朝统治的书籍都禁了,毁灭了。但是乾隆皇帝胆子再大也不能毁灭《古今图书集成》呀,因为这是康熙皇帝的成果。

最终,许多《四库全书》没有收藏的书籍都收藏在了《古今图书集成》。例如,《天工开物》一书,许多人认为被清朝毁灭了,理由是没有收藏在《四库全书》中。然而,这本书是收藏在《古今图书集成》中的。

清朝在修完了《四库全书》后,也担心这些书籍被毁灭呀。为此,清朝吸取《永乐大典》的教训,给《四库全书》抄写了6个副本,分别放在全国各地。这样就算遇到了战争,其中一个地方的副本被毁掉,还可以借助其他地方的版本得以流传。

我们都知道,《永乐大典》修成后,是深藏在宫殿之中,普通文人连看的资格都没有。但是《四库全书》就不同了。根据规定,《四库全书》有四个藏本是专门给皇家看的,分别是紫禁城内的文渊阁、盛京宫内的文溯阁、北京圆明园的文源阁、河北承德避暑山庄的文津阁。另外三本版本收藏在于扬州的文汇阁、镇江的文宗阁、杭州的文澜阁,合称“南三阁”,是开放给民间阅读的,相当于是开放的国家图书馆。

后来的历史证明了清朝这个政策绝对是正确的。1860年的时候,英法联军攻入了北京,圆明园被毁灭,文源阁本被烧毁。

1853年后,太平天国建立,太平军所攻打之处,到处烧杀抢掠,导致“南三阁”的《四库全书》基本被毁灭。杭州文澜阁藏本命运稍微好点,在文澜阁被毁灭后,文澜阁本的《四库全书》散落民间,只有四分之一被保留下来。后来,学者利用其他藏本将之修复。

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了北京,火烧了圆明园,导致文源阁藏本被毁灭。就此,《四库全书》保存完毕的还剩下三个版本。1949年,蒋介石撤离大陆,又将北京故宫博物馆的文渊阁藏本带到台湾,现在藏在了台北故宫博物院内,因此留在大陆就剩剩下了两个藏本,分别是盛京的文溯阁藏本和承德避暑山庄的文津阁藏本。

不反对,清朝在整理图书过程中也毁灭了大量的书籍,但清朝对古代文献的保留做出的贡献也是巨大的。如果没有清朝建立后对《永乐大典》残本的整理,那么现在人们连《永乐大典》的残本都看不到。后来清朝又完好地保存下来了《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这在历史上也是罕见的,或者是唯一的,因为其他朝代整理的书籍都在战火中被毁灭掉了。

1 阅读: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