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疫情为啥要叫瘟疫?老中医:瘟疫不是“温疫”

东叔看历史 2023-01-05 23:21:41

在古代中国,流行性传染病经常被称为疫或疠,可是古人常常喜欢在前面加个“瘟”字组成“瘟疫”一词,许多人都在古装电视剧或者文献中听到过。如今的新冠也是传染病,但现代一般只叫做疫情。

其实“瘟疫”一词可不是凭空而来,它的背后有着中医的辩证道理以及历史文化的发展脉络。

探寻历史源流,看瘟疫一词之辩,

我国对于古代医学史和瘟疫史的研究起步较晚,要探寻瘟疫源流,光着眼于中国古代还不够,古代日本长期将中医视为学习对象,有许多相关的研究也从中日古代历史入手。

著名医学史教授邵沛研究《日中疫病史の中の「疫」と「瘟》(中日疫病史)以及对日本的《古事记》进行考察,分析了“疫”和“瘟”在中日文献中的源流。其认为“疫”源于中国古代军队的传染病,日本则指死亡人数甚众的疾病,而“瘟”则与“温病”相关。

邵沛在进一步的整理之后,总结了“传染病”一词来概括古代瘟疫,这一判断其实已经非常接近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WHO的定义里多了一个寄生虫病。疫这个词学术界基本没有争论,因为其在中国最早的先秦时期就有记载:疫病是指具有传染或流行特征而且伤亡较严重的一类疾病。

那瘟一字从何而来?目前最有说服力的是中医理论。明末老中医吴又可在《温疫论》中提到了“温病”一词,许多学者考证,这有可能是瘟疫的一个演化证据。传统中医理论认为,温病是以温邪引起以发热为主症的疾病,所包含的范围较大,但寒疫、湿疫不在其中。

这样子看,其实瘟疫的源来也清晰了不少,传统医学史普遍将传染病称为“疫”,而加上传染病的症状大不相同,在中医理论中由湿邪、温热、寒凉所引发的各不相同。之所以用“瘟”一字,是因为“瘟”字由“温”演化而来,在一段历史时期中相互混用。多用瘟疫一词则体现了古代的传染病大多有发热的症状,在中医上通常辩证的认为是温病。

回到今天,可以说如今的奥密克戎也以发热为主,在传统理论上看其实也属于“温病”。但奥密克戎可能称不上算瘟疫,因为根据张志斌教授等医学大师对于瘟疫的定义往往是指具有传染性或流行特征而且伤亡较严重(死亡率较高)的一类疾病,很显然奥密克戎的杀伤力还不算严重。

温病尚且好理解,不过大家可能听说过温疫一词,很多人可能会认为,“温疫”其实就是“瘟疫”,只是古人或者是今人写错字了罢了,但实际上这二者有着不同的涵义。

“瘟疫”不是“温疫”,古代医学往往辨证处理

“瘟疫”一词前文也讲到,这与普通的疫情不太一样,在古代一般来说瘟疫的杀伤力和波及范围是一般传染病的好几倍,所以也会有记载说瘟疫是一种大灾,是不祥征兆。如果说回到普通人比较了解的历史当中,像欧洲中世纪的黑死病类型的传染病才有资格叫做瘟疫。

那么其实回归中国古代医学理论,“温疫”其实是瘟疫的一个分支。古代的医者,都会在中医的理论体系下将瘟疫辩证的分为不同的分支。其中以“温疫”、“寒疫”为主,而温疫又是“瘟疫”里的最常见的症状。

具体分下来,温疫还分温热疫、湿热疫、暑热疫,这与中医强调辩证统一的思想十分贴合。而在宋代以前,其实大多的医者还是将疫情归为伤寒一类,瘟疫多被定性为伤寒疫。

宋乃光的《中医疫病学》中提到:宋以前疫病归于广义伤寒范畴,宋以后至明末广义伤寒概念逐渐淡化,疫病之概念逐渐明确(传染性强),随着明末温疫学派的形成,疫病完全独立于伤寒之外。

其实如果大家回想一下,都听说过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晋代王叔和的《伤寒例》,其实这些所谓的伤寒病本质上大多与瘟疫有关,后来明代的吴有性《温疫论》所述:“瘟疫有别于伤寒。”大家熟悉的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中称瘟疫与伤寒名异而所指相同。

从上面的瘟疫辩证医学史的举例中不难看出,“温疫”其实发现的较晚,对于对于传染性较强的温病在古代医学中常常归为瘟疫,这也与“温疫”通常症状较为严重有关。

如今奥密克戎在全球流行,对于老百姓而言,中国的文化瑰宝古代中医学还是不能丢弃的。毕竟疫病这个东西,也不是今天才有,几千年的文明古国不知经历过多少疫病的冲击,在古代的医学辩证实践中,有了许多好的经验值得后人学习。

0 阅读: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