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词
【唐】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他从盛唐走来,满身旷达的气概,举目高望不见加身于儒生的孤独寂寥,登高而上便“忽然笑语半天上”,引得“无限游人举眼看”。梦得大笑着闯入政治革新的领地,大笑着跌入政治的谷底,又同样笑看着人生百态,不见悲愁,不闻戚戚,就这么潇洒地向我们迎面走来——这位千古诗豪。
同样在政治的纱网里扑打,终而被贬,子厚仍不免抑郁悲愤,直至在一片小石潭里寻得了他的宁静;梦得却是出奇的豁达,不困于仕途的坎坷,不汲汲于功名的碌碌,无论行在何处,都一副乐天知命的微笑模样,所以即使是在简陋的小屋,他也能寻得那份可贵的安宁和心灵的满足。远离尘世喧嚣,“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如此清闲淡雅的日子对梦得来说是此生别无他求的美好。
梦得与生俱来的乐观深植于他的内心深处,并时常在细微举动里见诸行迹,而且越是在落魄受挫的时刻光芒愈甚。梦得回洛阳途中与同样被贬的香山居士曾在扬州相会,两人惺惺相惜,曾有诸多唱和之作。
乐天为梦得鸣不平,叹惋他纵是因才华而被“折”,置身于凄凉遥远的巴山楚水地,这二十三年的时光亦是“折”太多。闻得友人为自己叹息,梦得也短暂有了故乡不再的感慨,但旋即被内心满溢的乐观和希望所安抚:“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纵是再灰暗的人生也总会有新的希望和曙光,梦得从来不承认有彻底的绝望。
二十三年的贬谪生涯,即便有片刻的愁绪,在梦得豁达乐观的心性里也会将之迅速消弭。对哲学、禅宗皆有涉猎的梦得而言,人生不过是一场验证修行的旅途,一路上的坎坷苦难只会增加内心对于旷达的领悟。因而,在被贬之地朗州的一个秋天,面对着曾被无数人悲情吟咏过的秋日之景,他不禁又是另一种思绪。
骚人墨客笔下的秋,极尽了悲愁萧瑟之感,无边落木萧萧而下,作者要么登高怀人,要么感受秋夜之寒,心中翻腾起的都是“碧云天,黄叶地”般的萧索悲凉之感,“秋”字一出口便呼成了“愁”,任是不愁也难!对于梦得这样一个遭贬谪之人而言,合成那愁的只需一秋足矣,是离人心上眼里无法去直视的痛。
然而纵使众人皆忧,心内旷达的诗豪也绝不会郁郁低沉。许是厌倦了文人墨客笔下的萧瑟愁绪,许是刻意傲绝的姿态展示给使他落魄之人,许是天性使然目及之处皆是乐景,梦得独辟蹊径,写出了一个不同于往者的秋,明艳而清爽。
落木、秋萤,这些暗沉沉向下掉落的景象入不了梦得的眼,他的目光在高处,在云天之上,而恰巧此时闯入眼帘的是一只仙鹤,翅翼扇动、排云而上,所以视线便随它直入云霄。
当旁人的目光为落叶、秋虫停留之际,梦得的心早已被那只昂扬向上、矫健有力的鹤所牵引,愈发不屈奋进,在万里晴空下,冲破云层直上天际。你低沉,他昂扬;你悲秋,他赞秋;你哀愁,他乐天。任是一颗饱经寒霜的心也会在这股奋发有力的激情之下再度充满力量,那引入云天的是不羁不屈的灵魂,是豪迈的诗情,是不惧一切的人生态度。
多年贬谪的辛苦,多年落寞难伸的心情,多年颠簸在外的苦楚,都在这一个秋日被一只飞入云天的鹤“排”走阴翳,梦得不觉苦,正如安居于陋室之中反能自得其乐,这一切在他眼里不过是一个需要向上的过程,挥一挥翅膀即能再次振翅高飞。
他喜爱这清入骨、山明水静的秋,喜爱这“数树深红出浅黄”的季节,这无比鲜艳明丽的颜色将江山装点得如此美丽,空气中微寒清爽的气息让人如此爽朗,相比于“嗾人狂”的春色,这秋是如此令人偏爱。没有哪一个季节能够像它这般让人通体爽朗,为何旁人眼中尽是那萧瑟之景呢?
梦得于一个秋日寻得了那份不屈的斗志,没有丝毫妥协,没有半分低头,他昂着头看向高处,经由一只鹤将心中万丈豪情带上云霄,于是就连那诗情也显得旷达高远、高绝凛然了。
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夕阳晚照下枫叶流丹,层林尽染。暮色中的余晖有着烟熏般的魅惑,半边天都被燃烧了似的。满山云锦沐浴在晚阳的恩泽中,如烁彩霞。不远处,一位翩翩长者傲然而立,于这山林秋色中久久驻足,于萧瑟秋风中摄取的绚丽秋色,似乎点燃了樊川先生内心的热情,冷落中寻出佳景,让人沉浸在这美的留恋中无法自拔。
远山上被一步步脚印画出的小路蜿蜒曲折,斗转蛇行,一直延伸到充满浓浓秋意的山峦深处。浩瀚的天空中曲曲折折飘浮着层层叠叠的云彩,待到云天的尽头,一切都消失在淡玫瑰似的光海里了,直到浓成一段纯白。这样的景致之中,恍惚可以看见炊烟袅袅而生,鸡犬之声隐隐地在耳畔回响,深山之中顿然有了些许人烟之气,那死寂的恐怖也被恍惚人影给击碎了。
深秋时节的草木山川透着分外的光彩,绵长的山路隐逸在满山遍野的枫叶里。远眺那枫林翻涌着血染的红叶,层层叶浪随风而动,起伏得很有秩序了。不知秋日的伏笔如何锻造出这般美景,风霜的洗礼过后,秋叶似乎红得更加灿烂了。晚霞与枫叶相互辉映,娇羞的晚霞越发衬得枫林的大气与壮丽。偶然邂逅的枫叶之美诉说了整个秋日的辉煌,轻溅在诗人的心上,让赏景人流连忘返,及至夜幕登临,也恋恋不舍,不愿弃美景而去。
如此一来,诗歌的境界进一步升华。不仅寒山、白云、霜叶入诗,就是连那停车而望、陶然而醉的诗人,也成了风景的一部分,迷蒙的秋色图景浑然一体,越发迷人。一笔重写之后,戛然而止;细细品来越发显得情韵悠扬,余味无穷。
短短的一首《山行》在杜牧笔下不只是即兴咏景,在一层层的铺垫过程中情感愈渐浓烈,最终上升到枫叶点染的浓浓秋意深处。那片气魄宏大的血染枫林,似乎不仅仅是简单之景,更是诗人内在精神世界的表露和志趣的寄托。
古之秋意在众诗人笔下,往往阴盛阳弱。这一幅色彩浓丽、情志热烈的枫林尽染图在杜牧笔下越发显得充满着旺盛的生命活力。
杜牧自幼深受诗书儒道渲染,祖父杜佑正是中唐有名的宰相和学者,及至杜牧一代,纵然家族声势已然不如从前那般显赫,可是杜牧多年刺史之任,跻身官场之中常常对其中的钩心斗角、尔虞我诈格外清醒。审度思考沉淀,杜牧之诗常常具有厚重的历史感,就算是普通的秋日之景在杜牧的《山行》笔下亦寓于深沉慨叹。
几十年宦海沉浮,大风大浪的洗礼让这位晚唐才子看尽世间苍凉,待到沧桑看透,人生尽欢,正如那秋日落幕中的最后一缕余晖,依然不舍本心,璀璨夺目地装点着周边的风景;而在秋晖中愈燃愈烈的枫叶,在某种程度上亦成了杜牧人格的自我写照,越是百花凋零,万物黯淡,身为有志之士越是要以最乐观张扬的姿态傲然于天地间,接受着风霜的洗礼,接受着晚霞的装扮,至于曾经的荣与辱,早已云淡风轻,随时光悄然而逝。
陌上夕阳缓缓归,在晚霞与秋叶交织出那一片绚烂中光芒散尽,所有的美好终将为黑暗所吞噬。杜牧作为这一代最优秀的诗人之一,在暮霭沉沉的晚唐文坛上投下了最后一道理想的光辉,杜牧的豪壮气概反映了一个盛世朝代即将垂垂老矣时某些有志之士残存的那一份执着的守望。
子夜吴歌·秋歌
【唐】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征人思乡,闺妇念夫。月光皎然,茫茫银辉笼罩不住笛声悠扬……
战场上无情的血雨腥风怎能关照支撑战争背后每一个家庭的欢笑与泪水,当国之荣辱与战之胜负在渺小的个体生命面前被无限放大,个人的喜怒哀乐似乎已经被积压得不忍注目了。
在长安一片月的清辉里,唯有万户捣衣声……
此诗名为《子夜吴歌》。《唐书·乐志》曾载:“《子夜吴歌》者,晋曲也。晋有女子名子夜,造此声,声过哀苦。”诗人化新意作《子夜吴歌四首》,此为其三《秋歌》,借用女子之口,娓娓道来寒夜里的悲凉之事。虽咏旧调,而实诵新曲,李白用一首诗歌悄悄地撕开了这座外表金碧辉煌的盛世王朝的黑暗一角。
夜色正浓,漆黑的天空仿佛是墨染般幕布。画布之上一轮明月皎洁如洗,璀璨的光辉微微笼住整个长安城。高高的城墙默然静立,在月光的轻抚下似乎也变得温暖起来。城墙自然无法阻隔普照天地间的片片银辉,来自于家家户户的捣衣之声也穿过这厚厚的城墙,带着闺中人对战场男儿的担忧和思念,随着秋风飘向了远方。
夜风苦寒,烛火摇曳。光影明明灭灭,映照着制衣女子渐老的容颜。纤纤玉指捏着针线,细弱的银针冰凉如雪,一针一线地在冬衣上缝出密密麻麻的爱意。自与君离别后,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月明如昼,天气转凉,不知那些远在千里之外戍边的征夫游子们是否备好了寒衣,高高低低起伏不定的砧杵声,敲打着多少人的心。那“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的月光,本来就分外撩拨人的愁绪,而如今千家万户的捣衣声起,闺妇们想念丈夫盼望归来的款款深情伴着捣衣声越发浓烈。月朗风清,风送砧声,一声接着一声在秋风中总是化不尽,声声念的都是对边关征人的绵绵深情。
唐朝驿使将要驮着做好的征袍送至遥远的边关,冬衣之中饱含着一夜一夜的烛光,饱含着一日一日的思念,饱含着对和平的渴求与向往。
这一切悲剧的来源追根结底便是战争所致,只是轻轻地问一声,连绵不断的战争,究竟何时才能休止,解还征人一条生路,从遥远的疆场回到家乡。语言在此刻迸发出强烈的震慑威力,如暮鼓晨钟般涤荡着人们的灵魂,这是长安闺妇的叩问,也是远征游子的心声,而细细想来,其实结束战争、早日和平更是全天下人的夙愿。一字未写时局,实则句句关乎时局;虽未直写爱情,然则字字渗透真挚情意。一首普普通通的闺怨诗在诗仙李白的笔下得到了绝妙升华,诗歌所表达的意境更为广阔。
《子夜吴歌》从李白的手里出来,少了些刻板的说教,多了几分意味深长的哲思。青莲居士向来以反驳传统、狂傲不羁的形象现世,在他极具浪漫情怀的书写中,也渗透对现世生命的存在价值的思考,从小小的戍妇为征人织布捣衣之事窥视出处于水深火热中的戍妇与征夫内心饱受煎熬之态,悄然而有力地批驳了战争的实质。百姓常被授予这样的想法:为了国家之盛的战争是正义而有益于百姓的,而为了战争付出鲜血的人们却饱受着情感的折磨,于是个人的生命价值被附加在国家之上,最终只能沦为附庸。当战争的真相被揭露,所谓战争的合理性也受到了挑衅,在《子夜吴歌》中,李白以人性温情的角度表达了百姓对于和平的追求。
长安城内连绵不断的捣衣声与长安城外将征衣送往边塞的马蹄声此起彼伏,同在这清冷的月光下变得越发萧索。寒夜凄清,冷风刺骨,而塞外风声更紧……远在戍边的战士,正裹着单薄的衣裳,遥遥地思念着故乡的人儿;万里之外,她也正在摇曳的烛光下,默默地为他祈祷着和平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