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编辑 L先生
“我有的是钱,我愿意捐赠495亿来换一条命,我要请求上诉,我不服...”
2005年1月,辽阳市的中级人民法院内,袁宝璟,这位曾经叱咤商界、坐拥百亿资产,有着“北京李嘉诚”之称的建昊集团董事长,正在声嘶力竭的呐喊着。
当法官宣布这位富豪的死刑时,他还表示不服,嘴里一直喊着:我捐495亿,饶我一命!
袁宝璟为何会被判以死刑?
张嘴便是上百亿,他是如何挣到的?
临死前的挣扎
袁宝璟,一个从赤贫中崛起的商业奇才,最终却倒在了自己一手编织的罪恶之网中。
一切的开端,源于一场惨败的期货交易。
在四川广汉期货市场,袁宝璟损失了近九千万。
这笔钱对他来说并非天文数字,但对于习惯了胜利的他来说,这口气怎么也咽不下。
袁宝璟把这场失败归咎于一个人,此人便是他的同行刘汉,他觉得一定是对方通过政治手段操控了市场,导致自己没有抓住好时机。
愤怒的情绪让他做出了一个决定:复仇!
他找到汪兴,一个他十分信任的人,心想他能解决所有问题。
袁宝璟狠狠心,开出了十六万的高价,要求汪兴去“处理”刘汉。
但是,这个暗杀行动并没有按照他们的设想发展,事情的结果完全颠覆了他们的预期,他们失败了!
关于失败的原因,各种说法都有。
有人说是刘汉的保镖反应过快,挡住了子弹,也有人说,子弹恰好击中了车门,硬生生救了刘汉一命。
最终,刘汉安然无恙,而袁宝璟的复仇计划彻底泡汤。
愤怒之下,他把汪兴从核心岗位调了出去,安排他去了一个偏僻的药厂,像是给他“放逐”一样。
这次调职对汪兴来说,可以说就是一根压垮骆驼的稻草。
面对袁宝璟的决定,汪兴心里的不满像火山爆发一样迸发出来。
他感觉自己就像是一匹被榨干了最后一滴价值的老马,一被卸下任务就毫不留情地被抛弃。
于是,他开始了自己的反击计划——敲诈勒索。
汪兴心知肚明,袁宝璟身上有许多不为人知的“黑历史”,这些秘密成了他手里的杀手锏。
他开始不停地给袁宝璟打电话,用这些秘密威胁他,要求袁宝璟交出一大笔钱。
更过分的是,他还雇了人来到袁宝璟家楼下,让他的生活变得鸡飞狗跳。
白天晚上都不安宁,袁宝璟甚至开始担心自己会在某个不经意的时刻被汪兴的威胁逼到绝境。
袁宝璟意识到,只有先解决掉汪兴,才能彻底恢复自己的平静。
这一次,袁宝璟决定不再依赖外人,而是将目光转向了最亲近的家人——他的弟弟袁宝琦。
兄弟俩经过一番密谋后,决定由另一个弟弟袁宝森来执行这个任务,彻底除掉汪兴。
对袁宝璟来说,汪兴不再是过去的朋友,而是一个必须被彻底清除的隐患。
2001年11月,袁宝森精心设计了一场阴谋,借着“看古董”的借口,将汪兴引诱到楼下。
就在那一刻,他毫不犹豫地对汪兴连捅数刀。
汪兴被刺中了11刀,情况十分危急,但幸运的是,由于抢救及时,他的生命保住了。
事后,袁宝福和袁宝森从袁宝琦那里获得了九万元的“好处费”。
死里逃生的汪兴心头怒火中烧,他不但给袁宝璟打了电话,威胁要让他为此付出代价,还向警方报案,揭露了袁宝璟一系列违法的勾当。
此举让袁宝璟感觉到前所未有的威胁,他知道,汪兴已经彻底成为了一个无法忽视的麻烦,必须尽快解决。
2003年7月,袁宝璟再次决定彻底解决汪兴这个问题,这次,他更狠、更果断,指使袁宝琦、袁宝福和袁宝森再次行动。
兄弟四人筹集了十六万元的资金,誓要将汪兴彻底除掉。
2003年10月4日深夜,汪兴遭遇了袁宝森的伏击,被一把双管猎枪当场击毙。
行凶之后,袁宝森迅速将作案工具丢进了护城河,而袁宝福则驾车将他接走,迅速逃离了现场。
这起枪杀案性质恶劣,迅速引起了警方的高度关注。
辽宁省公安厅立即成立了“10.4特别专案组”,展开了紧锣密鼓的调查工作。
为了防止袁宝璟四兄弟逃脱或销毁证据,警方果断采取了抓捕行动,四人被迅速捉拿归案。
2005年1月13日,法院对案件进行了第一审判决,袁宝璟、袁宝琦、袁宝森被判死刑,袁宝福则被判死缓。
面对这一沉重的判决,袁宝璟竟然表现得异常冷静,因为他心里清楚,自己并不会就此死去,他手里还有一张底牌。
他信心十足地认为,这张底牌能为他换来生的希望,那就是一份他自称掌握着的“黑料”。
袁宝璟声称自己掌握着一位省级官员的犯罪证据,他还准备了一份捐赠书,内容令人震惊。
在这份捐赠书中,袁宝璟表示,他拥有印度尼西亚某岛油田40%的股权,按当时的市场估值,这部分股权价值大约2000亿人民币。
而他决定将其中495亿无偿捐赠给国家,以此换取自己的自由。
他的逻辑很简单,在他看来,金钱能解决一切问题,包括性命。
袁宝璟的豪赌确实暂时奏效,他侥幸从第一次死刑判决中逃过一劫。
2006年3月17日,他再次站上了法庭。
法官冷静地宣读了终审判决:“驳回上诉,维持原判,袁宝璟、袁宝琦、袁宝森三人即刻被押往刑场执行注射死刑。”
判决一出,袁宝璟的面容瞬间变得狰狞,他的眼中闪过一丝绝望,却依然倔强地大喊:“我不服!我不服!”
那一刻,他曾经那张自信、风光的脸,完全崩塌了。
2006年3月17日的10点45分,袁宝璟走进了历史,他成为中国历史上首位因注射死刑结束生命的商界人物。他的结局令人唏嘘,早年的成功让他变得狂妄自大,不能容忍失败,最终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寒门贵子的逆袭
1985年,袁宝璟顺利考入北京大学,这对一个来自农村的孩子来说,不仅仅是学术上的突破,更是改变命运的一次机会。
大学生活并没有他想象中的那么轻松,沉重的经济压力像一座大山压得他几乎喘不过气。
为了生存,他不得不从事各种兼职,帮教授抄书、给公司写信,甚至加入学校的体育队,赚取一些补贴。
他拼命工作、四处奔波,日复一日地忙碌着,只为了能够在这个陌生的大都市里站稳脚跟。
他甚至买了一辆破旧的三轮车,开始在北京的大街小巷间穿梭,卖些油盐酱醋、烟酒茶糖,虽然这生意利润薄,但也让他赚了一些钱。
大学毕业后,袁宝璟顺利进入中国建设银行,拥有了一份稳定的工作和还算不错的收入,这对于曾经的他来说,的确是一个梦寐以求的生活。
而他并不满足于此,银行的安稳在他眼里反倒成了一种束缚。
他内心深处始终有一股强烈的渴望,渴望超越现有的平凡生活,渴望掌控更多的财富和权力。
1992年,袁宝璟辞掉了那份人人羡慕的“铁饭碗”,放弃了银行的安稳工作,带着仅有的20多万元积蓄,投身商海。
他选择的不是其他热门的生意,而是种植“小黑麦”,并成功买下了这一技术的专利。
周围的人都无法理解他的选择,觉得他竟然放着一份稳定的银行工作不做,跑去种地,简直是疯了。
可袁宝璟却看到了商机的曙光。他敏锐地捕捉到市场的需求,并成功将“小黑麦”推向了市场,赚取了人生的第一桶金——200多万元。
这些钱,成为了他商业帝国的启动资金。
90年代,中国股市如火如荼,袁宝璟带着这200多万,毫不犹豫地投入了股市。
他凭借着敏锐的市场眼光和大胆的投资策略,在股市中迅速赚得盆满钵满。
他懂得低买高卖,更懂得兼并企业,速度之快令人咋舌。
短短几年内,他积累了惊人的财富,成功吞并了60多家公司。
1996年的时候,资产已经飙升至30多亿元。
他的名字,也逐渐与财富、成功划上了等号,许多人称他为“北京的李嘉诚”。
如果不是后来做了错误的决定,按照袁宝璟敏锐的市场眼光,如今的他也是有头有脸的大人物,可惜他最终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参考信源
北京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