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一生有许多事让人看不透,但有一件事却让后人议论纷纷:张飞死后,他不惜一切代价追回了张飞的首级,可面对关羽的首级却表现得异常冷漠。
为什么会这样呢?
张飞被害的那天,刘备正在为东征东吴做准备。
就在这关键时刻,他接到了张飞死讯。
凶手不是敌军,而是张飞的亲随范疆和张达。
更糟糕的是,这两人直接把张飞的首级献给了东吴。
刘备听闻此事后,脸色一沉,但并没有表现出太多情绪。
他只是简单说了一句:“噫,飞死矣!”可他内心的愤怒不难想象。
张飞是他东征的底气之一,如今却横死在自己人手里,这无疑让他的战略部署陷入混乱。
相比之下,当关羽被害的消息传来时,刘备的反应却完全不同。
他痛哭流涕,连饭都吃不下。
有人说,这是因为关羽是他的大哥情谊最深的兄弟。
可事实真的如此简单吗?当时的刘备没有战事在身,有足够的时间沉浸在悲痛里。
而张飞被杀时,刘备的重心早已转向了即将到来的战争,他根本没有时间去宣泄情绪。
说到底,这不是兄弟情深浅的问题,而是现实的无奈。
东征开始后,刘备的态度开始转变。
他再也不像以前那样优柔寡断,而是变得异常强硬。
他亲自率军压境,直指东吴。
孙权这边慌了,毕竟张飞的首级就在他们手里,这东西可是一把双刃剑。
送吧,怕刘备觉得自己虚伪;不送吧,刘备的怒火又不好消。
孙权的谋臣步骘提出了一个折中的办法:将张飞的首级连同范疆、张达一并送还,希望以此平息刘备的怒气。
张飞的首级被送回来后,刘备亲自主持了祭祀仪式。
他让张飞的儿子张苞当场处决了范疆和张达,以此告慰张飞的在天之灵。
这一刻,刘备的眼泪是真诚的,他的悲痛也是真实的。
但仔细想想,这种悲痛背后,是否也掺杂着一种解脱的意味?张飞的死虽令人痛惜,但他的首级回归至少解决了一个政治问题。
相比之下,关羽的首级却早在他死后,被孙权送给曹操。
曹操以王侯之礼厚葬了关羽,这让刘备即使心有不甘,也无可奈何。
此时的刘备并非不想为关羽讨回公道,而是他心里清楚,关羽的首级已经成为曹魏政治的一部分。
曹操的葬礼规格无疑是在宣告:关羽是被魏国接纳的英雄,而不是刘备的独占遗产。
刘备如果执意索要关羽的首级,不仅会得罪曹魏,甚至可能被认为是对大汉礼制的挑衅。
当时的刘备虽自称汉中王,但他这个头衔并没有得到汉献帝的正式承认。
而曹操不同,他是魏王,手握实权。
刘备若贸然行动,不仅讨不到便宜,还会让自己的政治地位更加尴尬。
更重要的是,关羽的死因本身就颇具争议。
关羽的失败,不仅有东吴的谋算,还有他自身的骄傲和轻敌。
刘备心里未必没有怨气,但他不能说出口,更无法表现出来。
因为对外,他必须维护关羽的形象。
对内,他也需要用关羽的死来激励士气,为东征造势。
所以,刘备选择了沉默。
他没有公开提及关羽的首级,也没有向曹魏索要,而是将所有的愤怒都压在心底,转而用实际行动去复仇。
这一切看似冷酷,却是刘备性格中最真实的一面。
他可以为张飞追回首级,因为张飞的死是内部叛乱的结果,需要一个明确的交代。
而关羽的死,早已成为敌对势力间博弈的棋子,刘备无力改变,也不敢轻举妄动。
与其冒险,不如将这笔账留到以后再算。
有人说,刘备的行为是理智的,但也有人感叹他的无奈。
兄弟情、政治利益、战争压力,这些错综复杂的因素交织在一起,让刘备不得不在情感和现实之间做出选择。
他为张飞讨回公道,却不得不对关羽的首级置之不理,这并不是因为他偏心,而是因为他清楚,只有活着的人才能决定历史的走向。
历史从来不是非黑即白的。
刘备的一生,既有感性的一面,也有冷酷的一面。
他可以为兄弟两肋插刀,也可以为了大局忍痛割舍。
或许正是这种复杂,让他成为了三国时代最耐人寻味的人物之一。
有人说,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但在刘备这里,她更像是一场没有终点的棋局,每一步都藏着无法言说的故事。
毕竟是亲家
小编你是扯犊子不嫌事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