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考前特辑|请尊重孩子成长的规律,让他成为本真的自己

包包的备忘录 2024-05-27 06:52:19

01

一位女孩,家住宁波的郊区,初中毕业时中考成绩不理想,没有上普高线。父母都是山区的农民,没有文化,儿子高中毕业,不太成器,于是有些着急,找她的博士兄弟去商量。

这对父母问:“宁波有个民营的普高,学费每年要5、6万,去读吗?”博士兄弟回答:“问你孩子去啊!”这位姑娘表示不读。

这对父母心想:“孩子的舅舅、舅妈都是医生,那就读个护理的中职吧,这样以后可能容易就业一些。”于是再问:“读个护理,好吗?”博士兄弟回答:“问你孩子去啊!”这位姑娘表示不读。

这对父母又提出宁波象山的某专业,姑娘依然表示不读。

这对父母既生气又无奈地跟孩子说:“我们不管了,你自己填志愿吧!”

结果,这孩子自己填了丽水某中职学校的跟青瓷有关的专业。由于这个专业需要美术的技能,这位女孩高三时候去杭州参加集训,表现不俗。结束回校后,父母和学校老师都接到电话:“孩子下一期的集训还来吗?免费!”父母兴奋的回答:“去啊!不免费也是去的。”结果,在下一期的集训中,这位女孩排在第一。高考结束后,孩子被杭州这家美术辅导班老师预定了去做助手。

目前,这位女孩在上大学,依然就读青瓷相关的专业,她就这样自得其乐着。

02

这对父母感叹道:“我们父母双方的家庭都是农民,没有艺术细胞,孩子自己小时候喜欢画画,我们也没有刻意去美术培训班学习,都是她自学出来的。”

这使我想起了史蒂夫·乔布斯的话:“你们的时间很有限,所以不要将它们浪费在重复其他人的生活上。不要被教条束缚,那意味着你和其他人思考的结果一起生活。不要被其他人喧嚣的观点掩盖你真正的内心的声音。最重要的是,你要有勇气去听从你直觉和心灵的指示——它们在某种程度上知道你想要成为什么样子,所有其他的事情都是次要的。”

是啊。如果教育不是尊重孩子成长的规律,而是扼杀孩子的天性和创造力,那这样的教育就是罪恶。

03

电影《鱼之子》里有两句话对我印象深刻:“不管是男的,还是女的,都没关系”;“我从来不知道什么是正常”。是啊,参考目前的精神病学的诊断标准,影片中的主人公美宝的精神发育是偏离正常的,或许接近于“精神发育”或“孤独谱系”等方面的问题。

本片改编自日本著名海洋生物学家鱼博士的自传。美宝是一个对鱼情有独钟的小学生,爸爸担心他与其他孩子不同,妈妈却相信美宝有特殊的天赋,一直鼓励他,即便他升到高中后依然满脑子只想着鱼……后来,美宝遇到了许多不同的人,也获得了他们的喜爱,他把对鱼的喜爱坚持了下去。一句话:美宝似乎对鱼以外的世界一无所知,就这样一心一意地钻进海洋世界的知识中。

总之,长期心理治疗的经验告诉我们:所谓的“正常”,是一种被普遍高估的奇怪观念。

与电影《阿甘正传》、《追梦赤子心》《灵魂冲浪人》《传奇的诞生》一样,我经常会把《鱼之子》布置给青少年学生和家长当家庭作业。在《和心理医生看电影》中,我花了一章的内容论述“成为本真的自己”——尊重内在成长规律。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