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可惜了,要不是这3处败笔,阮经天靠它就可以封神了

智瀚看娱乐 2024-04-06 06:50:43

在演艺圈,有这么一条生存法则:

一个男演员,28岁不火,42岁还不红,演艺生涯也就没什么盼头了。

28,42,是所有男演员,绕不过去的槛。

有意思的是,这两个“年龄槛”,阮经天都经历过。

28岁那年,还是“偶像剧小生”的阮经天拿着逆天改命的剧本,靠着一部《艋舺》拿到影帝。

彼时风光的他不会想到,这个影帝会耗光他的运气。

之后的十多年里,阮经天成了圈内闻名的“票房毒药”,无论主演还是客串的电影都逃不过扑街的命。

直到42岁,阮经天终于迎来一个机会。

这个机会就是《周处除三害》,不仅让他时隔多年再次提名影帝,在内地也成为横空杀出的黑马,票房口碑双赢。

虽然影片上映已有月余,但是网上关于本片的各种解读,仍然甚嚣尘上。

比如影片最绝妙的三处细节在哪儿?阮经天的三大封神时刻是什么?

这么好看的电影,竟然也有三处不堪推敲的败笔?

今天,皮哥就带着大家把电影详细梳理一遍,扒一扒片中那些耐人寻味的细节。

01、“黑白灰”三色,三场戏,让“最水影帝”阮经天脱胎换骨

看过《周处除三害》的观众,想必都会被陈桂林给迷住。

阮经天把角色半是癫狂,半是执念的人物魅力挥洒到极致。

其中有三场戏,阮经天更是把陈桂林的“黑白灰”三面不同特质发挥到绝佳。

影片开场的黑帮老大追悼会,把陈桂林的“黑”尽显无遗。

没有华丽的登场,而是端着一碗盒饭大快朵颐,给奶奶打着电话,俨然一副黑帮小弟的模样。

之后一个自称金毛的黑帮小子聊起一个叫“桂林仔”的疯子,崇拜之情溢于言表。

之后陈桂林抹抹嘴,不慌不忙地揭晓身份,正式开始暗杀行动。

这一招欲扬先抑犹如平地一声雷,将氛围瞬间反转,吊紧了观众的胃口。

之后陈桂林掏枪瞄准,一枪将暗杀对象击倒,又冲上去补了几枪将其毙命。

一套动作下来,陈桂林面不改色心不跳,如同一头狡黠的野兽又准又狠。

特别是面对警察追捕时的邪魅一笑,把角色黑中带癫的气质一下子“定”住了。

第二场戏,是陈桂林的奶奶去世,躲在病房外的陈桂林哭得稀里哗啦。

如果说第一场戏让人看到一个毫无感情的冷血杀手,这场戏给这个黑色人物“洗白”,让人看到他柔软的一面。

此时的他已经被警察通缉,不能被人发觉,只能拼命压抑自己的情绪。

那种极度悲痛、却又无法尽情发泄的憋屈,克制中又涌动着无限深情,让人看得也特别心酸。

但最能显现陈桂林复杂一面的,是影片结尾那场“临刑前夕”的戏份。

被他从香港仔手中救下的小美,前来狱中给他剃须。

陈桂林的脸上带着微笑,之后在小美给他剃须时开始难以自抑的流泪。

这里面既有再见小美的欣慰,更饱含此生再难相见的遗憾。

执行死刑前,陈桂林吃着最后一餐时,眼中有泪花闪过。

直至枪响前那一瞬的笑容,陈桂林直视镜头,似乎在和镜头外的我们告别。

这既是陈桂林获得解脱的时刻,也是“最水影帝”阮经天脱胎换骨的时刻。

既是罪犯亦是芸芸众生,阮经天在这方纠结复杂的灰度色彩中,还原了最真实的陈桂林。

这三场戏,是属于42岁阮经天的影帝moment。

02、系鞋带,拜关公,这几处细节有点意思

好的电影,都离不开细节的堆砌。

《周处除三害》里,最让观众欲罢不能的也是各种值得玩味的细节。

能说的,不能说的,都被导演藏在画面的犄角旮旯了。

在众多“周学家”的解读之外,皮哥还注意到三个有意思的细节。

一是陈桂林在进家门前,故意把鞋带松开,接着又弯腰系鞋带。

这处细节很好地呼应了他的杀手身份,也让人看到这个癫狂杀手粗中有细,谨防后面有人尾随。

同时也解释了如此孝顺的他,为何多年不能在家照顾奶奶的原因。

背负如此多的人命官司,“家”成了他最渴望但又最危险的存在。

细节之二,是陈桂林拜关帝。

当医生告诉陈桂林患癌的消息后,心如死灰的陈桂林动了自首的念头。

但在自首前,他拜了关圣帝君,并且连续掷杯九次。

掷杯是闽南人的传统,主要在祭祀和祈福时进行。

在掷杯过程中,需要将两个半圆形的杯子掷出,用以揣测鬼神之意。

结果陈桂林掷杯九次结果都一样,神意不可违,陈桂林只能乖乖自首。

这才有了后面在警察局看到三大通缉犯的告示,踏上“除害”之路的故事。

这个“掷杯”的细节,成为后面教堂大屠杀的绝妙伏笔。

在屠杀开始之前,陈桂林给了尊者九次机会。

如果连开九枪都卡壳的话,就愿意饶他一命,否则就是上天的惩罚。

这里“九次开枪”的名场面,也和前面九次掷杯形成呼应。

让一个邪教头子接受命运的审判,讽刺意味直接拉满,其背后也是中国故事逃不脱的宿命。

在这里还有一个很严密的细节,就是陈桂林手里那把老是卡壳的枪。

这是因为常年被埋在地下,所以手枪会受潮出现卡壳现象。

还有一处非常隐秘的细节,是小美裸露上身时,背上有一处字母纹身。

虽然只是在画面中一闪而过,但眼尖的网友还是注意到了这个点。

有人认为这是一个英文字母,翻译过来是棉花,暗示小美是被人控制的玩偶;

也有人解读这是蒙古文,翻译过来是灵魂的意思,暗示小美被囚禁的灵魂。

但跳出戏内,这个纹身其实是演员王净自带的,很多生活照都能看到这个纹身。

但放在此情此景下,这个纹身却成了神来之笔,和小美的遭遇不谋而合。

03、这三处瑕疵,让《周处》差一步成为神作

上映至今,《周处除三害》评分稳定在8分以上,8.5以下,属于“神作未满”的一流水准。

在皮哥看来,片中有三处瑕疵,影响了影片在神作进阶路上的进一步发挥。

第一处败笔,出现在陈桂林自首时。

原本准备去自首的陈桂林,却被要求拿好身份证去排队。

排队过程中,陈桂林看到了墙上张贴的通缉榜。

陈桂林不服,他要干掉榜一榜二,自己当老大,哪怕是自首,也要扬名立万。

之后他和医生对谈,直接cue到周处除三害的典故,这也是影片最可惜的败笔。

影片改编自《世说新语》里《周处除三害》的故事,将其移植到现代社会,是个高级的改编。

但是主角陈桂林却自己把这个典故说出来了,属于自己刨了自己的梗,把这种借古喻今拉到了明面上。

一旦丧失了内在的可玩味性,影片也就谈不上多么高深的思想厚度了。

其次是陈桂林与香港仔的正面恶斗。

这原本是一场激烈的追逐戏,两人从街上斗到水里,武力值相当的二人都是拿着命在拼。

但是之后潜伏在附近的警察陈灰也卷入其中,黑吃黑的双人恶斗,变成了善恶难辨的“三国杀”。

本应是人性的修罗场,却成了影片的败笔之二。

陈灰试图拖住陈桂林,报上次被陈桂林痛殴之仇,结果陈桂林三拳两脚把他打趴下。

原本预想的三方混战,却演变为警察单方面被暴揍,整场戏的节奏一下子泄了气。

其实从整体格局来看,安排这么一个窝囊的警察形象,于情于理对故事没有什么助力。

更何况还让这样一个角色不合时宜的出现在这场重头戏里,完全让人摸不着头脑。

就像两个武林高手对决,中途一个三脚猫进来也想露两手,岂不是贻笑大方?

败笔之三,就是把隐喻变“直喻”。

我们知道,《周处除三害》还有另一个名字,叫《猪,蛇,鸽子》。

在佛教思想里,它们是代表六道轮回中的三种动物。

陈桂林代表猪,饱食终日不务正业,执迷于后世留名,是痴的表现;

香港仔代表蛇,暴打手下,和小美玩虐恋游戏,都是毒蛇的具象化表现;

尊者代表鸽子,对信徒进行精神控制,将钱财据为己有,是蛇的阴毒和贪婪。

但影片是如何呈现这些隐喻的呢?

归结起来,就是简单直白的贴标签。

比如纹一个蛇的纹身,鸽子的纹身,就代表你是蛇或者鸽子。

对于陈桂林“猪”的隐喻更是直接了当,开头在追悼会上大口干饭,在新心灵舍又有狼吞虎咽的镜头,就是一种动物本性的喻示。

再加上奶奶留给陈桂林的小猪手表,猪的意象早已不言而喻了。

把隐喻直接拽出来明示,生怕观众看不明白,你见过这么直白的神作吗?

《周处除三害》是2024年开年至今的最大惊喜,甚至是今年最佳影片的有力竞争者,但它还算不上神作。

只讨论最近几年台湾省拍的犯罪片,论剧情起伏,它比不上《阳光普照》;论深刻,它比不上《大佛普拉斯》,论邪典,又比不上《血观音》。

之所以比这些影片受到更多的关注,唯一的原因就是它在内地上映了。

《周处除三害》的本质,就是在一部优秀的商业片外包裹了一层芥末,把你呛得眼泪流,后劲够足。

关于这部影片掀起的解读热潮,个个也是吹得煞有介事。

有人说这其实是一部文艺片,有人洋洋洒洒几万字解读背后的宗教轮回隐喻,有人说没看懂隐喻就没看懂这部电影。

他们把它当做一本电影圣经来解读,恨不能陈桂林放一个屁,都解读出他昨晚吃了茴香味的包子。

这种解读,和孔乙己说茴香豆的茴有四种写法有什么区别?

在皮哥看来,不如让电影回归电影,没必要把故事想得太复杂。

一部涂了芥末的爽片还是爽片,你看得爽了,就是看懂了这部电影。

©原创丨文章著作权:皮皮电影(ppdianying)

未经授权请勿进行任何形式的转载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