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战争的“前奏”航空母舰最后成为日式“闪电战”工具

胡侃杂 2024-07-28 21:06:54

上期与大伙分享的神风,主要是介绍小个体神风队员。本期将聊聊,集体神风核心航母。当进入到一切皆可神风的境地,精妙的战术已经无足轻重了。这样讲过于片面,也有人定制出避其锋芒的战术。比如说,栗林忠道坚守硫磺岛的指挥官。可是,例子我也只说对了一半。

领导还是喜欢敢于冲锋,驾驶飞机撞击美舰式的人物。为什么要这样讲,因为最后,栗林忠道也发起最后冲锋。看来上层还是超级喜欢这样的人物。领导心情不添堵了,结果是加官晋爵。当然,栗林的结果还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事。本文只是简要介绍战争初期的航母改造计划。

1910年,日本帝国海军总参谋部成立了“海洋航空研究委员会”。次年,首批三名日本海军军官被派往法国学习飞行技术。1912年,又有三人被派往美国的格伦·柯蒂斯飞行学校学习飞行,其中一位学员是未来的航空制造公司创始人,当时的工程师中尉中岛知久平。同年,帝国海军购买了两架飞机——莫里斯·法尔曼和格伦·柯蒂斯的水上飞机。1912年11月12日,在一年一度的横须贺海军基地阅兵中,首批日本海军航空飞机在天皇的见证下完成了飞行。

1913年,日本海军拥有了首艘水上飞机运输船“若宫丸”,这艘改装的货船能够在甲板上载两架“法尔曼”水上飞机,还可以再携带两架拆卸后的飞机。这艘船曾是英国的商船“莱丁顿”,在1904-1905年的日俄战争中被俄国租用,并在运送煤炭前往海参崴的途中被日本当局扣押。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该船参加了对青岛德国基地的围攻,但不久触雷被迫返回日本,但其航空小组留在岸上继续执行作战任务。到1914年底,所有的德国在亚太地区的领地都被占领,除了1917年向地中海派遣驱逐舰舰队外,帝国海军在世界大战中的参与基本结束。

然而,日本观察员继续密切关注欧洲军事实力的爆炸性进步。尤其是英国皇家海军在海军航空领域取得的成功引起了极大的关注。战后,观察员的报告被汇总在海军部的纲领性文件《海军航空领域的停滞及其他》中。文件的作者,大佐大关孝麿,指出帝国海军在这一领域远远落后于主要海上国家,并强调了采取紧急措施克服这一落后的必要性。他特别强调大幅增加海军航空队的数量,通过购买飞机和在日本国内组织生产(至少是许可生产)。同时,建议尽可能多地邀请外国(主要是英国)专家来日本培训飞行和技术人员。特别关注的是一种新型舰船——航空母舰。

不知该做什么时,那就向前迈一步。“凤翔”。

航母凤翔号,1922年11月30日,海试

积极利用国外经验,日本帝国海军能够“一跃”跨越航母发展的两个阶段——架设在舰船上的飞行平台和其他舰船或货船的改装。相反,在1918年的造船计划中,已包含了一艘船,直接在英国专家的参与下设计为航空母舰。最初计划建造水上飞机母舰,但在1919年春季设计阶段,概念改变为更有前景的“平甲板”航母,适用于有轮起落架的飞机。1919年12月19日,第一艘这样的船在横滨的“浅野”造船厂下水,命名为“凤翔”(“飞翔的凤凰”)。第二艘同类型船“翔鹤”(“飞翔的鹤”)被纳入1920年的造船计划,但其建造在1922年被取消。尽管“凤翔”的下水比“百眼巨人”号晚了将近两年,但它在1922年12月27日完工并投入使用,比其英国“同僚”早了一年多,成为世界上第一艘专门建造的航母。

日本第一艘航母有巡洋舰型船体,长168米,宽18米,满载排水量约10000吨,即该船明显小于英国的“赫尔墨斯”号和美国的“兰利”号。30000马力的动力装置为航母提供了25节(46公里/小时)的高速,经济航速下航程为8680海里(16080公里)。“凤翔”的飞行甲板长168.25米,最大宽度22.62米,船首部分仿照英国设计有一个5°的向下倾斜,以增加飞机起飞时的加速。小型上层建筑位于右舷,设有舰桥、飞行控制室和小型桅杆。

后方是三根独特设计的烟囱——日本人试图通过在着陆操作时将烟囱水平放置来解决飞行甲板上烟雾和热空气的问题。航母有两个独立的机库——单层的前部机库和双层的后部机库,每个机库都有一个升降机。最初的航空联队包括9架战斗机和侦察机及最多6架轰炸机。由于新型船只的角色尚不明确,“凤翔”号和同时期的其他航母一样,除了防空武器(两门76毫米火炮)外,还配备了四门140毫米/50主炮。

“凤翔”号最有趣的地方在于,在决定建造它时,日本帝国海军甚至还没有能够在舰上降落的飞机,无论是外国的还是本国的——日本的航空生产还处于萌芽状态,半手工生产,更不用说开发完善的舰载航空使用概念了。很难说这项决定更多是出于真正的远见,还是仅仅追随传统的英国海军教师,但最终结果证明了其正确性。在第一艘航母服役时,日本帝国海军已经获得了第一批轮式起落架飞机——“三菱”公司航空制造部门的英国设计师专为“凤翔”号设计并量产了1MF战斗机和2MR侦察机。

1923年2月22日,英国试飞员威廉·乔丹首次降落在“凤翔”号甲板上,两个月后,日本飞行员桐田修一中尉也成功降落。从此,“凤翔”号成为帝国海军的实验平台——在上面培训飞行员和技术人员,测试飞机,演练起降和甲板操作,测试各种类型的拦阻索和应急屏障,光学着陆系统等。这一切,为日本未来舰载航空的惊人进步奠定了基础。

航母凤翔号,1924年

祸兮福所倚——1922年的《华盛顿条约》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验使得世界主要强国的海军部门意识到海军航空的重要性和前景,然而它仍然仅被视为辅助力量,对侦察、反潜战和对敌机作战等极其有用,但不过如此,这在当时是正确的——那时航空的打击能力还极为有限。因此,不难理解海军航空和航母的发展被“残余原则”资助——主要力量和资源仍用于建造和改造传统舰船,尤其是战列舰。

日本帝国也未置身于“战列舰竞赛”之外。20世纪20年代初,帝国海军离实现其长期计划“八八舰队”(八艘战列舰和八艘战列巡洋舰的新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近了。到1921年底,日本海军已经拥有六艘现代战列舰和四艘战列巡洋舰(两艘“扶桑”型、“伊势”型和“长门”型战列舰以及四艘“金刚”型战列巡洋舰),而日本船厂正在建造两艘“土佐”型战列舰和四艘“天城”型战列巡洋舰中的两艘。但帝国海军的野心不仅限于此——1920年,日本议会批准了再建八艘快速战列舰的计划。相比之下,航母计划则要谦逊得多,仅计划建造两艘航母。

这些计划未能实现。根据1922年2月6日由美国、英国、法国、意大利和日本在华盛顿召开的“限制海军军备会议”上签署的条约,缔约国的军事舰队扩建被严重限制。这些限制首先针对当时海军的主要打击力量——战列舰,围绕这些配额,各缔约国在会议上进行了激烈的斗争,但它们同样对航母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首先,新型舰艇终于有了正式定义:“标准排水量超过10,000吨(10,160公吨),专门设计并仅用于载机的战舰。”此外,还规定了27,000吨的最大排水量和最大火炮配置——不超过10门152-203毫米的火炮,以防有人以建造航母为名建造强大的炮舰。最后,对各缔约国这种船舶的总吨位进行了限制,日本的上限为81,000吨,占美国和英国上限的60%。

条约还规定了每个缔约国可以保留在役的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的名单。其余的这些舰船,包括正在建造的,均须报废,每个国家可以保留两艘进行航母改造。因此,条约的目的是限制海军军备竞赛,一方面停止了战列舰的扩建,另一方面大大加速了其他类型船只的发展,首先是航母。条约的第一个直接结果是七艘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被改装为航母——美国的“列克星敦”和“萨拉托加”、英国的“勇士”和“光荣”、日本的“赤城”和“加贺”以及法国的“贝亚恩”。

寻找解决方案——“赤城”。

赤城号在海试期间,主炮尚未安装

在日本,两个未完工的“天城”级战列巡洋舰被选择改建为航母。这两个战列巡洋舰于1920年12月开始建造。在《华盛顿海军条约》签署时,建造进度已达35-40%。项目准备花费了一年多的时间,但在施工开始前,自然灾害介入了。1923年9月1日,东京地区发生了毁灭性的“关东大地震”,几乎完全摧毁了东京及附近的横滨,其中一座造船厂里正在建造“天城”。地震摧毁的舰体被报废,改建航母的计划仅能在另外一艘“天城”级战列巡洋舰——“赤城号”上继续进行,这艘战列巡洋舰在距离东京670公里的呉市造船厂中,因此避免了自然灾害的冲击。1923年11月29日,保留“巡洋舰”名称的“赤城号”开始改建工作,1925年4月22日下水,1927年3月25日正式加入帝国海军。

早期的赤城号,照片下方为战列舰长门号

“赤城”(字面意思为“红色的堡垒”)是东京附近的一座休眠火山。根据帝国海军的战舰命名规则,重巡洋舰和战列巡洋舰通常以日本山脉命名,战列舰则以省份或历史地区命名,而航母则以各种飞行生物的名字命名——包括真实和神话中的生物。

在最初的配置中,舰长261米,宽31米,满载排水量34,364吨。舰上使用的131,000马力的动力装置与战列巡洋舰计划中的相同,但由于航母的排水量比计划轻了近7,000吨,这使得最大速度增加了4节,达到32.5节(60.2公里/小时)。航程为8,000海里(15,000公里)以经济航速。日本人在“赤城号”上继续实验烟囱的最佳结构。这次尝试了两根烟囱的方案,一根是垂直的辅助烟囱,另一根是主烟囱,向下弯曲30°,配有风扇和冷却系统。

为了补偿机库和额外甲板的重量,舰体的装甲减少到154毫米的侧壁和79毫米的甲板。与同时代所有航母一样,“赤城号”配备了“主炮”,日本人安装了根据《华盛顿条约》规定的最大数量的200毫米/50口径炮,数量为十门。四门安装在第二个起飞甲板旁边的双联装炮塔中,其余六门安装在舰尾的掩体中。舰上的防空武器包括十二门120毫米/45口径通用炮,每侧有三组双联装炮。

赤城号,1930年

但最引人注目的还是新船的航空部分安排。在这艘未完成的战列巡洋舰的主甲板上,建造了一个两层的机库,每层机库在船头部分都有自己的起飞甲板。下层机库用于起飞当时的重型攻击机(在日本帝国海军中,这类飞机被称为“感情攻击机”或简称“感攻”),其长度为55米;上层机库则用于战斗机和侦察机,长度仅为15米。主甲板上方是第三层主要的起飞和着陆甲板,长度为190米,船尾和中央部分各有一个飞机升降机将其与两个机库相连。这个两层机库的设计使得航母能够容纳60架飞机。

这种起飞甲板的布局,设计师的初衷是不仅能保证大规模快速起飞,还可以同时进行起飞和着陆操作,并显著提高飞机的轮换速度。飞机在上层起飞甲板着陆后,会被送入机库,进行加油和武装,然后再从其机库的起飞甲板起飞。这样就能省去将飞机升到上层甲板所需的时间。有观点认为这一设计理念,像许多其他的设计一样,是借鉴了英国的经验,他们也在重建为航母的“勇敢”级战列巡洋舰上使用了类似的方案,但这一点颇有争议。首先,这些船只的改造与“赤城号”的改造几乎是同时进行的;其次,英国人只使用了双层甲板方案。

赤城号在建造中

到1928年初,“赤城号”完成了所有附加试验,并配备了航空队。现在,船员们需要在实际操作中检验其设计中所包含的新技术的可行性。

从现状来看。“加贺号”。

加贺号航母,1930年

“天城号”的失落促使帝国海军寻找新的航母改造候选舰。这次选择的余地很小——只有两艘未完成的“土佐”级战列舰(习惯也可以称呼加贺级战列舰)。最终在1923年12月13日,第二艘战列舰“加贺”被选中。然而,改造工作直到1925年才开始,因为原计划是基于“天城号”战列巡洋舰的设计,而这些计划需要彻底重新设计。此外,受地震影响的横须贺军港也需要恢复。这些原因导致改造工作拖延至1928年3月31日,随后进行了试验,并在1929年11月1日,新航母终于被纳入帝国海军服役。

1922年7月31日停泊长崎的土佐号;该舰仅有主甲板以下的船体完工,因此除了一座小型舰桥外并无其他上层建筑

在最初的配置中,舰长238.5米,宽31.7米,满载排水量为33693吨。相对较弱的动力系统提供了91000马力,使得最大速度达到27.5节(50.9公里/小时),比设计为6000吨更重的战列舰快1节。航程为8000海里(15000公里)的经济航速。在“加贺号”上,日本人尝试了第三种实验性的烟囱设计。这次采用了巨大的水平烟囱,位于舰艇的两侧,通过风扇将烟雾排到舰船尾部。这种设计与英国的“阿格斯号”相似,但与“加贺号”不同的是,烟囱没有延伸到飞行甲板的末端,因此烟雾不是向后排放,而是向侧面和下方排放。

与“赤城号”一样,新航母的装甲也大大减少——甲板带的装甲为152毫米,甲板装甲为38毫米。武器装备布置类似:十门200毫米/50火炮分布在两座前部双联装炮塔和六个后部的防护炮座中。防空武器也类似:十二门120毫米/45通用炮,分布在每侧三个双联装炮塔上。

“加贺号”的飞行甲板和机库的设计遵循了与“赤城号”相同的原则。主要的不同之处在于主飞行甲板短了19米,总长171米,而舰体的布局允许在双层机库上再添加一个辅助机库,位于主甲板以下的舰尾部分。因此,舰尾的升降机将上层飞行甲板与三个机库连接起来。机库的面积使得航母能够容纳与“赤城号”相同的60架飞机——28架“中岛”B1M3攻击机,16架“中岛”A1N战斗机和16架“三菱”2MR侦察机。

加贺号在建造中,1928年。右舷的巨大烟囱引人注目。

1929年11月30日,新航母正式加入联合舰队。然而,很快就开始显现出,尽管舰船刚刚投入使用,但已经显得过时,其作战和功能性能甚至逊色于两年前建造的赤城号。

加贺号,1930年代上半叶

现代化改造

从赤城号的服役初期开始,就发现了多层飞行甲板的设计缺陷。虽然这种设计看似合理,但日本设计师未能预见航空技术的快速进步。在将战列巡洋舰改造为航母时,15米长的“战斗机”起飞甲板对当时的日本舰载战斗机来说足够用,但在舰船投入使用时,帝国海军已经装备了下一代型号——“中岛”A1N。实验表明,虽然在技术熟练的情况下战斗机可以从这个“狭小的地方”起飞,但实际上飞行员们尽量避免这样的尝试。问题不仅仅是甲板长度不足,还包括甲板宽度受限于两侧的主炮塔。

同样的情况发生在55米长的“攻击机”起飞甲板上。虽然它对最初的日本舰载轰炸机“三菱”B1M来说足够长,但对于其后来的“三菱”B2M(起飞重量几乎增加了一吨),甲板的长度已经不够,导致飞机在起飞时空间不足。实际上,只有上层飞行甲板能够完全使用,但由于下层甲板的存在,它的长度被缩短了。因此,不可能进行大规模的飞机起飞或同时进行起飞和降落操作。显然,随着更强大、更重型飞机的出现,情况只会变得更糟。

大改装后的赤城。可以辨认出右舷中央有一个巨大的弯曲烟囱。日航母中只有本舰和飞龙号设置了在左舷侧的舰桥

另一个缺陷是低位置的防空炮,这显著限制了它们的射击范围。此外,到了1930年代初,认识到近程防空武器的必要性也变得越来越明显。

在加贺号的情况下,这些缺陷更加明显,尤其是由于飞行甲板较短、动力系统较弱以及烟囱设计不佳,这些烟囱不仅未能有效排烟,还导致了上层机库区域的不适。 因此,加贺号成为了优先进行现代化改造的对象,而不是更老的赤城号。1933年12月20日,舰船被退役,1934年6月25日开始了全面改造。

为期一年的改造确实规模庞大。舰船的动力系统被完全更换,新锅炉和涡轮机将功率从91,000马力提高到127,400马力。然而,由于排水量增加了8,850吨,总排水量达到了42,540吨,最大速度仅增加了不到1节,达到28.34节(52.5公里/小时)。燃料储罐显著增大,使航程提高到10,000海里(18,520公里)。水平烟囱被替换为右舷的单烟囱,向下弯曲了30°,但尺寸较小。舰首部分延长了10.3米,总长度达到247.6米。增加的浮筒改善了防护和稳定性,同时将最大宽度增加到32.5米。

上层建筑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两层下层甲板被拆除,使得舰首的机库得到了显著扩展。增加的机库面积使得航空编队增加到90架飞机——72架战斗机和18架备用机。航空编队的扩张要求增加了弹药库、航空燃油储罐以及机组人员的生活空间,这些空间被布置在上层机库两侧,利用了水平烟囱拆除后释放出的空间。

主飞行甲板被延长至整个舰船的长度,达到248.5米。舰首部分新增了第三个升降机,连接飞行甲板与新机库。此外,增加了弹药升降机,能够将炸弹和鱼雷提升到甲板上。降落设备也进行了更换。实验结束后,舰船装备了九个“经典”型阻拦装置,带有横向缆绳和液压刹车系统,还配备了两个液压驱动的紧急屏障。右舷增加了一个小型岛式上层建筑,以及四根无线电天线桅杆,每侧两根,带有可旋转装置,以便在起降操作时折平。

舰船的火炮装备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之前位于中层起飞甲板上的双管炮塔被拆除,尽管许多专家,包括未来的山本五十六提议完全取消航母上的“主炮”,以便彻底去除这些价值有限的火炮,但惯性思维依然占据主导地位。十门200毫米/50炮被保留,现在全部安置在舰船尾部的炮堡中,每侧五门。十二门120毫米/45通用炮被更换为新的127毫米/40炮,数量增加到十六门,每侧四个双联装。炮支架被抬高了一层,这大大增加了射击范围,包括能够在飞行甲板上方进行防空射击。此外,航母还配备了十一对25毫米/60高射机枪,使其成为当时最具空中防御能力的航母。然而,防空火力控制系统的问题依然存在——25毫米高射机枪由四个新型95型火控系统控制,而通用炮则继续使用两个过时的91型系统,速度明显不足。

1935年6月25日,改造后的加贺号重新投入使用。两年后,航母参与了1937年7月开始的第二次中日战争。自1938年12月15日起,舰船进行了另一轮较小规模的现代化改造,扩大了机库、加宽了飞行甲板、改进了上层建筑,并安装了更现代的阻拦装置。加贺号最终以其在太平洋战争中出现的面貌迎接了战争的来临。

加贺号,1936年

赤城号的现代化改造

在加贺号的首次现代化改造完成后,赤城号的改造也随之开始。1935年11月15日,在同一帝国海军造船厂(位于佐世保市),赤城号的改造工作开始了。尽管这次改造的工作规模不如加贺号的那样庞大,但由于融资问题,特别是大萧条对日本经济的影响,赤城号的现代化改造耗时几乎是加贺号的三倍。

由于舰船的动力系统已经提供了足够高的速度,改造主要集中在将八台小型煤油-煤炭锅炉更换为全油锅炉,并改善了动力舱的通风。经过这些改动,功率从131,200马力增加到133,000马力。然而,由于排水量增加了近7,000吨,舰船的最大速度降低了1.3节,降至31.2节(57.8公里/小时)。航程保持在接近原来的水平,为8,200海里(15,186公里)。辅助垂直烟囱被拆除,所有烟囱都集中到加大的、加固过的主烟囱中,该烟囱向下弯曲了30°。

舰体几乎没有变化,但上层建筑按照与加贺号相同的方案进行了重建。所有两层的附加甲板被拆除,使得机库面积得以扩大,现在可以容纳91架飞机——66架战斗机和25架部分拆解的备用机。飞行甲板被延长至整个舰船的长度,增加了59米,因此,赤城号在其服役期间拥有日本航母中最长的飞行甲板,总长度为249米。舰首部分增加了第三个升降机,连接甲板与新的机库。此外,弹药供应系统得到了现代化改造,航空弹药库的设计也进行了改动,并增加了航空燃油储罐的容量。飞行甲板上立即安装了九个最新型号的“Type 3”航空阻拦装置(与加贺号第二次现代化时安装的相同),以及三个紧急屏障。舰船还配备了一个小型的岛式上层建筑和两对可折叠的无线电天线桅杆,用于在起降操作时可以将其折平。

在赤城号的现代化过程中,关于航母主炮的支持者和反对者之间的争论以妥协告终。一方面,四门200毫米/50舰炮及其炮塔被拆除,并未移到其他位置;另一方面,六门相同型号的炮仍保留在舰船尾部的堡垒安装中。由于资金问题,通用舰炮的现代化改造受到了严重影响,与加贺号不同,通用舰炮没有被更换为新型号,其数量也保持不变——12门120毫米/45舰炮,分为六个双联装,这些炮的支架被抬高以扩大射击范围。作为近程防空武器,舰船配备了十四个双管25毫米/60高射机枪。与加贺号不同,所有通用舰炮的控制系统被替换为现代化的94型系统,而25毫米高射机枪则由六个95型火控系统进行控制。

驶向印度洋的赤城号,后面跟随的是苍龙号、飞龙号以及金刚型战舰。

赤城号的现代化改造于1938年8月31日完成,不久后,该航母的飞机便开始为在大陆作战的陆军部队提供支援。1941年4月10日,第一航空战队司令和新成立的第一航空舰队总司令南云忠一中将的旗帜在舰上升起。太平洋战争即将来临……

在1940年举行的纪元二千六百年特别观舰式纪录了帝国海军的巅峰

1 阅读:315
评论列表
  • 2024-09-14 19:41

    小鬼子的航母下是半身穿着战列舰裤衩,上半身披着航母马甲的怪物。总感觉怪怪的[呲牙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