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着枕头毛衣才肯睡觉?孩子心理依恋未得到满足,容易情感缺失!

亲子的时光 2019-06-01 07:57:43

最近在跟一些宝妈聊天的时候,谈到的一个现象,很多宝妈发现好多小孩子睡觉时一定要拿着小枕头还有毛衣,不然哭闹着不睡觉,为什么现在的好多小孩子喜欢睡觉时拿着小枕头、毛衣等东西才肯睡?

其实,这种情况在一些家庭中是不少见的,我表姐家的外甥女就是这样一个例子。

外甥女从小就有一个习惯,每天睡觉要抱这一个小毛毯才能入睡,这条小毛毯从她才几个月大开始就一直陪伴着她,直到她大概7、8岁左右,因为一次意外丢失了,大哭一场后才戒掉了这个习惯。这7年的时间里,不管她是在家里,去奶奶家,来我们家,出去旅游,都要带着这条毛毯,否则会大哭大闹无法入睡。

这种情况的出现,有着很重要的家庭因素,外甥女从小主要是奶奶带着,虽然跟表姐表姐夫生活在一起,但是表姐夫常年出差,很少顾家,表姐忙工作,陪伴外甥女的时间很少,而且即便是休息的时候,也习惯把孩子扔给奶奶,自己出去打麻将甚至经常打通宵,这样的做法,导致孩子从小缺乏父母的陪伴,安全感缺失,缺少了依恋的对象,只好寻找替代物了。

外甥女现在18岁了,能明显的感觉到这个孩子跟父母的情感比较淡漠,对父母缺乏关心,沟通少,自我为中心,对于生活和学习缺乏热情,总之感觉问题挺多的。

什么原因导致这种情况的发生呢?

科学研究发现,孩子在幼年阶段的依恋心理发展,要经历四个阶段。

0—3个月:无差别依恋阶段

这个年龄段的宝宝不会认人,孩子对谁的反应都差不多,只要有人跟孩子做互动,宝宝就会喜欢这个人,因此,宝宝也不会对妈妈或爸爸表现出明显的偏爱。

3—6个月:有差别依恋阶段

这个年龄段的宝宝能够区别出熟悉的人和默认的人了。当熟人出现的时候,宝宝通常会积极的反应,微笑、手舞足蹈等反应,但对陌生人人则不会这么明显,甚至会出现认生的情况。对于宝宝而言,熟悉的人主要是爸爸、妈妈,或者经常照顾宝宝的人,比如爷爷、奶奶、保姆阿姨等。

6—24个月:依恋对象单一化阶段

这个年龄段的宝宝,开始明确对主要照顾他(她)的亲人表现出强烈的依恋情绪,通常这个对象主要是妈妈,或者照顾宝宝的奶奶。宝宝通常会全天候的黏着这个看护人,一旦看护人离开,宝宝往往会表现的很焦虑,大哭大闹,孩子会以为自己被看护人抛弃了。如果这个阶段的看护人不能提供足够的陪伴、互动,满足宝宝的情感诉求,那么孩子很可能会寻找一些替代物来转移依恋的情绪和焦虑感,这种时候,孩子经常触摸到的物品就成了最常见的选择,尤其是能够让孩子安静下来的一些毛绒类玩具、毛毯等。

2岁以后:依恋对象伙伴化阶段

宝宝在顺利渡过前面几个阶段之后,会逐渐的意识到,自己的看护者只是暂时离开,是不会抛弃自己的,孩子会逐渐变得安心,能够心安理得的独自玩耍了,他会将陪伴自己的看护人逐渐当成伙伴来对待,淡化依恋的情绪。

孩子睡觉的时候喜欢抱着各种枕头、衣服、毛绒玩具入睡的,往往是在第三个阶段缺乏足够的陪伴和安抚,只好自己寻找替代物来满足情感的诉求。

如何解决这种问题呢?

对于已经出现这种情况的孩子,父母也没必要焦虑,需要理解孩子在这个年龄阶段的心理特性和情感需求,多多的陪伴孩子,一起互动、交流、游戏、亲子阅读,让孩子感受到你的关爱,帮助孩子逐渐从物化依恋的情结中淡化出来。

我是元宝爸爸,教育实践家,多平台原创作者,分享专业的育儿、教育知识!欢迎关注我,留言咨询或讨论。本文系原创,抄袭必究!
1 阅读: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