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幸被毒蛇咬伤,当地县医院无法提供必要的血清救治,地级市也无库存,必须赶往省城才能获得。
这样的奔波会浪费多少关键的抢救时间?
为什么抗毒蛇血清未能普及到乡镇的卫生所?根本原因是什么?
国内抗蛇毒血清主要分为四类:
针对蝰蛇和蝮蛇咬伤的抗腹蛇毒血清,
专门对抗尖吻蝮咬伤的抗五步蛇毒血清,
用于治疗眼镜蛇咬伤的抗眼镜蛇毒血清,
以及处理金环蛇、银环蛇等毒蛇咬伤情况的抗银环蛇毒血清。
这四种类型几乎能够覆盖国内大部分常见毒蛇造成的伤害。
由于生产这种血清的成本极高,加上复杂的制造工艺和技术要求,导致其生产过程既漫长又充满难题。
成品的有效期限较短,市场需求量小且不稳定。
在没有国家特别支持或补贴的情况下,按照现行市场机制运作的话,这类产品属于典型的高投入、高风险但回报低的项目。
很少有制药企业愿意承担这样的风险进入该领域。
目前在中国,仅有上海赛伦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一家企业在进行此类产品的生产活动,而该公司也曾面临过多次停产或减产的问题。
中国多数城市均有毒蛇出没,但在日常生活中并不常见。
遭遇宠物毒蛇咬伤的几率更低,这通常仅限于饲养者自身。
对于国内的特定毒蛇咬伤,如蝮蛇、竹叶青、原矛头蝮和烙铁头蛇,我们有专门的抗蝮蛇毒血清可用。
针对尖吻蝮的咬伤,则可使用抗五步蛇毒血清。
银环蛇与金环蛇的伤害可通过抗银环蛇毒血清得到救治。
而舟山眼镜蛇及孟加拉眼镜蛇的咬伤,也有相应的抗眼镜蛇毒血清可以治疗。
用于治疗圆斑蝰咬伤的抗蝰蛇毒血清已经停产。
至于其他国内未覆盖的毒蛇种类以及国外的某些毒蛇,目前尚缺乏国产特效抗毒血清,只能依赖国外进口,例如日本有生产抗青环海蛇毒血清,泰国则有抗蝰蛇毒血清的生产。
在抗蛇毒血清的产销领域,中国面临着一个独特的困境。
由于高昂的投入和短暂的保质期,生产商不敢大批量生产,同时医疗机构也不愿因价格高且保质期短而大量采购。
这导致了一种循环:市场需求存在,但受限于保质期的限制,生产者无法实现大规模的生产和销售平衡,从而造成市场上血清供不应求的局面。
通常情况下,只有县级医院才配备有血清库存,而对于一些稀有类型的血清来说,甚至需要到市级医院才能找到。
究其原因,并非是血清缺货,而是其易腐性使得即使冷藏保存也仅有数月有效期,一旦过期即失效。
从成本效益角度考虑,医院自然不愿意承担这种潜在损失。
通常情况下,华北地区并不存在眼镜蛇科的蛇类,更不用说眼镜蛇属的蛇了。
当前的情况是许多人通过各种非法途径饲养蛇类,其中一些小规模的违法行为较为常见,而一些严重的违法行为也时有发生。
这些人甚至从国外非法引进了一些剧毒的蛇种,如基伍树蝰和鳞树蝰等。
与全球其他国家,甚至是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的抗蛇毒血清储备量非常有限,且种类单一。
目前全国仅有一家机构生产抗蛇毒血清,仅包括对抗蝮蛇、五步蛇、眼镜蛇和银环蛇的四种血清。
如果被其他种类的毒蛇咬伤,治疗效果取决于这些毒蛇毒素与现有的四种血清之间的相似度。
相似度高的情况下可能有效,低则无效。
治疗效果还受到急诊医生对蛇毒知识的了解程度的影响。
特别是当地没有的域外毒蛇咬伤情况,如果医生对这些不熟悉,即使拥有那四种血清,也可能误用。
蛇毒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包含神经毒、血循毒和细胞毒等多种类型,每种类型又有多种细分。
医生如果对这些不够了解,很容易处理不当。
人们可能认为生命是无价的,但实际上每件事情都是经过成本和收益的仔细权衡。
考虑到蛇毒抗血清的有效期限很短,无法长期储存,若要实现每个县级医院乃至乡镇卫生所都能普及,那么每年的需求相当大。还特别费钱。
显然,当前的产量远不能满足这一需求。
小卫生所也承担不起其中的费用。
在南方某些地区,县医院或许能够配备这种药物。
而在北方,即便是市级医院能有此资源也已经是不错的状况了。
各位对此有何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