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
文|朔风史记
编辑|朔风史记
就在不久前,欧盟突然抛出一个尚未实锤的消息,声称“掌握”中国企业协助俄罗斯生产军用无人机的“确凿证据”。
虽然这一“确凿证据”始终未见公开,但立陶宛却再次抢先发声,敦促欧盟立即对中方相关企业实施制裁。
消息的起点可以追溯到欧盟情报机构的一则声明,他们表示,中国和俄罗斯在无人机领域存在合作,称这些无人机可能被俄方用在乌克兰战场,欧盟的外长会议成为了这一指控的核心场所。欧盟成员国的外交官在布鲁塞尔围绕这份情报展开了讨论。
德国外长贝尔伯克毫不掩饰她的态度,强调“这必须有后果”,并直接警告中国不要向俄罗斯提供军事支持,在她的逻辑里,俄乌战争不仅是对乌克兰的侵略,更是对欧洲安全的直接威胁,因此中国若被证明提供了援助,就必然要为此付出代价。
虽然贝尔伯克的措辞强硬,但她并没有说明这些“后果”究竟是什么,这种模棱两可的表态反而让事件更显悬而未决的紧张。
中国外交部对此迅速作出回应,外交部发言人林剑重申,中方在乌克兰危机上的立场始终如一,坚持客观公正,积极推动和平谈判,对于美欧频频炒作中国向俄提供军事援助的言论,林剑一针见血地指出,这是典型的“双重标准”,美欧在危机中拱火浇油,却反过来指责中方。
他特别强调,中国在军品出口上一向谨慎负责,军用及军民两用无人机的出口都依法受到严格管控,中方从未向冲突当事方提供过致命性武器。
这场舆论风波的关键推动者立陶宛,再次扮演了“先锋”的角色,立陶宛外交部长兰茨贝尔吉斯一如既往地表现得“积极主动”,他呼吁欧盟效仿美国,对中国的无人机相关企业采取制裁措施,并表示这将向中国和俄罗斯发出强烈信号。
他还在欧盟外长会议上公开批评其他成员国对华政策“软弱”,甚至称自己是欧盟对华政策最强硬的代表,但是这位以对华强硬言论闻名的外长即将离任,立陶宛的外交方向或许将迎来重大调整。
立陶宛即将上任的新总理帕卢茨卡斯显然对前政府的对华政策并不买账,他曾公开表示,允许台当局以“台湾”名义设立代表处是一个“重大外交错误”,并承诺通过务实的外交手段修复与中国的关系。
他提议重启双边对话,并恢复大使级外交关系,以缓和中立之间的紧张局势,但是立陶宛国内对这一转向并非一致支持,一些政客和学者认为,在俄乌冲突未结束、国际局势依然紧张的情况下,调整对华政策可能会被视为对俄罗斯的妥协,甚至损害立陶宛在欧美阵营中的地位。
同时,欧盟的整体态度也充满矛盾,一方面,像德国这样的核心国家对是否完全追随美国表现得较为谨慎,德国总理朔尔茨明确表示,德国不会效仿美国放行乌克兰使用远程武器攻击俄境内目标,他的表态似乎在平衡国内外压力,避免欧盟被拖入更深的冲突中。
另一方面,欧盟内部对中国的态度并不统一,爱沙尼亚等国的官员继续发表激烈的对华言论,威胁要让中国为所谓“支持俄罗斯”付出代价。
从更广阔的视角看,美欧炒作中国军事援助俄罗斯的问题,既是对中俄正常贸易合作的干扰,也是为了服务于他们在俄乌冲突中的战略需求。
美国曾多次对中国企业进行制裁,借此压制中俄技术合作,试图削弱俄罗斯的战争潜力,中国对此已经表示强烈反对,认为这是没有国际法依据的单边霸权行为。
这场关于中国军事援助俄罗斯的讨论,并不仅仅是舆论战那么简单,背后还涉及中欧之间的经济利益权衡,俄乌冲突以来,中国对军品出口采取更加严格的管控,同时通过深化与俄罗斯的能源合作,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为自身争取更多的经济利益。
相比之下,立陶宛这样的国家在长期对华对抗中遭受了不小的经济损失,不少企业因供应链中断或成本上升面临困境,在这样的背景下,帕卢茨卡斯提出修复对华关系的计划,反映了立陶宛国内的一些务实声音。
与此同时,欧盟内部的经济焦虑感也在加剧,尤其是在特朗普可能重返白宫的背景下,欧盟面临美国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回归的威胁,正在紧急制定应对方案,可以预见,中欧关系的发展将受到这一国际大背景的深刻影响。
欧盟此次对中国无人机话题的讨论,与其说是一次外交行动,不如说是一场舆论试探,无论是德国的谨慎表态,还是立陶宛的新旧政府在对华态度上的分裂,抑或是欧盟整体在经济和政治利益上的权衡,都反映出俄乌冲突对中欧关系带来的复杂挑战。
对此,您怎么看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参考资料《立陶宛外长又跳起来了:美国制裁中企,咱们得有样学样》——观察者网2024-11-19 10:07
《德国外长污蔑中国军援俄罗斯,威胁中国会“付出代价”》——观察者网2024-11-19 11:57
《欧盟情报机构称中俄合作生产军用无人机,外交部:没依据就妄加抹黑》——澎湃新闻2024-11-18 15:54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