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课堂:如何培养有主见又自律的孩子,别光盯着分数!

芷说课程 2024-10-26 04:49:04

作为父母,我们总希望孩子能独立思考、做出正确的选择,并且拥有自律的能力。然而,现实往往不如人意——孩子爱拖延、总是犹豫不决,甚至有时我们自己也忍不住替他们做决定。焦虑之下,我们容易将注意力集中在孩子的成绩上,期待成绩的提升能弥补他们在其他方面的不足。但事实上,比起高分,更重要的是如何引导孩子形成自己的主见和自律能力。

这是一场需要耐心的“长跑”,比拼的不仅是技巧,更是我们作为父母的心态与智慧。

1. 想要主见,先放下掌控欲

作为父母,我们常常陷入一种无意识的控制——害怕孩子走错路,总想替他们做决定。但事实上,想让孩子学会独立思考、形成主见,首先要学会放手。别急,放手不是说让孩子“放飞自我”,而是让他们在小事上逐渐承担责任。

例如,孩子想穿一件在你看来“不合适”的衣服,或者选择一项在你眼里“没前途”的兴趣班。面对这样的选择,很多家长会下意识反对,但其实这是孩子在尝试表达他们的想法。如果我们能学会尊重他们的决定,并给予他们适度的自由,孩子会在这些看似“无害”的小决策中逐步形成自己的判断力和主见。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完全不介入,而是要在孩子迷茫或走偏时,适时提供建议,而不是直接干预。关键在于引导而非替代。

2. 自律不是天生的,而是慢慢“练”出来的

很多家长一谈到自律,就会感到焦虑:孩子今天又没按时写作业!是不是缺乏自控能力?自律并不是天生的,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养成的。它更像是一种“肌肉”,需要经过长期训练才能强大。

如何训练呢?首先,我们可以从生活中的小事入手。比如,每天固定的睡觉时间、早晨起床后简单的自理任务,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生活习惯,都是培养自律的基础。习惯一旦养成,孩子在面对学习任务时自然会有更强的控制力。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鼓励孩子给自己设定小目标,并在完成后给予适当的奖励,帮助他们感受到达成目标的满足感。这种内在的驱动力,远比外在的“管教”要有效得多。

3. 自我管理,孩子需要榜样力量

说到自律,家长们可能会想:孩子怎么这么“懒”?其实有时候我们忘了,孩子的行为很大程度上是父母的“镜像”。如果家长自己在家中就容易三心二意,那么要求孩子自律也会事倍功半。

我们并不需要做到完美,但适度调整自己的行为,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正如有人说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身教永远大于言教。

4. 给孩子自由选择的空间

如何让孩子有主见?秘诀之一就是让他们在自由选择中获得经验。无论是穿什么衣服、吃什么早餐,还是如何分配周末的时间,父母都可以给孩子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做决定。哪怕决定不完美,孩子也会从中学到宝贵的教训。毕竟,只有在实践中,孩子才能真正学会权衡利弊,形成自己的想法。

当然,有些家长会担心:“如果孩子每次都选错了怎么办?”这是自然的担忧,但想一想:我们也曾年轻,也曾走过弯路。而那些弯路,恰恰让我们变得更加独立和成熟。与其为孩子铺平每一条路,不如让他们在跌倒中找到方向。

5. 自律的核心是内在动机,而非外在奖惩

很多家长都会陷入这样一个误区:以为只要奖罚制度到位,孩子的自律就能培养起来。比如考高分给奖励,考差了就罚。这种方法或许在短期内有效,但从长远看,却可能让孩子形成依赖外部奖惩的习惯,而非自我管理的能力。

培养自律的核心在于帮助孩子找到内在动机。也就是说,让孩子明白,他们的行动是为了自己,而不是为了迎合父母或社会的期待。

说到如何培养孩子的自律和主见,不得不提到毛昕辰老师,她长期致力于帮助孩子提升学习能力,特别是在如何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和思维能力方面有独到的见解。她认为,培养孩子的自律与主见,不仅仅是外部行为的训练,更是思维方式和价值观的引导。而这种引导往往在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体现出来。

培养孩子的自律和主见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一个需要耐心和持续努力的过程。孩子并不是生来就懂得自律的,但通过父母的支持、引导和身教,他们会逐渐学会掌控自己的生活,成为独立思考、自律管理的“自己人”。

所以,别急着焦虑孩子的分数,试着从日常的点滴小事入手,慢慢放手,让孩子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

0 阅读: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