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3年,袁世凯费尽心机当上大总统,在紫禁城太和殿“登基”

熹然随心过去 2024-11-14 20:17:28

1913年,在中华民国成立仅两年之际,一场惊心动魄的政治闹剧在北京上演。身为北洋军阀的袁世凯,为了攫取大总统职位,不惜动用军警,胁迫国会议员投票,在紫禁城太和殿举行就职典礼。这场充满戏剧性的"登基"大典,不仅让他坐上了大总统的宝座,更成为他日后谋求帝制复辟的序幕。从强迫选举、军警威逼,到太和殿就职、天安门阅兵,再到后来的解散国会、恢复祭天,袁世凯步步为营,将这个年轻的民主共和国推向专制的深渊。然而,这个野心勃勃的政治家最终未能如愿称帝,他的"帝梦"随着民意的反对而破灭。

军阀称雄 民国初乱

十九世纪末的中国,正处在一个风雨飘摇的时代。清王朝摇摇欲坠,各方势力蠢蠢欲动,整个国家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

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袁世凯逐渐崭露头角。他通过一系列军事改革,建立了一支训练有素的新式军队,这支部队后来成为了北洋军阀的基础。

清末新政时期,袁世凯官运亨通,步步高升。他先后担任直隶总督、北洋大臣等重要职务,掌握了清朝最精锐的军事力量。

1911年爆发的武昌起义,让这个老谋深算的政治家看到了新的机遇。他利用自己的军事实力和政治影响力,成功地在清廷与革命党人之间周旋。

辛亥革命后,他成功地说服清廷退位,同时又与革命党达成妥协。作为各方势力的平衡手,他被推选为临时大总统。

这个位置对于袁世凯来说还远远不够。他需要一个更稳固、更长久的权力基础,而正式的大总统职位就成了他的首要目标。

在此期间,全国政局动荡不安。各省军阀割据自重,革命党人与保皇派势力此消彼长,社会秩序混乱不堪。

袁世凯利用这种局势,一步步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他笼络军阀,拉拢政客,打压异己,为自己日后的政治谋划铺平道路。

到了1913年,局势已经对他极为有利。他控制了北洋军队这个最强大的武装力量,同时在政界也拥有众多支持者。

革命党人虽然人数众多,但是缺乏有效的军事力量,无法对抗袁世凯的铁血统治。进步党为了自身利益,选择了依附袁世凯,成为他的政治工具。

国会中的各派势力,要么被收买,要么被威胁,要么被边缘化。袁世凯通过这种方式,逐渐掌控了整个政治局面。

这就是1913年袁世凯谋求大总统之位前的政治环境。一个军阀政治家,正准备用自己的方式,改写这个新生共和国的命运。

铁腕夺权 武力逼宫

1913年的北京城,一场精心设计的政治大戏正在上演。这年八月,袁世凯开始了他夺取大总统宝座的行动。

十九个省区的军事长官,仿佛事先商量好了一般,纷纷发出通电,要求先选总统,后制宪法。国会内的进步党为了讨好袁世凯,竭力支持这一提议。

面对如此局面,国民党虽然心有不甘,但在强大的压力下也只能默许。这场看似民主的选举,背后却是赤裸裸的军事威胁。

九月五日,参众两院被迫通过了先选总统的议案。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所谓的《大总统选举法》就匆忙制定出台。

为了赶在武昌起义两周年纪念日这个特殊的日子登上总统宝座,袁世凯加快了行动步伐。他选择在十月六日这一天,强行推动总统选举。

这天清晨,拱卫军司令李进才带着数千名军警来到了国会。这些人换上便衣,打着"公民团"的旗号,将国会大楼团团围住。

袁世凯的亲信梁士诒更是大手笔,高价收买了上百名议员,组成了一个所谓的"御用公民党"。这些人在选举中起着关键作用。

按照选举法的规定,要当选总统必须获得四分之三的绝对多数票。第一轮投票结束,袁世凯得到471票,距离当选还差99票。

第二轮投票后,袁世凯的票数上升到497票,但仍然没有达到当选标准。此时已经过了中午,疲惫的议员们想要回家。

但"公民团"的人堵住了国会大楼的所有出口,威胁说如果不选出他们中意的大总统,谁也别想离开。议员们看到这些人虽然穿着便服,但军裤、皮靴下露出的短枪明显可见。

在这种高压态势下,第三轮投票开始了。这次只有袁世凯和黎元洪两个候选人,最终袁世凯以507票当选。

当选结果一出,"公民团"立即高呼"大总统万岁",然后迅速撤离现场。此时已经是晚上九点,饥肠辘辘的议员们这才得以离开。

第二天的副总统选举就显得平淡得多,黎元洪轻松获得610票当选。这场闹剧般的选举,成为了民国初年政治生态的真实写照。

整个过程充分暴露了袁世凯的专制本色。他用军队和金钱换来的选票,成为了他通往最高权力宝座的阶梯。

这场选举不仅仅是一次普通的政治活动,更是一次赤裸裸的政变。它彻底击碎了人们对这个年轻民主共和国的期望。

紫禁登基 威仪万方

当选大总统后的袁世凯马上开始了他的"登基"准备工作。北京城内外随即展开了一场大规模的整修工程,重点集中在紫禁城和天安门广场。

一队队工人日夜不停地在紫禁城内忙碌着,太和殿内的布置格外讲究。这座曾经见证过无数皇帝登基的大殿,即将迎来一位特殊的"新主人"。

天安门广场也在军警部门的配合下进行了大清理,中华门前焕然一新。五色旗高高飘扬在天安门城楼上,预示着这场盛大典礼的临近。

1913年10月10日,这个具有特殊意义的日子里,中华民国开国两周年庆典与大总统就职仪式在紫禁城太和殿同时举行。殿内按照东西南北四个方位划分区域,北面正中设置就职台,这正是昔日皇帝登基时的龙椅宝座。

文武百官列于东侧,西侧则安排了各国公使、前清皇室代表、蒙古地区代表以及新闻记者。国会议员被安排在殿内南面正中位置。

上午十点整,赞礼官高声宣布总统驾到。三百二十名身着蓝色制服、戴着金线军盔、佩戴军刀的武士分列东西两侧,形成一条威严的警戒通道。

随后,四位侍从官分乘彩轿进殿,为大总统的到来做最后准备。终于,袁世凯乘坐八人大彩轿缓缓而来,他身穿钻蓝色大元帅服,金线装饰璀璨夺目。

在四位侍从官的簇拥下,袁世凯登上就职台。按照《总统选举法》的规定,他庄严宣读誓词,承诺将谨守宪法,执行大总统职务。

宣言书的内容冗长而华丽,字里行间透露着对"稳健"的强调。他提到自己数十年来坚持稳健主义,认为立国之本在于修明法度、整饬纪纲。

午宴过后,一场更为壮观的阅兵仪式在天安门广场上演。下午三点,袁世凯乘坐二人抬轿来到天安门城楼,这是天安门建成后第一次作为阅兵主席台使用。

两万余名拱卫军和京卫队的将士整齐列队,等待检阅。这支军队是袁世凯赖以夺取权力的重要基础,此刻他们以最威严的姿态向新任大总统致敬。

从太和殿的就职仪式到天安门的阅兵典礼,每一个细节都经过精心安排。这场充满皇家色彩的就职大典,既是对民国成立两周年的纪念,更是袁世凯个人权力巅峰的展现。

整个典礼处处体现着皇权的影子,从场地的选择到仪式的流程,无一不在暗示着这位新任大总统的特殊地位。这场表面上的民主共和国元首就职典礼,实则是一场不折不扣的"登基"大典。

复辟图谋 帝制迷梦

就职典礼过后,袁世凯开始了一系列惊人之举。1914年伊始,他便以雷霆手段解散了国会,同时成立"筹办国会事务局",为未来的傀儡国会做准备。

这位新任大总统随即将目光投向地方。他以"地方自治机关良莠不齐,流品滥杂,藐法乱纪"为由,下令解散各省议会。

眼看民主制度被一步步瓦解,袁世凯在五月颁布了《中华民国约法》,人称"袁记约法"。这部约法确立了袁世凯的独裁地位,废除了责任内阁制,取消了国会对总统权力的制约。

更为惊人的是,大总统任期被延长至十年,且不限制连选连任。袁世凯通过这部约法,将自己塑造成了一个不受约束的独裁者。

军事上,他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改革。六月底,各省督军被一律改称将军,统一由袁世凯直接管辖,军权进一步集中。

七月底,一份《文官官秩令》的颁布,让人们看到了更为清晰的复辟迹象。这份官秩令将文官分为九个等级,设立了上卿、中卿、少卿等官职,与清朝的官制如出一辙。

按照新的官制,徐世昌被授予上卿,杨士琦、钱能训成为中卿。各部总长除海陆两部的武官外,都获得了中卿的职位。

到了年底,袁世凯更是下令恢复了前清的祭天制度。1914年12月23日,一场盛大的祭天仪式在天坛举行,规模之大、排场之足,不亚于昔日皇帝祭天。

从中南海南边的新华门至天坛,沿途铺设黄土。警察挨家挨户通知,不许民户留宿亲友,每户必须挂上十字连环结。

天坛周围布满荷枪实弹的士兵,屋顶和天桥下都设有瞭望哨。大总统出行时,民众不得停留观看。

这次祭天仪式上,袁世凯身着十二团大礼服,头戴爵弁,下穿紫缎裙。陪同的官员也按照品级穿着不同团数的礼服,场面恢宏。

祭天仪式中,袁世凯只是将清朝皇帝用的"子臣"二字改为"代表中华民国国民袁世凯",其他一切仪式都与帝制时期别无二致。

这一连串的举动,从解散国会到恢复古制,从改革官制到举行祭天,无不暴露出袁世凯要复辟帝制的野心。他的每一步行动都在为最终称帝做准备。

然而,这个帝制复辟的美梦最终化为泡影。随着各地反对声浪的此起彼伏,袁世凯的帝制运动最终以失败告终,他本人也在不久后离开了人世。

这段历史深刻地告诉我们,任何违背历史潮流、开历史倒车的行为,终将受到历史的惩罚。袁世凯的复辟之路,成为了中国近代史上一个引人深思的教训。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