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不理”跌落神坛,从一天卖6万个到无人问津,它为何不火了?

牛辅饭前娱乐 2024-09-02 13:57:35

天津的“狗不理”包子,名声响亮,曾被誉为津门三绝之首,甚至一度成为天津的美食名片。

因为它的名气太大,以至于外地游客们都认为,“不吃狗不理包子,就等于白来天津一趟”。

然而,这家百年老字号却没能延续这种荣光,从曾经一天售卖六万个,到后来门可罗雀,成为天津美食界的“过气网红”。

它为什么不火了?

辉煌的过去,荣光不再

“狗不理”包子的传奇故事,最早可以追溯到清朝咸丰年间。

那时,天津的一家小包子铺因其创始人独特的烹饪技艺和诚实的经营态度,迅速赢得了食客的青睐。

创始人本名高贵友,却因家里老来得子,从小被父母疼爱地唤作“狗子”。

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为了生活,他来到天津的运河码头,拜师学习做包子。

经过三年不懈努力,狗子终于出师,他用自己攒下的积蓄在码头边开了家小包子铺,取名“德聚号”。

这家小铺子起初不过是码头旁一个不起眼的角落,但狗子凭着一双巧手,将简单的食材变成了独特的美味。

他选用精细的半发面作为包子皮,经过严格控制的发酵时间,使包子皮松软却富有韧性。

又用高汤调制出鲜美的馅料,再加入特制的调味料,每个包子都带着让人难忘的香味和多汁的口感。

为了保持包子的外形和口感一致,他规定每个包子必须有十八个褶,形似菊花,蒸出来后颜色洁白,香气扑鼻,吸引了大量码头工人和往来商贩前来品尝。

狗子的生意渐渐红火起来,但也带来了一个意想不到的问题:每到饭点,铺子前总是人山人海,顾客争相排队购买,狗子忙得顾不上搭理客人,只埋头包包子。

久而久之,人们开玩笑地说他是“狗不理人”,于是“狗不理”这个名字不胫而走,渐渐替代了原来的“德聚号”。

随着名气的传播,“狗不理”包子的故事开始在天津城内外流传开来。靠着独特的口味和故事性,“狗不理”包子逐渐成为天津的一张文化名片。

民国时期,狗子的后人继承了这份事业,并在天津的其他区域开设了更多的分店,继续传承祖辈的手艺和经营理念。

解放后,这家包子铺被收归国有,成为国营企业之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狗不理”包子甚至被推崇为传统美食文化的代表,不仅在国内声名显赫,还在国际上赢得了一席之地,成为天津必吃的特色美食之一。

20世纪80年代,“狗不理”迎来了它的鼎盛时期,狗不理品牌迅速扩张。

在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开设分店,甚至远赴海外,把中国传统美食推向了世界的舞台。游客们无论来自何方,只要到天津,几乎都要品尝这款据说被慈禧太后赞誉过的包子。

那时的“狗不理”包子不论是销量还是口碑,都是无可争议的“包子之王”。

最巅峰的时候,单日销售量高达6万个,这个数字至今让人惊叹不已。

然而,进入新世纪后,“狗不理”包子似乎迷失在了快速发展的市场环境中,让百年品牌逐渐失去了曾经的荣光,辉煌不再。

高价与高端,定位失误

“狗不理”包子从一个平民化的小吃店转型为高端餐饮品牌的过程,或许是它逐渐失去民心的开端。

在过去,狗不理包子作为天津街头巷尾的普通早餐,因其亲民的价格和令人垂涎的味道而广受欢迎。

无论是普通百姓还是外地游客,都能轻松地走进店铺,点上一笼热腾腾的包子,享受那种咬下去汤汁四溢、肉香扑鼻的满足感。

然而,这样的场景已经渐行渐远。随着时间推移,狗不理包子店铺不再满足于“平民小吃”的定位,而是逐渐朝着高端化方向发展,希望借助老字号的声望提升品牌的溢价能力。

曾几何时,一个狗不理包子售价仅几毛钱,而如今,一个普通的猪肉包子最低售价也在5元左右,部分特殊馅料的包子价格甚至高达20元以上。

相比于其他早餐店的包子售价,这个价格已经远远超出了普通消费者的承受范围。

一笼包子的价格甚至达到几十元,这让很多人感到不可思议。原本可以填饱肚子的平价美食,逐渐被贴上了“奢侈”的标签。

不仅如此,“狗不理”还推出了一系列高档礼品装包子和套餐,试图将包子塑造成一种适合送礼的“高档”选择。

这个举措看似在拓宽市场,却忽视了包子的本质依然是一种简单而传统的面食。

这种高端化的营销策略,使得包子逐渐失去了原本的消费群体。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包子只是用来果腹的小吃,没必要如此高调和昂贵。

当一个简单的包子被赋予了过多的商业包装和文化附加值,其高昂的价格反而让人感到不再亲近,甚至产生了距离感。

过去,“狗不理”包子店的生意主要集中在早餐时段,以满足本地居民和游客的早晨需求。

然而,随着品牌策略的调整,不少门店开始走高端餐饮路线,不再专注于早点市场,反而开始推出各种中式套餐和豪华菜品。

这一系列变化让消费者困惑不解:为什么一个以包子闻名的老字号,要去做一些无关紧要的菜式?

这种多元化的尝试不仅让品牌形象变得模糊,还失去了其最核心的竞争力——品质优良、物美价廉的包子。

一些天津本地人甚至认为,狗不理包子已经不再属于普通人的饮食选择,而成为了一种“坑游客”的代名词。

品质与服务,双重危机

一个百年老字号的没落,从来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狗不理”包子的衰退,正是品质和服务这两方面同时滑坡的结果。

曾经,那一只只令人垂涎的包子,不仅以其皮薄馅多、口感鲜美著称,更代表着一种精益求精的匠心精神。

然而,近年来,这种昔日的美食典范却逐渐褪去了光环,变得让人越来越失望。

首先是包子本身的品质开始令人堪忧。

老顾客们曾经熟悉的那个味道,似乎在某个不知名的时刻突然消失了。

原本皮薄、馅多、汤汁充盈的包子,变得皮厚馅少,有时还会出现发面不均、口感干硬等问题。

更有甚者,一些包子被指使用了速冻肉馅,而不再是新鲜的猪肉,这样的改变让不少常年捧场的顾客感到无法接受。

口感上的下降,直接导致了“狗不理”包子失去了它最重要的竞争力,也使得许多老顾客渐渐远离。

不仅如此,价格与品质之间的反差也让消费者不满。

花费了比一般包子店高出几倍的价钱,却得到了质量低劣的产品,这种体验无疑让人感到被欺骗。

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在网络平台上抱怨,称包子的馅料腥气难闻,皮厚馅少,甚至有人说包子“像嚼蜡一样”,毫无鲜美可言。

口碑的滑坡,让“狗不理”包子在消费者心中的形象大打折扣。

在品质下降的同时,服务质量的下滑也成为“狗不理”包子遭受批评的另一大原因。

过去,“狗不理”包子铺不仅以其美味的包子闻名,还以贴心的服务著称。

顾客们在热闹的包子铺前,总能感受到一种亲切而友善的氛围。

然而,这种氛围也在不知不觉中消失了。

许多到店消费的顾客抱怨,店员服务态度冷淡,甚至有些傲慢无礼。

更有甚者,面对顾客的批评和投诉,部分“狗不理”门店的反应更是让人大跌眼镜。

某些分店在面对消费者的不满时,非但没有采取积极的态度去改进,反而采取了一种极端的应对方式——直接报警,声称消费者的评价损害了其名誉。

不少网友认为,作为一家服务行业的企业,理应虚心接受顾客的建议,而不是用强硬的态度来压制声音。

这些负面评价迅速传播开来,使得“狗不理”包子的品牌形象一落千丈。

这一切最终导致了“狗不理”包子的品牌口碑急剧下滑,从曾经的“美食代表”变成了“不愿再尝试”的代名词。

顾客的流失带来的是销售的锐减,这也使得更多的分店难以为继,最终选择关门歇业。

市场变化,老字号的困境

餐饮业新老品牌层出不穷,消费者的需求和喜好也不断在改变。

面对这种变幻莫测的市场环境,“狗不理”包子却仿佛停滞不前,未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最终陷入了发展困境。

作为一个百年老字号,“狗不理”不仅承载着历史的荣光,也背负着传统的包袱。

在这个快速变化的市场中,它没能找到自己的新定位,反而一步步被边缘化。

老字号的困境不仅仅是一个品牌的商业问题,更是一个文化符号的生存挑战。

如何在保留传统工艺和文化底蕴的同时,进行符合现代市场需求的创新和变革,是“狗不理”需要面对的核心问题。

但正如一句老话所说:“不进则退。”对于“狗不理”而言,这场困境或许也是一次重新出发的契机。

信息来源:中国青年网 2020年9月12日 关于狗不理包子的报道

百度百科

1 阅读:143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