击败微软,全球第一!英伟达凭什么?

无相陶陶 2024-06-21 18:12:14

6月18日,全球市值第一的新王诞生。

GPU芯片巨头英伟达凭借对AI芯片的押注,其高端处理器在人工智能赛道上供不应求,从去年开始,股价便一路攀升。

半个月前,英伟达刚刚击败苹果成为第二,结果不到十多天的时间,又击败了微软,登顶第一。

英伟达究竟做对了什么?

黄仁勋留给中国的思考,可能远远不是一块芯片那么简单。

谈到自己成功的原因,黄仁勋客气地对媒体摆摆手:

“一切始于我父亲的远见,他把我带到美利坚,我的梦因此而成真,我为此感激不尽。”

这显然是虚晃一枪,毕竟移民去美国的人那么多,凤姐也是其中之一,凭什么成功的是黄仁勋呢?

黄仁勋的父亲黄兴泰,是一名化学工程师,毕业于成功大学,母亲罗采秀是教师,是台南地区的名门望族。

1972年,黄仁勋的父母移居泰国,但他们并没有把孩子放到泰国读书,而是把黄仁勋送到了美国亲戚家,让他们读美国的寄宿学校。

黄仁勋从小就智力超群,作为学校里年龄最小的孩子,他刚开始常常被欺负,但就是凭借成绩好,经常帮同学“提高分数”,降服了那些欺负他的小恶霸。

1984年,黄仁勋在俄勒冈州立大学拿到了电机工程学士学位,先是在餐厅当洗碗工,然后就到AMD担任微处理器硬件工程师,1985年至1993年,黄仁勋在LSI Logic担任核心硬件设计总监,在此期间,他又考取并攻读了斯坦福大学的硕士学位。

近10年的半工半读经历,让他对市场和行业有着敏锐的嗅觉:

“在PC革命爆发之前,微处理器会非常重要。于是我们想,为什么不创立一家公司解决通用计算机无法解决的问题呢?”

1993年,游戏界正在2D图形向3D图形迈进,索尼的PS1游戏机火爆市场,在这个过程中黄仁勋感受到了图形显示计算的美丽。

黄仁勋觉得自己的使命,就是让先进的图形技术搭载到售价400美元左右的普通电脑上。

1993年4月,黄仁勋和另外两位年轻的工程师在美国加州共同创办了英伟达,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

英伟达从创业之初就给自己设立了一个公司的使命:

制造特殊的计算机解决普通计算机无法解决的问题,直到今天,英伟达还一直专注于此。

洗碗时,他是最好的洗碗工,任芯片工程师时,他是最好的工程师,做芯片,甭管好不好卖,他就要做出最牛的那个。

但卓越的理想,往往伴随着市场的打击。

两年后,NVIDIA推出了第一款产品NV1,黄仁勋认为NV1不仅是一款3D加速器,他还集成了声卡和手柄控制单元,显示图像的同时,还能够同步处理音频信息及控制器信息。

但问题来了,强大的性能必定推高成本,NV1售价399美元,是当时同类产品售价的两倍,技术路线上,也是剑走偏锋,导致众多厂商不买账,前期的公司投入血本无归。

幸运的是,NV1也遇到了当时同样脑袋发热的游戏硬件厂商世嘉,彼时世嘉也在为自己的新一代游戏机寻找显卡。

两者一拍即合,看到黄仁勋的执着,世嘉打了700万美元的定金给黄仁勋,让他开发NV2。

不过,励志的故事,往往不是一蹴而就,NV2问世后,立马遭到了3Dfx推出的一代神卡Voodoo,能够将真正3D画面呈现在屏幕上,一时间备受游戏厂商和计算机厂商的追捧,订单卖爆了。

而NV2由于技术路线走偏,产品力远远比不上Voodoo,导致还没上市,前期的投入就全部宣告落水。

危难之际,黄仁勋厚着脸皮向世嘉当时的CEO入交昭一郎陈述困境,表示无法完成合约以及游戏主机,但同时希望世嘉能全额支付NVIDIA此前商定的费用,否则NVIDIA就会破产。

这个要求看起来很无理,但同是技术出身的入交昭一郎,看中了黄仁勋对技术的执着,并为英伟达争取到了500万美元的额外资金。

士为知己者死,拿到钱的英伟达全力以赴,接下来半年里,全面拥抱主流标准,对标当时如日中天的3Dfx猛干,终于掏出了第三代产品Riva 128。

Riva 128采用0.35微米生产工艺,核心频率为60MHz,比Voodoo高出了20%,是当时全球首款支持硬件三角形引擎的128bit 3D图形处理芯片。

科技市场,赢家通吃。

Riva128强性能、高兼容性,和相对较低的价格及100M/秒的像素填充率,在发布后不到一年后,出货量就突破了100万片,NVIDIA由此一举成功,并在1999年,成功上市。

而到了1999年,3Dfx拿出VooDoo3反击的时候,英伟达则用新推出的GeForce 256,实现了技术上的完全压制,彻底将3Dfx甩在了身后。

与此同时,黄仁勋还赋予了GeForce 256描绘三维模型和处理动态光线的功能,让电脑的运行大大减少了CPU的依赖。

此时,显卡再也不是CPU的帮手,而是必不可少的核心硬件,由此,英伟达的市场地位就来到了NO.1。

绝对的实力,造就了绝对的市场。

GeForce 256上市第一年,显卡出货量打破了一千万的纪录,三年后,更是达到了夸张的一个亿,而3Dfx则落得个被英伟达收购的命运。

有时候企业越是面临困境,越要做减法,锚定自己最核心的优势,最本质的业务,回归本质,并做到极致,就能冲破黑暗,迎接曙光。

专注科技的初心,让黄仁勋守得云开见月明。

但如何抓住未来,也是之后英伟达所面临的难题。

吃下3Dfx后,英伟达成为全球最大的图形处理器厂商。

不过,这个时候黄仁勋遇到了更强的对手——ATI的何国源。

和黄仁勋一样,何国源也是中国出生、美国打拼的华裔企业家,而且同样专注显卡领域。

在英伟达拿出GeForce 256后,ATI则拿出了对应的产品“Radeon 256”,尽管性能略输一筹,但价格却能便宜一大截。

2002年,ATI再次发力,拿出了首款支持DirectX 9的Radeon 9700 Pro显卡,性能上全面碾压了英伟达同时期的GeForce 4系列产品,同时价格便宜100美元。

面对ATI的咄咄逼人,老黄一时被压得喘不过气,但这时候,人品的魅力就发挥出来了。

2003年,何国源因为在资本市场搞违规操作,被迫辞去了CEO的职务,缺少主心骨的ATI在之后的新品较量中,渐渐处于下风。

但在这段时间内,黄仁勋依然坚持自己的专业,想让显卡在未来世界发挥更大的作用。

2003年,黄仁勋认为显卡应该具备“深度学习”的能力,以期能代替更多范围内人类的思考。

于是推出了CUDA的显卡架构,它的特点是能够处理密集型数据和并行数据计算,这在图形动画、科学计算、地质、生物、物理模拟等众多领域都有非常广泛的应用前景,这也是今天人工智能、深度学习、自动驾驶等领域的芯片基础。

但CUDA是一个全新的软硬件架构,需要庞大的开发者基础,刚推出的时候,市场上根本就没有应用,英伟达只能自己烧钱,而且烧钱还不见回报。

于是从2003年开始,英伟达的股票就开始走下坡路,一直跌到了2008年的金融危机,股价从70美元跌到6美元多,之后英伟达在资本市场长期无人问津。

直到2012年,一位叫辛顿的教授和两个学生商量:要不试试用GPU代替CPU去训练AI模型吧。

这时,他们发现了CUDA架构是如此契合人工智能和深度学习。

也就是那一年秋天,辛顿和两位弟子一起发表了一篇长达9页的论文《基于深度神经网络的图像分类》。

这篇论文提到了一种全新的深层结构分析方法,在ImageNet图像识别大赛中,将错误率从25%以上降低到了15%,打败了巨头谷歌,获得了第一名。

后来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辛顿夺得了2018年的图灵奖,并成为AI领域举足轻重的人物,被誉为“AI教父”。

而他其中的一个学生IIya Sutskever,则在马斯克的劝说下,和别人一起联合成立了今天大名鼎鼎的OpenAI。

2019年,OpenAI的开发模型,在游戏DOTA2中,击败了人类冠军,3个月后,微软累计猛砸110亿美元投资OpenAI,2022年11月,ChatGPT问世……

今天,以ChatGPT为代表的AI科技如日中天,但无论是哪一种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发展,都离不开英伟达的显卡。

从简单的游戏显卡,到CUDA和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

黄仁勋独到的眼光,和专注计算的定力备受推崇。

“这是我们公司的伟大能力之一。我们会问自己,这项工作是否有价值?它是否能在某个重要的领域推动科学的发展?注意,这是我从一开始就在强调的事情。从创立之初,我们就一直注重工作的重要性而非市场规模。”

伟大的创业要做对的事,有益于未来的事,而不仅仅是赚钱的事。

在被问到年轻人该如何应付瞬息万变的环境,黄仁勋曾经分享过一个故事:

有一年的夏天,黄仁勋与家人去日本京都的寺庙游玩,当时他看到一名老人家蹲着整理花园。

黄仁勋问道:园子如此之大,你的篓子和工具如此之小,怎么照顾过来的?

老人家回答他:我有的是时间,我干30年了。

这句话对黄仁勋影响深远,他告诉年轻人:

“这也是我能给你们最好的职业生涯建议,在大部分的时间里,我很少追着事情跑,而是享受着我正在做的事。”

黄仁勋有个习惯——从不戴手表,在他看来享受自己的事业是最重要的,不用考虑未来如何,至于英伟达也没有所谓的长期计划,只是想着怎么把创立之初的使命做好。

黄仁勋认为,自己的成功,并非是因为动作很快,而是因为坚持不懈。

他常常反思,每家公司都是由一群绝顶聪明的人所创立,但并非每个人都能成为领导者,“为何有些人能脱颖而出?”

“这是作为华人的幸运之处,我们有长久吃苦耐劳的能力。”

而这种能耐就是成功人士最重要特质之一。

创业的过程往往是艰难的,但你必须真心热爱它,感受到它带给你的乐趣,才能持久不懈。

绝对的专注,超常的远见,成就了今天英伟达在市场的地位——断层式的领先。

英伟达的产品占到显卡市场的8成,OpenAI、微软、谷歌、亚马逊争相排队追加订单,以建立AI大模型庞大工作量的硬件需求。

而英伟达的市值也来到了3万亿美元,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呢?

目前全世界GDP超过3万亿美元的国家,只有7个。

眼看英伟达独自伟大,许多科技巨头也是摩肩擦掌,跃跃欲试——无论是微软、谷歌、还是华为、阿里,都在发力自研AI芯片。

不过,相比于英伟达30多年来的专注,“追赶”这两个字又谈何容易。

更何况,在我们追赶英伟达时,英伟达自我进化的速度,可能会更快。

前不久,英伟达就宣布,将正式投产专为新一代AI设计的Blackwell芯片,比起8年前的同系产品,Blackwell的AI浮点运算能力提升了1000倍。

你想追赶学霸,关键学霸也在追赶自己。

就人工智能芯片领域,无相君预测,英伟达至少在10年内,都会是遥遥领先的存在。

而在这个过程中,英伟达专注的并不是市场,而是技术。

世界科技历史一再证明,在绝对碾压的技术面前,什么市场、立场、站位、风向,都是虚的。

哪怕得罪中国,英伟达的股价依然狂飙。

这彰显了执着于科技的韧性,可以获得巨大的回报。

这对于今天众多中国企业发展,启示意义重大。

过去很多年,中国的科技公司都是讲究从1到N,“借鉴”完了之后,加以创新改良,然后通过庞大的市场和价格战来获取优势。

就拿AI大模型举例,国外的科技公司都在卷技术,而我们都在卷价格。

科大讯飞的星火API直接免费开放,此外,字节跳动、阿里云、百度也都纷纷降价。

其中阿里云对标GPT-4的“通义千问”,直接降价97%。

在面对别人断层领先的技术优势面前,我们能做的,只有断层式的降价。

而且,这个趋势还将继续延续,因为从目前全球科技行业有两大主线,一个是大模型,一个是智能汽车,这两个都是刚处于发力的阶段。

而不管你是做AI,还是智能汽车,几乎都要用到英伟达的芯片。

拿比亚迪来说过,比亚迪的智驾芯片就放弃了华为而选择了英伟达,理由很简单,华为MDC610的AI算力为200 TOPS,而英伟达的Drive Thor,算力达到2000 TOPS水平,是华为MDC610的10倍。

这个差距之下,比亚迪也没得选。

而且不仅仅是比亚迪,长城,理想汽车,极氪、小米也都是采用英伟达方案,没办法,实力决定了英伟达的地位不可取代。

所以在短时间内,面对英伟达的压力,我们能做的只有降价,乃至白送。

今天的差距,来自哪里?

在英伟达不断进步的30年,我们的科技企业,有的去养猪,有的去做团购,有的去搞直播带货,有的去互联网放贷……

故而等到别人真的卡脖子的时候,也只能被掐到翻白眼。

科技的追赶,从来没有弯道超车,企业的逆袭,往往源于纯粹的专注。

谁能想到微软能从IBM手里掘到第一桶金,霸榜市值第一数十年?

谁能想到靠卖操作系统差点倒闭的苹果,成了移动终端世界的最强者?

谁能想到和ATI一直在拼显卡的Nvidia能站在AI的风口,大鹏展翅?

中国要想诞生英伟达这样的企业,就必须戒除短视思维,克服短期的盈利欲望,不要卷价格,而要卷技术。

技术发展到今天,没有一家公司会一直一骑绝尘,但是领先和胜利,却需要持续专注和找对方向。

当然,我们的社会也要努力改良土壤,一片适宜英伟达们生长的土壤。

因为环境决定了思想,思想决定了创新,只有创新,才能引领世界。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