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对福建人的印象已经有很多标签了:传统、抱团、精明、敢拼、狡诈、敢闯、迷信、捞偏门、务实、重男轻女、嫁妆丰厚。。。。。。
现在是不是又要多了一个标签:梭哈?
到底怎么形容福建人呢?做沙县小吃的是福建人;做莆田医院的是福建人;做安溪电诈的是福建人;做惠安石雕的是福建人;做仙游红木的是福建人;做安踏、鸿星尔克、361度的是福建人;做福耀玻璃的、永辉超市的是福建人;做字节跳动、美团、瑞幸咖啡、朴朴超市的是福建人;在日本的福清人,在美国的长乐人,是福建人;建厦门大学、集美大学、华侨大学的是福建人;做隧道的平潭人,做二房东的政和人,做钢材市场的周宁人,做钢铁的长乐人,做超市的福清人,卖多肉、水仙的漳州人,。。。这些也是福建人;搞民间标会的也是福建人;。。。。。。小结:你认识,了解的福建人,大多都是生意人,不管生意大或小,是不是正规,都是买卖,都是商人。你眼中的福建人什么样,在于,你接触的福建人哪一类偏多——诚实或狡诈。那你眼中的福建人就什么样子。
为什么,常住人口全国排第15名,国土面积全国排23名的福建,这里的人,特别爱做生意,也特别会做生意?
第一 福建人为什么爱做生意?这个问题,就像:福建人为什么爱吃地瓜?爱吃芋子?为什么不爱吃小米?完善不爱吃大米?为什么不爱吃馒头?
为什么福建那么多茶:武夷山的大红袍、福鼎的白茶、政和的红茶、安溪的铁观音、漳州的水仙肉桂。。。?这是福建的地形图,
福建简称是闽,门里面的一条虫:看这地形,福建就像被群山环绕,唯一的“气口”是靠海的一面,整个地形就像一个“门”字;而即使到了今天,森林覆盖率达66.8%,位列全国第一;福建在图腾崇拜时期,蛇是被最多部落作为的图腾的动物——荒山野岭,蛮夷之地。
福建人爱吃地瓜,爱吃马铃薯,就像云贵地区的人,爱吃马铃薯一样:种不了那么多大米,必须靠地瓜、芋子,养活。
不是福建人爱做生意,也不是福建人爱吃地瓜、芋子,也不是福建人天生爱种茶,爱喝茶,就是这个自然环境:靠种地养活人口很艰难,更谈不上发展了,所以,福建人必须搞生意,通过手艺,通过贸易,互通有无,福建人来才能生存、发展。
第二 福建人为什么会做生意?
这个问题,我有一个个人的总结:优胜劣汰。福建人无论是是八闽哪里,历史以来,最重要的商贸路线就是从水路到沿海,再走海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就在泉州。所以无论是闽北还是闽西,做生意的能力都受沿海影响。而沿海人特别会做生意,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残酷的事实是,不会做生意的人,大多都被历史淘汰了。
几百年来,数以百万计的福建人——那些自愿或者被迫被贩卖到异国他乡的华人,如果没有毅力,没有智慧,没有胆量,不懂做点小买卖,许多就变成异国他乡荒野里的一副白骨。
第三 福建的生意人为什么有的特别诚意,有的又特别狡诈?
会做生意的人很多,浙江人、广东人也很会做生意,相对浙江人、广东人,福建人在爱做生意,会做生意外,让网友们常常讨论的,“名声在外”的就是,福建人做生意,很“极致”:敢闯、敢拼、爱捞偏门、梭哈。。。都可以理解为“极致”这一特性的不同表现方式。最负面的典型就是安溪电诈,莆田医院。
为什么福建人,会有这种“极致”的特点?福建人的一个生存法则:丛林法则有一网友对于福建人特点的一句话总结,获得很高的认同:福建最大的特点就是,很多人都明确知道这个世界是什么样的,很注意现实,务实,而其他地方的人多多少少都带点幻想。
这个帖子下,点赞最高的评论是:福建许多年轻人很早就意识到社会本质是丛林法则,而外地的可能到死都不会这样认为。
聊聊福建的历史
一 福建,兵家不争之地?1 无诸的先祖系越王勾践的后裔,周显王二十六年,西元前334年楚灭越后,越之余部退至闽地;2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派屠睢率领五十多万大军分五路南下攻击闽浙与岭南,出兵当年就攻下闽浙,并在此地设置闽中郡;秦王朝一方面把部分闽越人迁移到现浙江省北部和安徽、江西等省境内﹔另一方面又把部分中原的人派到到闽中来;
3 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汉武帝灭闽越国,部分闽越人被强制迁徙到江淮一带,冶城(今福州)衰落。直到始元二年(公元前85年)才在此设立冶县。4 三国时期(184年~220年)福州为东吴的造船中心之一。5 308年(永嘉二年),亦即“五胡乱华”之际,晋安郡成为八姓入闽的中原汉人移民重要定居地;6 隋唐时期,福建的政治经济中心从闽北转移到了福州一带。唐开元十三年(725年),原闽州改名为福州,福州之名肇始。中唐以后,福州的经济和文化教育大幅进步。7 乾符六年(879年),福州城一度被黄巢军队攻占。景福元年(893年)王潮、王审知的光、寿州军,带五千兵入闽,占领了福州,并以福州为据点统一了福建,开创闽国,并带来中原移民潮。
王审知(862年-925年):被尊为“开闽圣王”,奠定福建唯一割据政权“闽国”909年-945年(五代十国之一,907年-979年)基础,曾分别建都于建州、福州,(福建省名由来)。王审知死后,闽政变内乱不断。闽天德三年(945年),闽正在打内战时南唐出兵将其攻灭。
8 宋代(960年-1279年),福建迎来发展机遇,以福州为例:人口众多,经济繁荣,为宋朝六大城市之一,南宋时人口超过59万,其中城内人口超过十万。福建的别称八闽也由此时而来:行政区划为福、建、泉、漳、汀、南剑六州及邵武、兴化二军。元朝(1271年-1368年),福建可谓盛极而衰。宋景炎元年(1276年),蒙古军队攻占临安后,南宋益王赵昰以福州为行都称帝,改年号景炎,十一月,蒙古军队攻占福州,赵昰
9 明清,在短暂的郑和下西洋带来的繁华之后,开启海禁,从此福建沿海,海盗、倭寇不断。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四月,胡宗宪受命出任浙江巡按监察御史,官至兵部左侍郎兼都察院左佥都御史,总督南直隶、浙、福等处军务,负责东南沿海的抗倭重任,重点之一就是招降远遁日本的汪直。1557年,汪直(号五峰船主,海上贸易商人,著名海盗),在胡宗宪的感召下,率部下及商队前往浙江;1558年, 被杭州谒巡按王本固诱捕;1559年,被斩首于浙江省杭州府官巷口,死前曾说“死吾一人,恐苦两浙百姓”
郑芝龙(1604年-1661年),福建泉州南安石井镇人,明末清初东南沿海最大的海商兼军事集团首领,抗荷英雄,郑成功之父。1626至1628年,郑芝龙以台湾魍港为基地,劫掠福建及广东数地,使明朝官兵疲于奔命,虽其间有朝廷招安动作,郑拒绝并在台海纵横两年六个月,直到1628年年底,福建巡抚熊文灿再度招安郑芝龙,成为“海防游击”。郑芝龙势力至1627年已有船700艘;
郑成功(1624年-1662年),1645年清军攻入江南,郑成功率领父亲旧部在中国东南沿海抗清,成为南明后期主要军事力量之一。1661年清政府颁布“迁海令”,强令江南、浙江、福建、广东沿海居民,分别内迁三十到五十里,商船民船一律不准入海,沿海的船只和界外的房屋什物全部烧毁,城堡全数拆除,越界者不论远近立斩不赦。1684年清政府取消“迁海令”,颁布“展海令”,允许民众进行海外贸易。
10 下南洋:欧洲列强统治南洋各区域时期希望引华人去开发,加之中国几次大乱,讨生活的移民出现了洪流。明末、清朝和民国时期,中国人去东南亚经商(海上丝绸之路)、打工、乃至迁徙到东南亚(起初的主要动因是建立和统治印尼的荷兰当局来华南招工),规模巨大。
从1840年到1930年的九十年中,由闽、粤两省输出的流民每年平均十万以上。
海外华人华侨的血泪
1740年,10月9日,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职员倾巢而出,荷兰殖民者冲到街头开始屠杀每一个遇见的华人,同时一部分跟随的印尼奴隶也受到煽动唆使开始参加屠杀。屠杀持续了7天,城内原本约有20000人的华人只有150余人侥幸逃出,华人城区内的红溪河水也漂满了遇害者的尸体。这就是印尼史上第一次针对华人的大屠杀,史称“红溪惨案”。
此后,几千人、几万人、几十万人惨死的排华惨案,在南洋不断上演:泗水惨案、万隆惨案、巨港惨案。。。。。。福建,兵家不争之地?哪朝哪代的战乱,也没饶过福建。不过是福建的地位,确实是“不争”——不关大局,都是大局已定后,派兵——围剿。
二 福建,这个鸡肋
福建,从历史看,就像一个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从秦始皇的迁移原住民,迁入中原人口;到,汉武帝,尽迁原籍,福建由“郡”变为“化外之地”。从王审知,励精图治,建设福建;到宋,福建迎来“海上丝绸之路”。从明的郑和下西洋,到海禁,到倭寇横行,到清朝迁界令,下南洋。回顾福建的历史,或许华夏大地上,很少其他地域的人能像福建人这样深刻的体会“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这个词语的痛彻心扉——每一次的族群冲突、朝代更替,给福建人带来的灾难都是“覆巢之下无完卵”。
为什么福建人特别务实?为什么福建人更接受“丛林法则”?福建人,为什么抱团?福建人,为什么敢拼?。。。。。。当大家在游览“四菜一汤”,感叹先人的智慧和坚韧同时,是否也能感受先辈的无奈?血泪?
福建人,为什么喜欢《爱拼才会赢》这首歌?就像福建人迷信,爱拜拜一样:有病尽量去医院救治,但一定要去拜拜——面对无法抵抗的命运,求个心安。不是福建人爱拼,是福建人不拼不行,而爱拼才会赢,就是福建人心灵的另一种形式“拜拜”——精神的自我慰藉:会赢的。福建人更接受丛林法则,回看这漫长的历史,是因为福建人的生存环境,让福建人认清,要生存,要发展,最好接受丛林法则——活得现实。这大概就是福建会有安溪电诈、莆田医院这样极端的例子。
但,在这环境下,福建更多的是像陈嘉庚先生为代表的福建人,在抗战时期,漂泊在异国他乡的华人华侨,无论他们是商人、青楼女子、司机、普通职员、三轮车夫。。。在国难时刻,毁家纾难,许多也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在和平时期,兢兢业业,做餐饮,做石雕,烧陶瓷,种茶叶,卖农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