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限付出,极致回报

子玉的史无边界 2024-06-23 10:38:25

文 / 子玉

我们总以为有些人的成功是吃了血缘和人脉的红利,也认为部分人拿到结果完全是运气使然,但却不知,大部分人的成功都是通过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甚至九死一生拼来的。

秦汉是典型的军功社会,刘邦在汉中进行改革时既复制了秦朝的律法和一系列制度,也继承了商鞅当年设计的军功爵制度,所以,汉初诸将的社会地位完全是他们在战场上一刀一枪拼杀出来的。

至于萧何、韩信、张良这几个人,属于典型的天赋异禀,完全是靠脑子吃饭。但曹参、樊哙、周勃这些第二梯队的人却完全是自己在战场上一刀一枪厮杀出来的功名。司马迁在《太史公书》中对每一个将军的战功记录的是明明白白,比如曹参的战功:

凡下二国,县一百二十二;得王二人,相三人,将军六人,大莫敖、郡守、司马、候、御史各一人。

诸将的功名在当时没有异议,在今时研究历史的人看来也没有异议。

直到汉武帝用兵匈奴时,汉军诸将的升迁也完全是以军功来决定,虽然李广早就被打上了名将的标签,天下皆知,但他对于自己不能封侯这件事还是心服口服的,因为战功没有作弊的空间。

以前在读历史的时候,笔者总是想当然的认为,曹参、樊哙这些丰沛故旧肯定是吃了和刘邦特殊关系的红利,但最近再读《史记》时,笔者猛然有了这样一种感觉,作为刘邦集团的核心,樊哙这些人可能要比别人付出的更多才能带动整个团队的积极性。

众所周知,就战功层面来看,汉军诸将曹参应该排第一,看看史书对曹参战功的记载:“攻爰戚及亢父,先登”、“北救阿,击章邯军,陷陈”、“与南阳守齮战阳城郭东,陷陈”...

这里只是摘取了曹参的部分战功,是他在历次战争中“先登”、“陷陈”的一部分。其中的“先登”,就是第一个登上敌方城墙的人。可以肯定,“先登”的战功肯定要比斩首的含金量更高,因为,第一个登上城墙的人也往往会被具备数量优势的敌军最先干掉,完全是在赌运气。

再说“陷陈”。“陷陈”其实就是“陷阵”,是在交战中第一个冲破敌军步兵方阵的人。而现实往往又是,第一个撕开敌方步兵方阵的人往往瞬间就会被敌军的步兵汪洋所吞噬。

明白了这些,曹参身上那七十多处伤口也就能想通了,那些作为先锋的人肯定是伤痕累累。

武将群体,曹参战功第一 图源/剧照

有时候笔者总会想一个问题,按司马迁的记载,刘邦在沛县一带的交友面非常广,从沛县官吏到地方豪杰,再到樊哙这样的市井中人,几乎是被刘邦全面覆盖的节奏,但青史留名拜将封侯的也只是一少部分人,那么其他人呢?

有一个瞬间,笔者就得出了答案,很可能那些人已经死了。你想,刘邦刚创业是与号称虎狼的秦军为敌的,完了又在荥阳与项羽率领的楚军精锐死磕,史书记载刘邦常常就打成了光杆司令,有几次自己甚至都陷入绝境,那么其他人的存活就更是概率问题。

所以,曹参能够活下来也属于幸存者偏差,尤其是他还经常作为先锋冲锋。为什么刘邦在论功将萧何评为第一时诸将都不服,因为曹参在战场上的表现大家都实实在在看在眼里,且有他身上的伤口为证。

且不说萧何在管理层面的功劳确实比曹参高,属于战略层面的人物,但就战场上的表现看,曹参在诸将中肯定能排第一。曹参后来为什么能出任齐国丞相,完了又在萧何之后做了大汉帝国的相国,这可是人家用命九死一生拼来的呀。

人往往只会关心别人站在高台上的风光时刻,却对他曾经九死一生的经历视而不见。

再说樊哙。樊哙有两重身份,既是刘邦的连襟,又是丰沛故旧的核心,所以人们对于樊哙的地位首先会联想到他和刘邦的特殊关系,认为樊哙的地位多少是吃了关系的红利。但事实却是,樊哙的地位完全是人家在战场上一刀一枪厮杀出来的。

看看司马迁的记载:“沛公击章邯军濮阳,攻城先登”、“从攻城阳,先登”、“攻宛陵,先登”、“东攻宛城,先登”...

读樊哙传的时候出现字眼最多的就是“先登”二字。可见,在汉军中樊哙确实是一员猛将。如果非要说他吃了和刘邦特殊关系的红利,那也只能说这层关系让他成为了丰沛故旧的核心,但活一样不能少干,而且还要去最危险的地方。

越是核心人员,越要向众人做出示范。这样领导才更容易管理团队。

可见,樊哙能够活着也属于幸存者偏差。再看周勃、夏侯婴等人,也是冲锋陷阵的角色,都是在战场上通过拼命换来了自己在汉军中的地位。

唯一例外的一个人是卢绾。刘邦平定天下之后想将和自己同年同月同日生的发小卢绾封王,但却遭到了诸将的反对,原因就是卢绾的战功根本不达标,刘邦不能开后门。

因为,就连刘邦的皇帝之位也是凭借军功得来的,不能因为你和卢绾关系好就封他为王。可见,汉朝是一个严格的军功社会。

后来,在燕王臧荼的叛乱被平定之后,群臣才迎合刘邦,将卢绾封为燕王。就这,还是因为卢绾是太尉的身份,诸将的功劳按道理都有它的一份,勉强说的过去。就比如,所有销售人员的业绩都有其主管的一份,不管主管有没有出力。

但卢绾毕竟只是个例,汉初诸将的社会地位其实都是人家在战场上九死一生换来的。一个人的成就越大,说明他付出的越多。一个人能站上高台,说明他曾经连命都不当回事。

就是刘邦的帝位,也是拿命换来的:荥阳之围时,刘邦插翅难逃,是纪信假扮他投降才突围而出的;成皋之围时,刘邦冲出来之后身边就只有一个司机夏侯婴,狼狈到了极点;项羽一箭射中了刘邦的胸膛,刘邦简单包扎后还要强忍剧痛在军队中晃一圈,每一步都在挑战肉身所能承受的极限;征讨英布时,刘邦还中了流矢,回到长安不久就驾崩了...

人们总是对刘邦的威武津津乐道,一口一个“太祖高皇帝”,但却总是对他曾经的绝望时刻避而不谈。你想,如果刘邦没有这些极限付出,以英布、韩信、彭越这些当世枭雄怎么可能心悦诚服地尊他为皇帝。

不可能。

人性就是这样,只看结果,过程自动会被人们过滤掉。所以,就别没事给别人讲自己的苦难,因为别人很难共情。

刘邦创业,九死一生 图源/剧照

刘邦的皇帝之位完全是自己用无数次绝望的经历换来的。这个世界大多时候还是很公平的,付出与回报是呈正比的。大多数路人甲为什么拿到的只是蹉跎人生的剧本,本质还是他付出的不够多,不敢像曹参、樊哙他们一样冲在一线。

有一次喝酒时和朋友聊到刘裕,他说,史书上对刘裕的描述还是过于平淡,没有将刘裕面对绝境时的那种绝望心理表述出来。

深以为然。大多数历史人物的故事在史书特殊的叙事方法中都是平铺直叙,我们读不出那种撞击心灵的感觉。

实际上,哪个历史人物不是九死一生在绝境中厮杀出来的。我们在翻阅史书时,往往是一副云淡风轻的模样,但实际上我们轻轻一翻,可能就是别人复杂而深刻的一生。

我们永远做不到对历史人物的感同身受。

就拿曾国藩来说,你说他跳江的时候内心是何等的绝望,他在祁门写遗书时内心是何等的挣扎,史书和文学作品、影视剧最大的区别就是,不能将人物的挣扎之态表现出来。

除了《史记》,历代史书最缺的就是文学性。

这就造成人们对历史的偏见,人们总是想当然的认为,有些历史人物只是运气好而已,那好,如果将你代入到曹参的身份,你敢第一个登上敌方城墙吗?

大部分人都是胆怯的,为什么历史上经常发生“夜惊”现象,就是在战争进行的过程中一支军队由于过度紧张,很容易因为一些自然现象产生草木皆兵的幻觉,从而自行崩溃。

人很难克服人性的弱点。

所以,你没有付出过常人难以承受的磨难就要接受自己是一个素人的现实,别愤世嫉俗。

看看身边那些创业的人,哪个曾经不是辗转反侧在深夜中哭得一塌糊涂,时刻走在崩溃的边缘。你细心观察身边人,他们曾经的极端付出在其身上都是有痕迹的:有被熬夜所伤的、有饮酒过度的、有亲子关系不融洽的...

任何一个铁人曾经都是普通肉身,他们的盔甲和财富都是通过极端的付出才得到的。

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你选择了登山,就要接受山顶的寒风和雪崩的危险,选择了创业,就要习惯这种非人的活法...

想要取得任何一种成就,都要付出与之相匹配的努力。

如果总是幻想运气,那也只能说你这个人是极其不尊重客观规律,不可能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

就拿写文章这件事来说吧,笔者必须得承受孤独的常态、没有思路的煎熬、日日读书的枯燥。

世上的事就是这样,没有极端的付出,就不可能获得超越、碾压别人的成绩。任何一个行业,如果你不尊重一万小时定律,都是不可能成为行业专家的,就是所谓的牛人、号称天赋异禀的角色,都是从这条路上走过来的。

所以请相信,想要什么样的收获,就要付出与之相匹配的努力。

这不是鸡汤。

写文不易,看完记得点个“赞”。谢谢!

0 阅读: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