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为什么要批评诸葛亮“千里分兵”?

萧武弹史 2024-11-20 10:11:06

后世对诸葛亮的批评,多数集中在两点上,一点是认为诸葛亮是法家,没有搞儒家那套,一点就是这个问题,军事上分兵。

但更多的时候,可以看看这些批评的人是不是同时又在赞美和肯定曹操,如果是,那么一般来说就是先射箭后画靶子,为了否定诸葛亮,而给他到处挑毛病。

如果就问题来解释,基本上就没法解释清楚了。等于别人在出题,而你在答题。别人随便出个题,你得吭哧吭哧想半天才能解出来,然后人家又来一个。这种打法永远解释不完。

主席其实也很典型,一方面他非常肯定曹操,一方面对诸葛亮是批评的。

这其实也不难理解,他和诸葛亮是完全不同的两种人。

用主席自己的话说,他身上有两种气,一种是猴气,一种是虎气。但这两种是诸葛亮都没有的,如果有,诸葛亮差不多就是勤勤恳恳的老黄牛的风格。

而且,以主席的想法来说,在经历了桓灵无道之后,黄巾遍地,东汉实际上就已经成了植物人了,还抱着复兴汉室的想法,等于抱残守缺,冥顽不灵了。而诸葛亮恰恰就是这种人。

从主席的角度看,这几乎等于在二三十年代的时候还在怀念大清,还要复兴大清。

对于这种孤忠,主席其实认为是愚昧的,是愚忠,没什么必要。毕竟他生活和奋斗的时代,不需要这种精神了,更需要的是通达时变,认清现实。在他的观念里,重要的是人民,而不是一家一姓的天下。

所以说,完全是立场不同,出发点不同,目标也不同,他是很难理解诸葛亮的。当然,他也不需要理解诸葛亮,他不是这种人格。

至于千里分兵,这个是诸葛亮根据当时的形势提出的战略,而且前提是全取荆州,还要不被孙权偷袭,才能两路出兵。

主席用兵,讲究集中兵力,但也经常是用偏师牵制和吸引敌人主力,才能创造更好的战机的。千里跃进大别山,华野七月分兵,也都是他的主意,也都是千里分兵,都是后来有很多人有意见的。

所以问题不在于要不要分兵,而在于怎么分兵,分兵的效果怎么样。

诸葛亮提出隆中对战略的时候,刘表还占据着荆州,所以他的战略是让刘备先完全占领荆州,然后进取益州,再两路分兵,一路出益州向关中,一路从荆州出兵,进攻中原地区。

这时候的荆州是什么概念?和曹魏对抗的最前线在哪儿?在新野,离襄阳、樊城都还远着呢,离宛城更近。从新野出兵,是直接进攻宛城。

但后来蜀汉面对的是什么局面?是在赤壁之战后,荆州三分,然后天下三分。这时候刘备在荆州的核心是江陵,襄阳和樊城都被曹操占领了,更不用说新野了,宛城就更不用说了。

所以,刘备在占领益州之后,很快就进攻并且拿下了汉中,然后进攻关中,发生了定军山之战,斩了夏侯渊,曹操亲自来,才和刘备形成了对峙的局面。

刘备拿下汉中的同时,还命令本来驻守宜都的孟达也北伐了,攻下了上庸。

而关羽在荆州的北伐行动,其实也是前哨战,是想先拿下襄阳和樊城,打开北伐的通道,而不是说直接北伐。因为只有拿下襄樊,刘备一方在荆州方向才能获得战略上的主动权,无论进攻还是防御,都更主动一些。

如果没有襄樊,战略上是被动的,对手随时可以进攻你,而你如果主动进攻,就会被襄阳、樊城阻挡。

如果关羽北伐能拿下襄樊,那么汉中、上庸到襄樊,这条沿着汉水流域的通道就打开了,刘备一方对曹操的防线就能向前推进很远。

但最后也没成功,东吴背刺,功败垂成。并且,这之后上庸也丢了,孟达投降了,只剩下了汉中。

而在主席的军事生涯中,最看重的就是战略主动权和战场主动权。在丧失战场主动权之后,甚至宁可后退来调动敌人,也要重新抓住主动权。

1 阅读: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