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波克
编辑|波克
前言:
你以为地方财政吃紧只是因为经济下滑或者政府预算紧张?真相远比你想象的复杂!最近一系列曝光的案例,揭开了财政危机背后不为人知的深层原因。
其实,地方政府的财政赤字,不仅仅是“账面上的亏空”,更有一系列资金的“黑洞”在吞噬着每一笔公共资金。
这些“黑洞”背后隐藏的花费模式,让人大跌眼镜——不仅仅是常见的无效支出,甚至有些地方资金被用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地方。
你绝对想不到,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开支,正是地方财政吃紧的根源。那么,究竟是哪些“钱”悄悄流失了?继续阅读,揭开地方财政吃紧背后的真相。
正文:
钱都花哪去了?从横向维度观察,地方财政收支平衡压力持续加大,收支缺口呈逐年扩大态势,这是当前地方财政面临的最直观困境。一方面,经济下行叠加减税降费,地方财政收入增长持续放缓。
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财政收入同比下降3.9%,其中税收收入下降2.3%,非税收入下降8.7%。与此同时,受人口老龄化加剧、公共服务需求扩张等因素影响,民生等刚性支出持续增长。2020年全国财政支出同比增长2.8%,略低于收入降幅,收支缺口进一步扩大。
纵向比较来看,地方政府债务负担不断加重,财政稳定性和可持续性风险凸显。Wind数据显示,2012-2020年间,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以年均20.2%的速度增长,远超同期GDP增速。
2020年,负债率超过200%的省份已达12个,个别地区甚至超过400%。庞大的债务规模,给地方财政平衡带来巨大压力。以2020年为例,全国债务还本付息支出2.15万亿元,同比增长18.1%,远超同期财政收入增速。
偿债压力之下,地方政府通过新增债务来偿还存量债务的“打新还旧”现象屡见不鲜。
结构性矛盾方面,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不高,支出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当前,地方政府债券资金过度偏向城建、交通等经济建设领域,而在教育、医疗等民生事业上的支出占比偏低。
以2019年为例,全国城建和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分别占地方政府债券支出的26.3%和22.1%,而教育、医疗卫生仅占13.6%和6.4%。支出结构的失衡,既制约了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也影响了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质量。
究其根源,地方财政困境反映出现行财政体制的结构性矛盾。突出表现为,中央与地方财权事权划分不清晰,收入划分与支出责任错配。
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来,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持续上升,而地方财政收入占比持续下降。
以2020年为例,中央本级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高达55.7%,而地方本级收入仅为44.3%,却要承担近85%的公共支出责任。
财权与事权的不匹配,进一步加剧了地方财政收支矛盾,客观上助推了地方政府通过举债等方式筹措资金的冲动。
地方财政收入来源纵观地方财政陷入困境的深层次原因,既有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带来的阵痛,也有财税体制改革的不彻底、不到位。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经济增速换挡、结构调整,传统财源增长动力减弱。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从10%左右的高位回落至6%左右。
传统产业比重下降,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尚未成为财税增长的主引擎。以2019年为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税收收入占全国税收收入的比重分别为40.1%和56.3%,而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制造业税收占比不足5%。经济结构的转型阵痛,客观上造成了地方财政收入增长乏力。
其次,收入制度改革滞后,中央与地方财权事权失衡。分税制改革后,中央集中了大部分收入,却将大量支出事权下放给地方。
据测算,中央与地方的财力分成比为6:4,而事权分配比为4:6,两者明显失衡。支出责任与财力保障不匹配,迫使地方政府通过土地出让、举债等方式筹集资金,加剧了地方财政和金融风险的积聚。
再次,财政资金管理不精准,支出结构不合理。受传统发展观念影响,一些地方在公共资源配置上存在同质化、复制化倾向,过度偏重"形象工程""政绩工程",而在民生、创新等领域投入不足。
据审计署披露,2018年中央预算内投资安排的3140亿元专项资金中,闲置两年以上的有1102亿元,占比高达35.1%。资金沉淀现象突出,财政资源配置效率有待提升。
最后,地方政府债务约束机制缺失,债务积累过快过多。长期以来,地方政府举债主要通过融资平台、政府购买服务等"体制外"渠道,隐性债务占比高。
以城投债为例,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末,城投债余额达12.4万亿元,同比增长22%,远超地方政府债券增速。而随着城投债务逐步置换为政府债券,地方债务集中显性化,偿债和再融资压力骤升。
化解地方财政困局的治本之策破解地方财政困局,根本在于加快财税体制改革,建立现代财政制度,推动地方财政高质量发展。
对此,应着力在以下几个方面精准发力、久久为功:
首要任务是推进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构建权责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均衡的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
具体而言,要按照"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方案"要求,推动中央与地方收入划分结构性调整,逐步将中央与地方财力分成比调整为5.5:4.5,促进财力与事权相匹配。
同时,创新转移支付制度,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和比重,并将政策实施周期与地方财政年度相衔接,增强地方政府长期财力保障。
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集中财力办大事,提高资金使用绩效。立足“十四五”时期重点任务,优先保障脱贫攻坚、污染防治、创新驱动、乡村振兴等领域支出,加大对基本公共服务等民生事业的投入力度。
以基层“三保”为例,中央财政应进一步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对老少边穷地区给予倾斜,在教师工资、社保缴费、基本运转等方面给予全额保障。与此同时,硬化预算约束,加快财政存量资金盘活,严控“三公”经费等一般性支出,集中有限财力办关键事情。
着力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要强化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管理,推动建立全国统一的地方政府债务管理信息系统,准确掌握隐性债务底数。
分类有序化解存量隐性债务,对必要的在建项目,可采取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等市场化方式继续融资建设;对政绩工程等不急需的项目,坚决取消或推迟;对已建成的还本付息确有困难的项目,可在省级统筹基础上给予必要财力支持。
总的原则是“限增量、消存量”,稳妥有序化解风险隐患。
此外,还要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强化人大监督,提高预算公开透明度,推进财政资金管理全过程全链条信息公开,接受社会各界监督。
同时,将加强地方政府债务情况审计作为审计监督的重要内容,并适时开展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评估和压力测试,为化解隐性债务风险提供有力抓手。
结语:
地方财政问题的背后,是财税体制改革的全局。
面对新的历史方位,推进地方财政治理现代化,必须通盘谋划、系统施策,在夯实制度基础、优化收支结构、防范化解风险上持续用力,构建权责清晰、财力协调、风险可控的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坚实财力保障。
这需要各级财政部门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树立“一盘棋”思想,从全局高度系统推进改革,努力走出一条兼顾当前和长远、符合基层实际的地方财政高质量发展之路。
部门繁多,机构林立,应该精简。
工资是大头
我说100万城建工程款 只有50万能到工程建设方手上 另外50万😄😄😄 你信吗?
[得瑟][得瑟][得瑟]一条路年年挖我能挖埋一辈子
矿泉水瓶装茅台!4菜一汤标准可以盘子大点装16菜!实际10块采购价,报上去200!
都没说实话
为什么没钱,绿化本来好好的,换得还频繁!没事就换绿化
我花了
欠债还钱,天经地义!谁欠的谁还!
怎么花的嘛,乱花
各地的城投集团很给力
这是21年的文吧?三年多了,然并卵。
办法总比困难多。
厉行节约开源节流。精兵简政。
理论上,100个深圳那样的城市,就可以容纳全国人口(外加几万个农场农村),其他几百个城市,都是重复建设。(注:重复建设基础设施的钱,用以研发高能防御系统,拦截空中袭击)。
福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