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壁的乐乐又被妈妈训得嚎啕大哭,妈妈不停的问他:说了多少次了,你怎么还改不掉打人的坏毛病?
乐乐小声的说:我跟天天好好说了那么长时间,可他就是不把玩具给我玩,我一生气一忍不住就打了他。
乐乐在小区是出了名爱打人的孩子,一言不合就动手,似乎就是对他最真实的写照。
小区里和他差不多大的孩子,几乎都被他打过,当然并没有造成什么严重的后果,但是却导致大家见到乐乐都不由自主的想要躲远点。
乐乐的父母并不是熊父母,他们平时待人处事彬彬有礼,别人有困难也会热心帮忙。
但就是在教育孩子问题上,总是觉得头疼,他们实在是想不通,为什么是自己的亲生儿子。
可是和自己却一点也不像,毕竟乐乐的爸爸妈妈从小到大也没打过人,可是现在儿子却成为了小魔头。
孩子打人的行为属于典型的攻击性行为,相信正常的父母看到都会制止,但他们最常采用的就是斥责孩子,这样的方法其实未必合适。
只有了解孩子的攻击性行为产生的真正原因,父母才能够帮助孩子更好的解决问题。
什么是攻击性行为?
攻击行为是以伤害另一生命的身体或心理为目的的行为,即对他人的敌视、伤害或破坏性行为。
包括身体、心理或言语等方面。比如拍、抓、掐、踢、咬人、威胁、羞辱、贬损、制造谣言、攻击、辱骂和毁坏都属于攻击性行为。
孩子的攻击性行为其实从他们出生后就有,特别是在两岁之后,随着他们自我意识的产生,以及自我能力的提升,孩子的攻击性行为会越来越强烈,一直到学龄前会达到顶峰。
孩子攻击性行为的表现
1、喜欢动手打人
这是在孩子身上最普遍存在的攻击性行为,孩子和孩子之间很容易发生争执,而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到最后似乎都是进行一番肉搏。
比如你打我一下,我打你一下,也许对他们而言这些行为完全没有恶意,但却是他们能够想到最直接的表达自己不满情绪的方法。
2、喜欢乱摔东西
有的孩子性格比较急躁,如果他们的需求一直没有被父母满足,便会通过一些攻击性的行为去发泄自己的情绪。
比如抓起手边的东西就摔到地上,看到什么东西不顺眼就上前踢一脚,而在此之后,他们的情绪其实并不会有多少缓解。
3、情绪难以自控
童年应该是最无忧无虑的时期,可是很多孩子却总是表现出不同的情绪。
他们有时笑得阳光灿烂,但转眼间就变得暴躁,爱发脾气,就像是6月的天气一样,阴晴难定,让人捉摸不定,这其实也是孩子攻击性行为的一种潜在表现。
孩子为什么会有攻击性行为?
1、生理因素
研究表明,一个人身上的攻击冲动源自其基因遗传的比例可以高达50%。
也就是说有的孩子从出生时就带有攻击性基因,这是无法通过外力去改变的。
他们对事物的反应会更强,所以一旦有导火索,那么孩子的攻击性行为便会爆发。
生理学家提出,神经系统对孩子的攻击性行为有影响。
孩子的小脑成熟比较晚,传递快感的神经通路发育是需要一个过程的。
感受、体验愉快快感与安全感的神经通路发育是受阻的,这自然使得孩子会有更强的攻击性。
2、观察模仿
孩子的模仿能力非常强,他们会默默观察身边人特别是父母的言行举止,然后悄悄的去学习,去模仿,重复着父母的动作。
如果孩子在一个整天充满争吵的或者打闹的家庭环境中成长,那么他们便会认为暴力才能够解决问题,在这种错误的认知指导下,便很容易出现攻击性行为。
而当他们的攻击性行为取得了理想的效果之后,这种行为便会被强化,导致他们重复使用,一直会延续很长时间,甚至伴随他们的成长。
3、缺少陪伴
孩子都希望父母能够尽可能多的陪伴自己,因为这样他们才能够有安全感,才能够感觉到被关爱。
但现在的父母能够做到亲力亲为照顾孩子,甚至每天有足够时间陪伴孩子的真的不多,这会使得孩子和父母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疏远。
但是孩子内心依然渴望和父母亲近,所以他们会通过打人等攻击性的行为,来引起父母对自己的注意。
哪怕是被父母责骂,孩子也会很开心,因为至少他们能够感觉到父母的存在。
父母应该如何引导孩子远离攻击性行为?
1、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心中有爱的孩子才会懂得如何正确的和他人相处,所以父母要尽力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避免在孩子面前发生争执,也不要随意用语言或者肢体去暴力的对待孩子。
让家成为孩子最有安全感的港湾,这样孩子才会得到支持,他们相信不管自己遇到任何问题,身后都会站着最爱他们的父母,这会鞭策着孩子越来越好,用优异的成绩回报父母。
2、用游戏发泄孩子的多余精力
孩子有自己的负面情绪非常正常,父母应该学会正确的引导孩子发泄情绪,帮助孩子培养兴趣爱好,或者是选择孩子感兴趣的游戏,和孩子一起投入其中。
这样孩子的多余精力就会在他们感兴趣的事情中一点点的耗尽,所以他们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去做出攻击性行为,因为此时的他们早已有了更值得投入的事情。
3、鼓励孩子用非攻击性行为解决问题
心理学家鲁道夫.德雷克斯曾经说过:"孩子们需要鼓励,就像植物需要水,没有鼓励他们就没法生存。"
所以任何时候,父母都不要忘记对孩子进行正向引导,多用言语去鼓励孩子,让孩子学会如何用非攻击性的行为去有效的解决问题。
改变孩子暴力才能解决一切的想法,让孩子形成理性脑,能够客观而又理智的对待身边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