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明末状元,官至内阁大学士,任职三个月就被罢官

扶苏聊历史 2025-01-14 11:11:59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

《——【·前言·】——》

明末是一个政局混乱的时代,一位出身书香门第的状元刚刚官至内阁大学士,却只任职了短短三个月,就被罢官,这个人是文震孟。

寒窗十载

文震孟是苏州人,出生于书香世家,他的曾祖父是文徵明名声显赫,但出身好不代表仕途顺畅。他在乡试时中举,却在之后的九次会试里屡战屡败。

年纪越大压力越重,每次进京赶考都是赌命。

第一次会试信心满满却落榜,第二次觉得必过结果又名落孙山,第三次、第四次还是不中,周围人开始议论,有人嘲讽:“堂堂文徵明的后人,居然这么差劲?”

屡败屡战,他不服,直到第十次赴京,已是49岁的文震孟放下了所有期望,他不再想着光耀门楣,只想结束这段折磨,但这一年,他竟然高中状元。

这是他人生的高光时刻,大红袍披上,金榜题名,一时间名声大振,苏州城里欢声一片,家族扬眉吐气,可人生没有平坦的路。

中状元后他写了一篇奏疏直言天下弊政直接递到皇帝面前,魏忠贤看了不爽,这位掌控朝廷的权宦没吃过这份苦头,直接给了文震孟一个下马威,廷杖八十。

杖刑打完,官帽摘了,人也被逐出朝廷,从状元到平民只用了几天时间。

再登朝堂

崇祯帝继位后局势稍有不同,旧日忠臣有了复出的机会,文震孟也被召回京,职位不高,只是个左中允,负责给皇帝讲课。

讲课是个技术活,皇帝心思多,不爱听枯燥的说教,文震孟偏偏不管这些,敢劝、敢提,还专挑朝廷弊政说,一次课上他直接指出官员贪腐的问题,言辞犀利,皇帝听得眉头紧锁。

不少人劝他悠着点:“讲课就是装样子,讲得太真吃亏的只会是自己。”文震孟不信邪,他利用讲课的机会多次向皇帝提出建议,还公开反对阉党残余势力,这么一来他得罪的人多了。

王永光是前魏忠贤党羽,被文震孟点名批评,崇祯帝面子挂不住,训了文震孟几句,这些话传开,朝中不少人开始冷眼看他,权贵不待见,小官也避而远之,他的处境越来越难。

几个月后他辞官回乡,这次离开,能再入朝为官的可能性不大了,几年后朝廷再次召他入京,职位高了,他成了东阁大学士进入内阁。

他仍然没学会低头,这次他的对手不只是残余阉党,还有内阁首辅温体仁,这是个老狐狸,心思缜密善于操控局势,两人性格完全不同,矛盾不可避免。

文震孟刚上任第一件事就给温体仁找麻烦,他推荐曾弹劾魏忠贤的许誉卿担任南京太常卿,温体仁不高兴了,联合吏部尚书谢升一起弹劾许誉卿,还把文震孟拉下水。

崇祯帝耳根子软,一听弹劾立刻罢了许誉卿的职。

这事让文震孟更窝火,他直接发了一句牢骚:“国无公论,还能指望什么?”这话传到温体仁耳朵里成了对崇祯帝的批评,温体仁立刻添油加醋举报到皇帝那儿。

崇祯帝震怒,当即下令罢免文震孟,只保留了他的侍郎头衔,三个月这场闹剧戛然而止。

短暂的内阁生涯

东阁大学士的职位本该是文震孟事业的顶点,但这个位置反而成了他仕途的终点。

刚进入内阁,他不按规矩办事,新任大学士需向司礼监掌印太监曹化淳递名帖表示礼貌,文震孟不干,“我是内阁大学士,凭什么向太监低头?”这件事让曹化淳心里添了根刺。

文震孟还在任命问题上得罪了温体仁,他力推许誉卿这个“老对头”当官等于直接挑衅温体仁的权威,温体仁并不急着回击,崇祯帝不喜欢被人质疑,而文震孟的性格注定会自寻麻烦。

从大学士的高位到回家守田的命运,文震孟又一次被权力斗争击倒,这一切只用了短短三个月。

回到苏州后他性格依旧刚烈依旧不愿低头,朋友们问起仕途,他只淡淡地说:“此心无愧,何惧之有?”人们都明白他对朝廷已经彻底寒了心。

仕途的尽头

罢官后的文震孟,在家中过了几年的清闲日子。他的仕途坎坷,正是明末政治的真实写照。

明末的朝廷问题重重,崇祯帝勤政却刚愎自用信任奸臣,朝堂上充满党争和内耗,像温体仁这样的老狐狸深谙权术,一步步挤掉了所有的反对者。

像文震孟这样的正直之士虽有一腔热血,却无法改变混乱的大局,在地方,文震孟成了年轻人的老师,他开办了私塾,教孩子读书、写字,也教他们做人的道理。

他喜欢讲《春秋》,总说:“君子修身,国可长久。小人得势,祸乱即来。”这些话许多人记在心里。

但天下的局势越来越糟,崇祯十七年,大明王朝的气数尽了,文震孟早已看出端倪,他写信给家人叮嘱他们尽早准备避乱,他说:“国祚如此,读书人无力回天。”

文震孟的性格刚直,不会讨好权贵,也不懂韬光养晦,他一心想匡扶朝政却屡屡碰壁,状元身份是他一生的荣耀,但却没能成为他的护身符。

他的刚正放在一个更好的时代也许能成大事,但在这个乱世注定只能成为牺牲品。

回到地方后,他并未彻底退出公共生活,他在苏州致力于地方教育,常以长者身份教导年轻人,他说:“读书不是为了高官厚禄,而是为了让天下有一线光明。”

文震孟去世时朝廷并没有给他什么评价,大多是因为这短暂又戏剧性的三个月,他只是用自己的一腔孤勇对抗一个烂透的朝廷,失败了但也从未后悔。

几年后清军南下,苏州城陷明朝覆灭,他的后人为了保护文家的书籍,背着书箱辗转逃亡,许多藏书毁于战火,只留下少量手稿。

清军攻破京城,崇祯吊死煤山,江南的士人震动不已,文震孟虽早已看透,但当听到这消息时依然沉默了许久,他对身边的晚辈说:“江山已去,读书人的路只剩一条,守住自己的良心。”

有人劝文震孟参与领导地方抗清,他摇头拒绝说:“人亡政息,此时的抗争不会改变什么,只会让百姓更痛苦。”

崇祯九年他因病去世,终年62岁,他的墓在苏州城外,简单朴素无人看护,他生前的朋友立了一块墓碑,上面只有四个字:“此心无愧”。

0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