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年,梁漱溟大会上直言农民太困苦,毛主席:发展重工业是大仁政

百年人物志 2024-11-25 10:14:52

晚清以来,中国内忧外患,中国民族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之中。在这一背景下,许多仁人志士努力探索救国救民之道。康有为、梁启超发起了维新变法,提出君主立宪。孙中山则领导了辛亥革命,并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

当时,在梁漱溟眼中,即使推翻了腐朽的清朝,但社会动荡,军阀混战的现状并没有改变,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整个国家仍然深陷苦难。

而在“中国将向何处去”的这一问题上,梁漱溟有着自己独到的思想见解。他认为,中国社会与西方不同,是以乡村为基础的,乡村是中国社会的根基。于是,他十分重视乡村文化建设,并进行了乡村建设的实践运动。

1927年到1930年,梁漱溟在向老朋友李济深介绍了自己的“乡治”计划后,便前往南京、昆山、河北等地进行实地考察。期间,他还在河南村治学院担任教务长,亲自授课,讲授乡村自治组织课。

这一时期的考察活动,让梁漱溟更加坚定了开展乡村建设的决心。

1931年6月,因中原大战爆发,梁漱溟所在的河南村治学院关闭。随后,他便应韩复渠的邀请来到了山东邹平,决定在这里开展乡村建设实验。

之所以选择邹平,一方面是韩复渠的大力支持,另一方面是这里的确符合梁漱溟的要求,交通便利,又没有大地主。

很快,梁漱溟便来到了邹平搞实验。为了提高村民的文化水平,梁漱溟将邹平划成14个乡,又在各个乡设立乡学,在村里设立村学。办学途中,为了解决校舍不足的问题,寺庙也被征用,寺庙里的神仙也被请了出去。

当时,因为这件事还闹过矛盾,当地村民曾亲自找梁漱溟要说法,认为他这样做是在破坏乡村,破坏礼俗。

梁漱溟听后,反问道:“大家祖祖辈辈供奉的神像,有没有真正为你们解决什么问题?”

一句话便将村民点醒,的确,大家到现在过的还是吃不饱穿不暖的苦日子。最后,这场矛盾很快便被平息,而村民也同意了将寺庙改造为校舍使用。

除了兴办学校提高村民的文化水平外,梁漱溟还提出了以发展经济为主的方针,因为只有衣食不愁,村民才会想要学习,了解政治。

为此,梁漱溟提出三点。一是大力支持农业改良实验,发展新式农业。二是培养农业方面的人才。三是设立农业银行,吸收城市的资金用于发展农业。

梁漱溟在山东邹平一待就是六年,后抗日战争爆发后,梁漱溟的乡村自治实验也宣告终结。但他的乡村之思至今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梁漱溟深切关注社会现实和民族命运,他虽然致力于乡村建设,但他的眼界却不仅仅限于农村,而是有着救国救民的伟大政治抱负。

新中国成立后,梁漱溟当选为新政协委员,应我党邀请,他特意赶来北京共商国事。

1953年9月8日,周总理在全国政协常委扩大会议上作了关于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报告。会后,周总理请梁漱溟在之后的大会上发表讲话,梁漱溟当即答应了下来。

9月11日,梁漱溟在大会上发表讲话。他在讲话中着重提到了农民问题,直言:

“农民的生活依然很苦”、“不能只注重发展重工业”、“要是忽略了他们,人家会说你们进了城嫌弃他们了”……

梁漱溟的讲话很快便传到了毛主席的耳朵里。毛主席认为这番话不仅与总路线相悖,更有挑拨工农矛盾的嫌疑。

于是,第二天,毛主席在讲话时便不点名地对梁漱溟作了批评,他明确指出:

“发展重工业是大仁政,照顾农民是小仁政。施小仁政而不施大仁政,就是在帮美国人。”

最后,毛主席又强调了工农联盟不容分裂、不容破坏。

毛主席的发言令梁漱溟心中惴惴不安,他并没有反对总路线的意思,更没有分裂工农联盟的想法。为了向毛主席解释自己的想法,梁漱溟在9月13日与毛主席面谈,但这次谈话时间只有20多分钟,而梁漱溟要澄清的内容又多又细。

最终,两人在这次谈话中再次爆发了冲突,导致不欢而散。

9月16日,不甘心的梁漱溟再次在大会上发言为自己申辩,但却遭到了毛主席和周总理的严厉批评。梁漱溟在大会上顶撞毛主席的举动也引起了参会人员的不满,他最终在一片嘘声中被赶下了台。

从此以后,人们便很少在公开场合看到梁漱溟了,即使参加社会活动也不再发言了。但他的职务、工资待遇等一律照常,这当然是毛主席的意思。

虽然这次争论之后,梁漱溟和毛主席便断了交往,但在梁漱溟心中,他从未对毛主席产生过怨恨。

1976年9月9日,毛主席逝世后,梁漱溟陷入了巨大的悲痛中。1986年,94岁高龄的梁漱溟在提起当年与毛主席“断交”一事时,还为此感到痛心和悔恨,并直言“自己当初狂妄自大,目中无人”。

那么,毛主席对梁漱溟这个与众不同、“断交多年”的老朋友是何态度呢?或许从他1974年在一份简报上的批示能够窥见一二。

1974年国庆招待会后,哲学社会科学部领导小组给毛主席写了一份简报,上面写到了参加招待会知名学者们激动的心情。

毛主席看后,在上面批示道: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名单上的人参加招待会甚好,可惜没有周扬、梁漱溟。”

可惜的是,由于当时特殊的社会现实,毛主席的这个批示并没有全部公开,很多人并不知道最后还有一句“可惜没有周扬、梁漱溟”。

多年后,梁漱溟身体状况已经不好时,他才意外听说了这件事,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参考资料:领导文萃2012年11期、百年潮2004年3期、文史春秋2012年7期、山东社会科学2017年10期、教育界·下旬2018年11期

1 阅读: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