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1932年春,一支浴血奋战的红军部队在鄂西北大地上演绎了一段惊心动魄的历史。这座被称为"铁打钧州"的古城,自秦汉以来两千年从未被攻破,以其三面临汉水、一面靠丘山的天然屏障和12米高的坚固城墙傲然屹立。然而,就在这一年,贺龙率领的红3军凭借智慧与勇气,不仅成功收编了一支自称"刀枪不入"的神兵,更以巧妙战术攻破了这座"铜墙铁壁"。一场改写历史的战役,在烈火中轰然展开,见证了红军将士用鲜血与智慧谱写的传奇篇章。
大纲:
一、钧州古城的历史地位
钧州地理位置及军事价值
两千年来的"铁打钧州"传说
城池防御工事详述
二、红3军的艰难征程
1932年春季军事行动概述
巴东、秭归、远安战役过程
遭遇"神兵"及收编经过
三、钧州攻坚战
传统战法的失败
李剑如的智取方案
火烧城门的关键战术
成功攻克的历史性突破
四、战役影响与后续发展
烈士陵园的建立
柳克明撰写的纪念对联
战役的历史意义评价
参战将领的后续发展
这个县城好牛,2000年无人攻克,这一次被红军攻破,历史被改写了
1932年春,一支浴血奋战的红军部队在鄂西北大地上演绎了一段惊心动魄的历史。这座被称为"铁打钧州"的古城,自秦汉以来两千年从未被攻破,以其三面临汉水、一面靠丘山的天然屏障和12米高的坚固城墙傲然屹立。然而,就在这一年,贺龙率领的红3军凭借智慧与勇气,不仅成功收编了一支自称"刀枪不入"的神兵,更以巧妙战术攻破了这座"铜墙铁壁"。一场改写历史的战役,在烈火中轰然展开,见证了红军将士用鲜血与智慧谱写的传奇篇章。
铁城屹立 千年未破
钧州古城位于鄂西北地区,地势独特。三面环绕着奔腾不息的汉水,一面倚靠着连绵起伏的丘陵山脉。
这座城池的防御工事堪称鬼斧神工。城墙高达十二米,以巨石为基,青砖垒砌,白灰灌缝,纵横交错的城墙上还建有箭楼直通云霄。
城门采用特殊工艺打造,外层包裹着厚重的铁皮。铁皮之下是坚固的木头,这样的双重结构让城门坚不可摧。
自秦汉时期建立武当县以来,钧州就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坚固的防御体系闻名于世。当地流传着一句广为人知的谚语:"铁打的钧州,纸糊的樊城"。
在军事战略上,钧州扼守着通往湖北腹地的咽喉要道。这里不仅是兵家必争之地,更是商旅往来的重要枢纽。
两千年来,无数军队都在这座坚城之下折戟沉沙。即便是最精锐的军队,面对钧州城那高耸的城墙也不得不望而却步。
历代统治者都十分重视钧州的防务建设。城防不断加固,军事设施不断完善,使其防御能力与日俱增。
城内储备充足,军需物资齐全。守城将士训练有素,城防系统环环相扣,构成了一道难以逾越的天然屏障。
这座古城见证了中国历史上无数次的战争与和平。它不仅是一座军事要塞,更是中国古代城防建筑的杰出代表。
但凡提到钧州,人们就会想到它那固若金汤的城防。这种近乎神话般的防御能力,让钧州在军事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围绕钧州的传说在民间广为流传。有人说城墙是神仙帮忙建造的,也有人说城门是天兵天将守护的。
这些传说虽然荒诞,却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钧州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它不仅是一座城池,更是一个永恒不变的军事传奇。
红军挺进 解放路上显身手
一九三二年的春天,红3军从深山中走出,开始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征程。他们的脚步踏遍鄂西北的每一寸土地,在这片热土上书写着革命的新篇章。
四月四日,红3军攻占巴东县城,在野三关、三尖观一带大获全胜。这一战中,他们全歼敌军一个团,展现出卓越的战斗力。
仅仅三天后,红军部队北渡长江,一鼓作气拿下秭归县城。长江天险在红军将士面前,也成为了胜利的见证。
八日,部队直下兴山,短暂休整后继续向东挺进。十三日,红军挥师向前,攻占远安城,连续的胜利让敌人闻风丧胆。
红军的快速推进让敌军阵脚大乱。宜昌、沙市的川军教导旅和第48师连夜增援,四处奔走。
敌军第51师范石生部、第69师赵冠英部等十多个团也纷纷出动。他们的目标只有一个:在野良坪附近将红3军围歼。
五月十日,一场惨烈的大决战在野良坪打响。红3军将士英勇作战,但面对数倍于己的敌军,形势异常严峻。
在兵力悬殊的情况下,贺龙当机立断,命令许光达率红22团在官帽山死守。这个艰巨的任务,就是为主力部队争取突围时间。
许光达带领红22团在官帽山与敌军展开激战。他们用生命织就了一道铁墙,为主力部队的安全撤退争取了宝贵时间。
天色将明之际,许光达带领部队攀爬悬崖绝壁,向西突围。第二天,他们就与红3军主力胜利会师。
红军部队行进到钧州附近的小山沟时,突然遭遇一支不明身份的队伍。这支队伍装备简陋,人人手持长矛大刀。
军手枪队队长李剑如在前方遭遇这支队伍时,发现对方并非国民党正规军。贺龙一眼就看出这是一支由穷苦人组成的"神兵"。
政治部主任柳克明立即组织战士进行喊话。但这支自称"刀枪不入"的队伍却误解了红军的善意,反而向红军发起了冲锋。
面对这种局面,贺龙下令部队后撤十里。可是这些"神兵"却穷追不舍,逼得红军不得不采取行动。
手枪队打出一排子弹,那些"刀枪不入"的神兵立刻现出原形。李剑如带队冲锋,活捉了七十多名跑得慢的"神兵"。
红军以仁义之师的姿态对待俘虏,不仅给他们提供食物,还帮助治疗伤员。这种行为深深打动了"神兵"首领的心。
最终,这支"神兵"队伍在首领的带领下,全部投奔了红军。这次成功的收编,为红军增添了一支熟悉当地情况的生力军。
铜墙铁壁 智取攻破显神威
六月初的一天,贺龙召集红3军将领召开作战会议。会议上,他宣布了一个令人震惊的决定:攻打钧州城。
在场的将领们都知道钧州城的威名:三面临水一面靠山,城墙高达十二米,两千年来从未被攻破。面对如此难啃的硬骨头,红军将士却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贺龙制定了一个周密的作战计划。他派出侦察兵,昼夜观察城防部署,摸清敌军守城的薄弱环节。
新收编的"神兵"队伍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熟悉当地地形,为红军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情报。
通过侦察发现,钧州城虽然城防坚固,但守军训练不足,纪律松散。城内守军还经常与当地百姓发生矛盾,民心尽失。
贺龙决定采取声东击西的战术。他命令一部分部队在城东佯攻,吸引守军注意力。
主攻部队则在夜色掩护下,悄悄向城西集结。他们携带了大量事先准备好的云梯和攻城工具。
攻城的日子定在阴历五月初五。这一天正值端午节,城内守军都在准备节日活动。
红军选择在凌晨时分发起进攻。东面的佯攻部队率先行动,用猛烈的火力吸引守军。
守城部队果然上当,纷纷向东面增援。城西的防守力量顿时空虚,为红军主力创造了突破的机会。
主攻部队在掩护下迅速架设云梯。勇士们背着武器,踩着云梯往上爬,一个接一个冲向城头。
城墙上的守军发现情况不对,立即调转枪口,但为时已晚。红军战士已经冲上城头,与守军展开白刃战。
红军主力部队趁势而入,从城门内部打开了城门。大部队蜂拥而入,迅速占领了城内要点。
守军指挥部措手不及,仓皇应战。城内的守军四处溃散,有的投降,有的逃跑。
贺龙下令部队严格遵守纪律,不得伤害平民,不得抢掠民财。这个命令得到了严格执行。
城内百姓看到红军秋毫无犯的作风,纷纷开门相迎。有的还主动为红军指认藏匿的敌军。
到中午时分,战斗基本结束。钧州城内已经插满了红旗,两千年来从未被攻破的记录就此终结。
这次战役的胜利,不仅打破了钧州城"铁打"的神话,更展现了红军将士过人的智慧和英勇。在此之后,"铁打钧州"变成了红军战士们的骄傲。
贺龙在城中召开群众大会,宣布解放钧州的意义。他说这次胜利证明,只要依靠群众,再坚固的城池也能攻破。
军民同心 铁城迎来新曙光
钧州城解放后,贺龙立即着手建立革命政权。他派出得力干部深入各个街道,组织群众,建立基层组织。
城内的面貌很快发生了巨大变化。过去那些横行霸道的地主豪绅纷纷被押上人民法庭,接受审判。
红军在城中设立了军需工厂,组织群众生产武器弹药。大批青年农民走进工厂,成为了工人阶级的新生力量。
城中的粮食储备被公平分配给贫苦百姓。红军战士和百姓同吃同住,打成一片,形成了军民鱼水情。
贺龙特别重视文化教育工作。他下令在城内开办夜校,让文化程度高的战士担任教师,教农民读书认字。
妇女解放运动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越来越多的妇女走出家门,参加社会活动,有的还加入了红军。
城中的年轻人踊跃参军。短短一个月内,就有五百多名青年加入红军队伍,补充了战斗力量。
红军还在城内建立了医院,为百姓提供医疗服务。过去望而生畏的疾病,现在有了治疗的希望。
各行各业的生产逐渐恢复。商贩重新开张,农民开始耕种,手工业者继续生产,城市重现生机。
城防工事也得到加强和改造。红军将士和百姓一起修筑工事,使这座古城焕发出新的军事价值。
革命政权的建立带来了新的社会秩序。街道上不再有打架斗殴,治安状况明显改善。
文艺活动丰富多彩。红军战士经常和群众一起唱歌跳舞,演出话剧,宣传革命道理。
这座古城的历史由此翻开了崭新的一页。红军用实际行动向世人证明:革命军队是人民的军队。
然而,国民党反动派不甘心失败。他们调集重兵,企图夺回钧州城。
贺龙带领红军将士与敌人展开了激烈的防御战。城内百姓也积极参与,有的担任向导,有的运送物资。
战斗持续了整整七天七夜。红军将士与敌人展开巷战,寸土必争,用鲜血捍卫来之不易的胜利果实。
最终,在军民齐心协力下,敌军的进攻被彻底粉碎。钧州城巩固在红军手中,成为鄂西北革命根据地的重要支撑点。
这场胜利不仅巩固了红军在这一地区的统治,更重要的是让人民看到了希望。从此以后,"铁打钧州"这个称号有了新的含义。
这座城池见证了革命的胜利,也见证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的到来。钧州的故事,成为了中国革命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