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都亡了,陕甘总督还在率清军攻城,差点为溥仪打下一片江山

此刻尽是思念 2025-01-15 12:14:59

【前言】

1911 年的武昌起义,让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发生了彻底的转变。在这一场变革当中,有一部分人决定顺应时代发展的趋势,做出改变;而还有一些人则墨守成规,妄图阻挡时代前进的步伐。多罗特氏升允,便是后面这类人中极具代表性的一个。

他这辈子所追寻的,不过是个美好却又缥缈的梦,这也恰恰反映出一个时代的悲戚与无助。在旁人看来他或许有些执拗,但他内心世界的繁杂与多面,着实需要我们去探究和领会。

历史可不是那么简单的,不能随随便便就用道德上的对或者错来给它下结论。要想搞明白历史,得有宽容的智慧才行,可不能抱着那种自以为优越的态度。每个人都被自己所处时代的各种限制给框住了,不过大家也都在尽力去追寻自己心目中的那个理想国度呢。

虽说升允最终未能成功,但他的事迹却促使我们对过去进行审视,对未来展开思考。或许恰恰是那些一度被忽视的细微之处,构成了历史的活力源泉。

【一、升允之忠心:孤军奋战 为溥仪打下一片江山】

1911 年 10 月,武昌起义的那第一声炮响,给存在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奏响了灭亡的序曲。就在这一年,才 6 岁的溥仪被迫登上皇位复辟,想要拯救那已然千疮百孔的大清王朝。可是,大局已定,无法挽回。外边各路军阀对大权虎视眈眈,里边百姓的心也渐渐远离。这位毫无实权的年幼皇帝,最终还是没法逃脱那如黄粱美梦般破灭的命运。

在这动荡不安的时代,依旧有一些忠诚的臣子,为那濒临崩溃的王朝竭尽全力。多罗特氏升允,就是当中最为忠诚坚定的那一个。

升允乃是满洲镶黄旗之人,算得上是从正黄旗被抬进紫禁城的后代。他在三朝为官,曾担任过山西按察使、江西巡抚、陕甘总督等重要职位,深受皇上的信赖。1917 年,在张勋复辟那档子事儿中,他曾亲自护着溥仪母子平安离开皇宫。段祺瑞为此大动肝火,悄悄下令通缉他,好在升允成功逃脱,能够在蒙古找个地方隐居起来。

这样一位临危不乱、深受君主信任的大臣,他那坚定不移的忠心究竟源自何处呢?种种迹象仿佛都在表明一个帝国即将走向灭亡,一个时代即将结束,那他又为啥要独自奋战,给人一种与时代背道而驰的感觉呢?

实际上,这种错觉可不是毫无依据的。升允觉得,正因为亲眼目睹这个帝国不断走向衰落,他的使命感变得越发浓厚——哪怕仅仅是个形式,哪怕只是短暂的一瞬,他都要替百姓谋求那最后一点安稳。

一开始,升允心里还存着点儿盼头,打算在陕西扎下根来,给溥仪再挣出个江山。陕西这地方,离东南沿海那些打仗的地儿远着呐,位于西北的深处,战略地位那是相当好。他打定主意,要把旗人的力量都聚拢起来,把陕西整个拿下,然后再接溥仪过来当主子,重新打造王朝的江山社稷。

升允心里很清楚农民起义军具有极大的破坏力,他可是亲眼见识过太平天国的逐步侵蚀。要是对一个起义军不加以阻止控制,那肯定会让老百姓遭殃。在他看来,自己得用武力去进行镇压,就算会有点流血冲突,但这也总比整个国家都陷入战乱要好得多。

那厢他率兵向西挺进,一路上猛打猛冲,接连攻克城池、抢夺地盘,一心想要把整个陕西拿下,而后迎接溥仪前来主宰此地。怎奈天不遂人愿,西安还没收复呢,就听到溥仪退位的糟糕消息。他顿时心灰意冷,只好舍弃陕西,领着剩下的人马向北撤回。

升允的忠心,不光是对溥仪本人,更是对这个由五族共和构成的多民族国家。他期盼着能够守护住最后那片纯净之地,就算那只是个徒有其表的空架子,那也总比军阀之间的混乱争斗要好。这便是他长久以来始终坚守的信念。

【二、升允之执着:四处奔波联络 不惜一切代价复辟】

溥仪退位之后,其他人可能也就放弃了,可升允的复辟之梦却没有就此熄灭。他清楚,在这混乱的世道里,自己只是个不起眼的小官,力量有限,根本无法改变大局。然而,他依旧渴望能为众多民族的百姓争取到最后一丝希望。

就这样,他到处奔走,和蒙古各个部落取得联系,搞起了“勤王运动”,盼着能把被赶走的溥仪给接回来,让他再次登上皇位。最开始的时候,他觉得靠着蒙古铁骑的本事,能够再现当年八旗消灭李自成的那种场面。然而没过多久,他就清楚地认识到,时代不同了,蒙古早就不行了,光凭他们的力量,啥大动静也搞不出来。

这时候的升允,内心该是何等的绝望和茫然啊!他心里清楚形势已然无法挽回,可又不情愿就这么罢休。就在这个当口,他在日本碰到了一帮同样惦念着故国、一心想要复辟的旗人——宗社党人。

这些旗人打小就离开了家乡,心里对故乡满是留恋。他们也特别讨厌军阀打来打去的混乱状况,盼着能重新建设一个强大又统一的中国。所以,他们老是惦记着溥仪这个标志,期望能再现大清当年的繁荣景象。

升允满心欢喜地投身到宗社党中,心中又燃起了希望的火苗。他觉得,只要能联合那些想法一致的人,重建帝国也许并不是完全没希望的!就这样,他卖力地四处游说,想要争取到更多的助力。1917 年初,张勋在北京搞复辟,升允赶忙在陕北忙前忙后,试图鼓动蒙汉百姓来护驾勤王。可惜啊,这好日子没持续多久,复辟行动很快就被段祺瑞给打压下去了。升允只好匆忙逃跑,只能先到日本去躲一躲。

好多次的努力都以失败告终,升允变得越来越消沉、窘迫。他清楚自己的梦想说到底是没法实现了,就像那虚幻的海市蜃楼一样。可他心里还是有那么一点儿不情愿,依旧不想丢掉希望。

【三、升允之悲哀:前功尽弃 一生努力化为泡影】

晚年的升允回到天津老家,过起了隐居生活。他常常把儿时的东西拿出来瞧瞧,以此缅怀往昔身为贵胄的日子。他还会念及那个朝气蓬勃的少年皇帝,心想着要是时运好一些,自己的人生又将会是何种模样呢?

然而,所有的一切到底都化作了泡影。这个梦,也是时候该结束了。

1931 年,溥仪在日本人的扶持下,于满洲设立了伪满洲国,并再度称帝。然而,升允却没能够看到这一幕。就在这一年,心力憔悴的升允在天津离开了人世。

升允那些在宗社党的老相识,摇身一变成了伪满洲国的核心要员。在日本的操纵之下,这帮人帮着溥仪弄出了一个徒有其表的王朝。升允的一番心思倒也没白搭,可这结局却并非他一开始所期望的那般。

他这辈子付出的诸多努力,到最后全都化作了一场空。他没法亲眼目睹自己心中理想的达成,他这一生的拼搏奋斗,都会在漫长的历史进程里消失不见。这于他而言,是多么地痛苦与无助啊!

不过,咱可不能小瞧了他从心底里透出来的那份忠诚。就是这样一群忠心耿耿的人,给这座摇摇欲坠的大厦扛起了最后的压力。要是没了他们,这个国家没准儿会更早地走向灭亡呢。

【结语】

多罗特氏升允,终其一生都在为救亡图存而努力,可惜最终未能成功。不过呢,在评价一个历史人物的时候,咱们可不能单纯地依据成败来判定他是不是英雄。

他所代表的,是封建时期最后那批秉持忠君爱国理念之人的价值观。咱不一定得认同他们的行事方法,不过得尊重他们的抉择和勇气,这里头包含着别样的历史智慧。

回望往昔,我们着实该留意那些看似平凡的普通人。要是没有他们的一丝一毫的奉献,一个王朝怎能维持好几百年呢?

要理解历史,得有宽容的智慧,不能抱着优越的态度。咱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局限性,都在为实现心中的理想而努力着。只有懂得欣赏差异,才能把局限性转化为开阔性,从而实现大家共同的进步。

0 阅读: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