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明博大精深,诗词歌赋流传久远,自古及今曾涌现过无数优秀的诗人,其中既有凡夫俗子,也有帝王将相,后世读者有时还喜欢阅读那些亡国之君的作品。诸如陈后主陈叔宝、南唐后主李煜等人,都非常擅长吟诗。
明代一位皇帝虽然不是末代帝王,可是在他统治大明王朝期间,竟然被他的皇叔赶下台,可谓千古奇谈。当其垂暮之年,这位可怜的老人没有像魏太祖曹操那样,高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而是悲戚地赋诗感怀。下面一起欣赏他的作品:
述怀
明代 • 朱允炆
牢落西南四十秋,萧萧白发已盈头。
乾坤有恨家何在,江汉无情水自流。
长乐宫中云气散,朝元阁上雨声收。
新蒲细柳年年绿,野老吞声哭未休。
朱允炆即明惠宗,又称建文帝,乃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孙子。由于他的父亲朱标先于明太祖而亡,所以当朱元璋驾崩之后,他就顺其自然地成了皇帝。朱允炆登基后不久便着手削藩,他的皇叔朱棣不愿束手就擒,于是便借口清君侧,开始了长达三年的靖难之役。
在朱棣的猛烈进攻下,那些勤王的将士溃不成军,最后朱允炆众叛亲离,皇后也自焚殉节。他在太监的保护下仓皇离京,经过千里跋涉,辗转来到云南当了和尚,这才保住了自己的性命。这首诗写于朱允炆暮年之际,字里行间充满了无限悲情。
位于云南楚雄州武定县的狮子山地势险峻,那里冬暖夏凉、环境清幽,人称西南第一山,乃是修行参禅的好地方。朱允炆当年逃难至此,看见大山里林木茂盛、鸟语花香,顿时感觉心情舒畅,他也暂时忘记了悲愁和伤痛,于是便决定在此驻留。一晃几十年就过去了,诗人临终时回首往事,感慨万千,于是便留下了这首诗作。
开篇表达出对岁月无情的叹息,“牢落西南四十秋,萧萧白发已盈头。”诗人神情恍惚地说,我不幸流落西南,转眼间将近四十个春秋。这一期间我一直隐居幽林深谷,不知不觉就显得白发苍苍,而尘世间一定已经发生了沧桑变化。
“乾坤有恨家何在,江汉无情水自流”,颔联继续抒写作者的感慨。诗人在垂暮之年也希望叶落归根,可是京城里没有其立足之地,很多人都以为他早已不在人世。
家破人亡,改朝换代,自己苟活于世,心中的怨恨和悲愁根本无人可诉;江河之水滚滚东流,更是没有情感,即使泪洒其中,也不能激起一片浪花。“家何在”三字,真可谓写尽了作者满腹的愁情。
颈联转而回顾往事,“长乐宫中云气散,朝元阁上雨声收。”长乐宫是西汉时期著名的宫殿,此处代指朱允炆昔日召见文武百官的大殿。“云气散”三字,委婉地道出本该属于他的江山社稷,忽然便显得如此陌生和遥远。
朝云阁则指宫殿后花园的观景之地,曾几何时,他和皇后、嫔妃们在那里看花赏月、嬉戏玩耍,多么惬意和悠闲。如今他白天诵读经文,夜间则独自面对一盏青灯,脑海里还不断浮现过往的美好画面,又该是多么伤心和孤独。
“新蒲细柳年年绿,野老吞声哭未休”,结尾让人不忍卒读。诗人在此采用对比手法,春天里新浦的柔柳依然显得那般嫩绿,丝毫不会因为人间的悲欢离合而改变其生长规律,可是诗人这位野老却一直在吞声而哭,心里似乎有说不尽的伤心和悲愁。
皇帝流落异乡,写下一首七律,开篇感慨万端,结尾更令人不忍卒读。朱允炆的痛苦应该丝毫不逊于李煜,成为阶下囚的后主曾悲吟“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正可表达朱允炆此时的心情。同时朱允炆不仅怀念殉节的皇后,一定也怜惜曾经是他的帝师、后来却被诛门十族的方孝孺。
后世为了纪念这位身世特殊的僧人,就在寺院里修建了一座祠阁,并供奉了建文帝的塑像,还在黑匾上镌刻了金字,叙述了他与朱棣之间的故事、以及他从皇帝变为和尚的传奇。朋友们,读完这首诗,您有何感想,欢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