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自学中医,做家人的健康守护者,看看我的学医之路

嘉晨谈健康 2023-06-10 07:40:03

自学中医的朋友,一般分为这几类。

第一类是自己或者家人身体不好,遇不到良医,只能自己学习中医知识,​守护自己或者家人健康。

第二类,喜欢中国文化,更喜欢中医的朋友也不在少数。

第三类是西医师,有一部分西医师在解决不了患者疾病时,会想到中医的方法,不得不敬佩这类朋友,大医精诚,没有中医不科学的认知的狭隘思想​。

还有很多我想不到的原因​。

我是第一类,年少不知道健康的重要性,学校饭堂有喜欢吃的就吃得多,没有喜欢的饭菜就吃泡面,胃饥一顿饱一顿吃坏了。

吃了很多中药,吃着见效,不吃就有胀气不消化​。直到我的祖母带我去勉县老城区拜访一位老中医,老中医开了7副药,吃了5付就好了一大半,余下两付,饭堂觉得药味太重不给帮忙煮了,​就没再吃了。

后来我大学就选择了中医学专业,学习了专业知识后才知道,那位老先生给药里加了一味温脾肾的益智仁。

久病及肾​,肾为胃之官,以前的大夫只知道调理脾胃,用的不外乎是厚朴,枳壳,陈皮,半夏,砂仁​,党参,白术之类的针对脾胃药​。

老大夫经验还是更多一些,重视了肾和胃的关系,询问胃胀一年有余,便从肾上做文章​,就这么给治好了​。

所以我擅长治胃病​,就是因为我常常在治疗脾胃病的基础方上加益智仁,补骨脂等温脾补肾的药,遇到舌不厚而胃胀的慢性胃炎,萎缩性胃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等患者,再​结合疏肝理气,效果就更加快一些。

说到自学中医,因为我们学起来更得心应手,毕竟我们中国人,阅读中医医学有天生的优势。西医学的生理病理解剖等没有老师教导是很难​入门的。

那么​如何自学呢?这是一个非常尖锐​的问题。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的建议学中医教材,有的建议学习《伤寒杂病论》,有的建议学《医宗金鉴》,有的建议学习先从四小经典开始。

我认为先学教材是完全不可取的。

原因是教材是很多人编写的,没有系统性​。一本中医内科学就有十几个中医院校参与编写​。

一本方剂学给我们打基础,到了内科学,妇科学,外科学甚至儿科学竟然用不上了​我们的方剂学这本书了,多么可笑。

举个例子,就像我们刷某音短视频,你即使刷完了所有宋史,你也不会得知赵匡胤​传给下一任的皇帝是谁。烛光斧影​永远是个谜。

如果你读的是整本宋史,你会发现,赵匡胤就是要把皇位传给他弟弟,而不是赵德昭,或者八贤王赵德芳​。赵匡胤有意培养赵光义,让其私下结交权贵,甚至自己的贴身太监成了赵光义的人​,他都无所谓。

反观长子赵德昭,赵匡胤死后,皇后让太监去找次子赵德芳​,而不是找长子。

赵光义败仗后,他竟然要求赵光义赏赐将士军官,赵光义让其登基后在赏赐不迟,他便吓得要死,​直接自杀了。

可见智商情商都不能堪当大任,赵德芳虽然聪明,​年纪大小,所以烛光斧影是不存在的事情。

说回来如何自学中医​。

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伤寒论的处方,在金匮要略上仍然大量使用,说明六经辨证是一个系统的学科。

所以圈内很多前辈让弟子​学习伤寒杂病论是对的,至少它是系统的​。

李可老先生也建议学生自学中医,可以买《光明函授教材》,这套书是一个人​主审的。就和清朝的《医宗金鉴》一样,都是一个人主审的,他是有框架和​系统的。

所以自学中医,可以选择《伤寒杂病论》,也可以清代自学《医宗金鉴》,金元四大家的全书,明朝张景岳先生的全书,清代陈士铎先生的全书、黄元御老先的全书等等,一定要看完一家之言​,足能成为一代高手。

近代呢,彭子益老先生,张锡纯老先生的书,都是从中医基础写到了内外妇儿,比教材好了百倍​,​亦可选之。

有了章法以后,再看点四小经典,​叶天士医案之类足够了。

学习伤寒杂病论之前呢,可以学习杨旭教授讲授的《黄帝内经》。非常好,比王宏图老先生讲的​有过之而无不及。网上都有免费的视频,我的一位中医同道,山西的陈老师整理了杨旭老先生讲稿,​可见其学习中医的毅力。

再学习神农本草经,可以学习一下倪海厦老师的课程,网上也有​。

回过头再学习伤寒杂病论​。

我认为讲的比较好的,​首先推荐胡希恕老师的讲课视频。

其次是陈慎吾老师的语音​(非本人讲解)。

下来可以参考李士懋老师的伤寒论视频和​郝万山老师的视频,​都是免费的。

然后我本人比较重视脉诊,脉诊自然首先推荐李士懋老师的脉诊​。

脉诊诊的是病机,病性,病位(我本人的经验),并非是什么疾病,病患肌瘤、囊肿几厘米这样的肤浅​,这样的活交给机器。我们干机器干不了的活。

舌诊是不可靠的,温病派重视舌诊。

寒证可见红舌,如上热下寒​。热极可见淡舌,如白血病热伏督脉,舌淡​非常。

温病的卫气营血和伤寒的六经一样,都是病位概念,而有太不完整,​可做参考。

最后就是跟师了,找一位明白的老师,跟师学习半年左右基本就差不多了。学太久无益,因为你迟早要自己面对病人,要留给自己足够的思考时间。其次老师我们自己也要生存生活,得工作上班。除非你的老师是一位高人,值得你复制粘贴,和朱丹溪一样,那就跟师三年,定也能成为一代明医。

基本就这么多了,这就是我个人的学习经验​。​如果您觉得此文章不错,请分享给更多的读者。

5 阅读: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