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脉判断寸关尺,布指时手指的角度和力度,指力的举按寻

言身的记事本 2024-09-23 15:32:59

“谢老师,今天我想请教一些关于诊脉的细节。”小王端正了身子,眼神专注地望着老师。他的声音里透着认真与谦逊。

谢老师微笑着点了点头,放下手中的书,示意小王继续。

三指来判断寸、关、尺的位置

“诊脉是中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我知道用三指来判断寸、关、尺的位置,但每次自己操作的时候总觉得掌握不好。您能再详细讲解一下定三关的方法吗?”

谢老师摸了摸花白的胡须,语气和蔼地说:“定三关确实是诊脉的基础。我们中医讲究精确,不论是定寸、关、尺,还是后续的诊脉,都要有一丝不苟的态度。你刚才提到的三指,指的是食指、中指和无名指,这三指分别对应寸、关、尺。定三关时,你需要将中指按在掌后高骨内侧的动脉处,这就是定关的位置。然后食指按在腕侧,叫定寸;无名指则按在肘侧,称为定尺。”

谢老师一边说,一边伸出手,示范着如何布指,动作流畅而精准。“这三部位的脉象对应着人体的不同脏腑信息。定关要稳,食指和无名指要与中指协调好,这样脉象才会清晰。”

小王认真地看着,手中的笔不停记录下老师的每一句话。他的眉头微皱,显然在思考这套看似简单却充满细节的操作。

布指时,手指的角度和力度

“那,老师,”小王停顿了一下,又继续问道,“布指时,手指的角度和力度有什么讲究吗?我感觉有时候摸不到脉象,有时候又太重,感觉自己下的力道总是不对。”

谢老师点点头,露出一丝赞许的笑容:“你问得很好,布指的角度和力度确实非常重要。布指时,手指略呈弓形倾斜,指端平齐,大约与病人手臂呈45度角。这个角度可以让你的指目——也就是手指指尖和指腹之间的交界处——紧贴在脉搏跳动的地方。”

他停顿了一下,伸出自己的手示范着:“这块地方是最灵敏的,能清晰感受到脉搏的细微变化。手指如果垂直下压,或者按得太平,会失去灵敏度,容易产生错觉,甚至自己手指的脉搏都可能干扰你对患者的诊断。”

小王若有所思地点头,细细琢磨谢老师的每一个字。他低下头,将这些细节认真地写在笔记本上,心中想着自己以后诊脉时一定要调整好手指的角度。

“那么,在指力的控制上,有没有什么标准呢?”小王再次抬起头,眼中闪烁着求知的光芒。

指力有三种,分别是举、按、寻

谢老师再次微笑,语气依旧温和:“指力的控制是诊脉的核心。常用的指力有三种,分别是举、按、寻。‘举’就是轻轻地按在寸口脉搏跳动的部位,属于‘浮取’,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浅取,适用于判断浮脉;‘按’则是用力较重,甚至按到筋骨,属于‘沉取’,适用于判断沉脉。‘寻’就是手指从轻到重、再从重到轻,左右推移,寻找脉动最明显的地方。这种方法可以让你捕捉到脉象的特征变化。”

谢老师边说边抬起自己的手,在空气中做了个演示:“你可以试着调整指力,过轻或过重都不合适,手指要灵活地调整,找到那个最适中的位置。”

小王跟着谢老师的示范,伸出自己的手,模拟着老师刚才的动作,手指轻轻按在自己的手腕上,试图感受脉搏的跳动。他的额头微微渗出汗水,显然在努力调整自己的力道。

谢老师看着他,眼中带着鼓励:“不要急,诊脉需要长时间的练习。你可以在平时多练习自己的指力,熟能生巧,慢慢就能掌握其中的要领。”

小王深吸一口气,放松了些,点点头说道:“老师,您说的我都记下了。可是在实际诊脉中,很多时候我不知道该怎么区分各部位的脉象,比如浮脉和沉脉到底有什么具体的感觉差别?”

谢老师听后,神情变得更加认真,语气也稍稍加重:“这正是诊脉的关键。浮脉多见于表证,比如外感风寒的时候,脉象会感觉较为轻浮,像是浮在皮肤表层。你用‘举’的指法,也就是轻按的时候,就能明显感觉到。沉脉则多见于里证,比如一些慢性病症,它的脉象就会深沉,你需要用‘按’的手法,手指稍微用力按下,感觉脉搏跳动在深层。”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脉象的变化多端,不仅仅是浮与沉。还要学会感知滑、涩、细、洪等不同的脉象特征。这些都是长期积累的经验,需要你细心体会。”

小王听得十分入神,眉头紧锁,显然在努力记住每一个细节。他低头在笔记本上写下了“浮脉:表证,轻浮;沉脉:里证,深沉”的字样,又在旁边写了“需长期积累经验”几个字。

谢老师看着小王那专注的神情,满意地点点头。他欣赏小王这种虚心求教的态度,同时也明白,真正的医术传承不仅仅在于课堂的教导,更在于长期的实践与积累。

“谢老师,我一定会按照您的方法去练习。”小王抬起头,坚定地说道,眼神中透露出对中医的热爱与追求。

谢老师微微一笑,眼中闪过一丝欣慰:“不要急于求成,中医讲究的是耐心和细致。只要你心中有敬畏之心,对病人有责任感,终有一日,你也会成为一个合格的中医师。”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