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高后八年(前180年)八月一日,掌控刘氏天下八年的吕后去世。
临死前,留下遗诏,让侄子吕产担任相国、侄子的吕禄的女儿当少帝刘弘的皇后,意图让吕氏继续掌控朝政,引起刘氏宗亲和功臣系的不满。
对于刘氏宗亲来说,天下是刘氏的天下,吕后是先帝皇后,掌权也就忍了,如今吕后去世,吕氏岂能继续掌权?
对于功臣系来说亦是如此,此前拥护吕后大封吕氏是因为身为大汉帝国的既得利益者,既要维护刘氏同治,又不能让刘氏宗亲做大做强,来跟自己分汤喝,这才和吕后达成一定默契。
汉文帝
吕后在,他们可以达成微妙的平衡,而吕后一旦去世,平衡被打破,就得考虑未来的权力分配了,吕禄、吕产不过是吕氏族人,岂能和功臣系平起平坐?
加上刘氏宗亲对吕氏不满,双方一拍即合。
刘氏宗亲的朱虚侯刘章、东牟侯刘兴居、齐王刘襄和功臣系太尉周勃、右丞相陈平联合,共同扳倒了吕氏。
刘襄是刘邦的长孙,本以为平定吕氏之后成为新的皇帝,结果白忙活一场,被功臣们排斥。
毕竟平定吕氏,可不是“安刘”,而是对政治格局进行重新洗牌,自然不会让参与平乱的刘氏宗亲上位,最终选择了全程没有参与的代王刘恒。
刘恒有什么功劳?要是知道最后让他继位,刘襄等人才不会大动干戈。
可惜功臣势大,只能无奈承认。
至于为何选择刘恒,一方面是刘恒母亲薄姬不受宠爱,薄氏成为外戚后,并不会影响功臣系的权势。
另一方面,他们期望刘恒上位后,会延续之前萧规曹随的利益格局,他们可不想再来一个吕后掌权的结局了。
周勃是功臣系代表
就这样,陈平和周勃派出使者前往代地,打算拥立刘恒前往长安继位。
01面对朝廷的使者,刘恒一开始是比较犹豫的,就连代王的属臣们也爆发了激烈的争论。
郎中令张武认为此行过于凶险,不如称病推辞,然后观察局势,而中尉宋昌则力排众议,认为刘氏宗亲力量依旧强大,功臣们想要改朝换代难以实现,坚持认为可以前往。
只是宋昌看到了刘氏宗亲的强大,但没考虑到这些助力可能也是威胁,毕竟他们平吕立下功勋,且忙来忙去,啥也没得到,必然会有想法,日后刘恒登基,该如何处理和他们的关系呢?
如果疏远,岂不是断绝拱卫自己的力量?如果过于亲近,岂不是给他们可乘之机?
汉初封国
其次,功臣确实难以实现改朝换代,只是改朝换代虽难,但换个皇帝却很容易,万一刘恒没达到功臣系的期望,岂不是还要来一次皇权更迭?
可以说,刘恒现在的局面,其实是异常危险的,稍有不慎,就会陷入万丈深渊。
经过一番思量,刘恒还是决定前往长安继位。
考虑到此行的凶险,刘恒先派舅舅薄昭前往长安探听虚实,而后到了长安城外的时候,派宋昌先进城探路。
而在这里,刘恒遇到了功臣系的第一个考验。
在渭桥上,周勃带着一帮大臣前来迎接,期间周勃进言:“赐片刻时间秘密禀陈。”
刘恒还未答话,身边的宋昌却抢先说道:“要是太尉所陈的是公事,就请当着众臣的面奏;要是所陈的是私事,王者是无私的。”
为何宋昌抢先回答呢?因为这是周勃给的陷阱,即刘恒的合法性问题。
如果刘恒不答应,周勃就可以拖着不给玉玺,到了登基那天再给,相当于周勃(功臣系)将皇位“赐”给刘恒的,而不是从先帝那边“继承”的。
刘恒入京,并不是一帆风顺
如果刘恒答应,周勃事后就可以用“私论”大做文章。
不管如何,刘恒的威势终会受损。
但宋昌站了出来,代表刘恒给周勃一帮人下马威,确立了刘恒的君王权威,尤其是强调“公”,即刘恒的皇位合法性来源于先帝,而非“诸吕之乱”,相当于和这件事划清界限。
因而听了这句话后,周勃无可奈何的跪下献出了天子玺符,代表功臣系对刘恒地位的认可。
当然,得到天子玺符,不代表万事大吉,在进入长安后的当晚,刘恒就开始着手巩固权力。
先安排宋昌为卫将军、张武为郎中令,此举就是安排两位心腹,掌握宫廷宿卫,防止出现意外。
当然,安插心腹不能损害功臣系利益,为了防止他们的不满,刘恒直接宣布,诸吕大逆不道,刘氏宗亲和功臣们都是为了大汉江山不得已才平定他们,于国有功,理应赏赐。
在这份赏赐中,此前遭到贬谪的刘氏宗亲们都恢复了爵位和封地,而一帮功臣则继续保持高位,比如周勃上位左丞相,赏黄金五千斤,食邑一万户。
这份诏书不仅稳定了刘恒的地位,也给了陈平和周勃一个定心丸。
毕竟平吕,本质上就是推翻小皇帝刘弘和吕氏一次政变,不管怎么说,都是以下犯上。
因而刘恒的诏书,相当于官方层面洗清了这份“罪名”。
既然吕氏是真的“谋权篡位”,那么小皇帝刘弘等人也属于“矫诏上位”的,是不合法的,而随着这份诏书的发布,小皇帝刘弘、淮阳王刘武、常山王刘朝、济川王刘太都被杀了。
不过,功臣们没有安心,毕竟吕氏没有彻底清洗,因为代王的王妃是吕氏人,为了不使他们忧患,刘恒权衡之后,选择处死王妃所生的四个儿子,安了他们的心,算是达成了政治上的默契。
田间瓦舍
而后刘恒登基,是为汉文帝。
02说实话,此时汉文帝登基,虽然成为大汉天子,但局面可不怎么妙。
齐王、楚王系这几个诸侯国势力强大,时刻威胁着汉文帝的地位,而朝廷上,陈平、周勃等功臣系依靠相权,不断制约着汉文帝的皇权,让汉文帝难以施展拳脚。
因而现在对于汉文帝来说,在势力不稳固的时候唯有隐忍。
周勃仰仗功劳,上朝前后,都是一副骄横的样子,丝毫没把年少的汉文帝放在眼里。
但汉文帝却不以为意,反而对他更加有礼,就是让别人挑不出毛病。
至于诸侯国,此前吕后分化诸侯国的措施,全部废除,各个诸侯国的现在的地位和封地,都和汉惠帝时期并无两样。
外人看汉文帝,感觉是一个仁厚可欺的天子,但汉文帝自己知道,自己只不过等候时机罢了,时机一到,就让天下人看看,他到底是一位什么样的天子。
隐忍,是一个皇帝必备素养
汉文帝登基后,左丞相是陈平,右丞相是周勃,汉代以右为尊,因而朝廷上,实权最大的就是周勃。
某天,汉文帝问周勃天下一年要判决多少案件,周勃一听,这哪里知道具体的数字,立马回答不知道。
而后汉文帝又问,天下一年的钱粮收取和支出是多少,周勃又是回答不知道。
连续两次回答失败后,汉文帝又用同样的问题问陈平,陈平虽然不知道,但表示问案件得问廷尉,问钱粮得问治粟内史,自己是负责管理群臣的宰相,宰相上辅佐天子,下镇抚四夷、诸侯和百姓,让百官们可以胜任自己的职责。
这话看似回答又没有回答,但相当巧妙。
相反周勃的连续不知道,属实有些不够用看,因而汉文帝当众称赞陈平说得好。
显然,这是汉文帝故意让周勃难堪的,堂堂一个丞相,一问三不知,如何服众?
很快,周勃就呆不住选择了辞职,陈平开始独掌相权。
在汉文帝眼里,陈平虽然也是一个蔫坏的人,但没有兵权,搞不了太大的动静,但周勃不一样了,有兵权的丞相可以搞得事情太多了。
而汉文帝此举,就是先避免周勃势力更大,利用没有兵权的陈平上位,而后逐步提拔自己人。
可惜,汉文帝二年(前178年)十月,陈平居然死了,汉文帝没想到也不愿意陈平这么快去世,不得已复用周勃为相。
列侯之国令
不过有了一年的缓冲时间,汉文帝很快想到了削弱他们的办法,这就是贾谊、袁盎等人提出的“列侯之国令”。
所谓“列侯之国令”,就是列侯们必须前往封国就国,当然如果不愿意走,可以派遣世子就国,即父子都在京城。
当然,为了推行这个法令,汉文帝表示,此举就是为了彰显朝廷不留质子的诚意,但本质上就是釜底抽薪,让他们远离权力中枢,且断绝功臣之间的交流和联姻,避免让他们势力更加强大。
周勃虽然不如陈平聪明,但也看出这份诏令背后的实质,自然不太乐意,联合太尉灌婴攻击贾谊。
至于中立派功臣系的陆贾和曹参的儿子不表态,这么一来,成功逼迫汉文帝将贾谊去长沙国。
汉文帝初次压制功臣失败,不过没关系,后面有的是机会。
果然不久,宗室里力量最大的齐王刘襄去世,给了汉文帝联手打击功臣和宗室的机会。
此前汉文帝忍着周勃不去封地,纯粹是留着他防止齐国造反,如今刘襄去世,齐国暂时没有造反的机会,就直接表态周勃,让他身为丞相,理应以身作则。
周勃没办法,只能致仕回绛县,毕竟他不可能造反。
而周勃仅仅离开一年,就失去了信息渠道,每天弥不自安,害怕此前因诛杀汉惠帝子嗣和逼迫汉文帝杀儿子而遭到打击报复。
因而每次有人来拜访和巡视绛县的时候,周勃总是身披铠甲,命令家人手持兵器来见郡守、郡尉。
这种行为,就算没有谋反之心,也送给其他谋反处理他的借口。
果然不久,有人就告发周勃谋反了,然后交给了廷尉,关押了一段时间。
当然,为了照顾中立派功臣陆贾、萧家、曹家的感受,汉文帝也没打算下死手,纯粹是吓唬和羞辱他一番,而后就把他放回绛县了。
至此,周勃算是明白了汉文帝的手段了,再也不敢干预朝政。
而周勃失权后,汉文帝重用其儿子周亚夫,这算是一个妙计。
周亚夫
毕竟周亚夫本身就很有能力,其次任用周亚夫,可以安抚一下周勃和其他功臣,表示汉文帝没有放弃功臣势力。
更为重要的是,周亚夫不是周勃嫡长子,周勃的世子其实是周胜之,继承绛侯爵位的也是周胜之,周亚夫想要封侯,只能自己立功。
而一旦立功封爵后,其官职和爵位可能比老哥更高,要面对老哥的嫉妒,无形中分化了家族力量,周亚夫不会成为真正的功臣二代,也不会完全支持周勃的嫡长子,相当于瓦解功臣内部的正统秩序。
03而处理完周勃后,汉文帝开始处理刘氏宗亲,别看继位后就废黜了吕后削弱的措施,但内心其实还是很认可的,即“众建诸侯而少其力。”
早些年,周勃等人答应,将吕后时期所割出齐国的赵地和梁地给刘章、刘兴居二人,以换取他们不支持刘襄称帝,但事后汉文帝一直借口不肯给。
等刘襄去世后,汉文帝才表示要履行承诺,只是履行的方式不是给赵地和梁地,而是在从齐地里拿,其中朱虚侯刘章被封为城阳王、东牟侯刘兴居被封为济北王、刘襄儿子刘则继承齐王封地,将齐地一分为三,变向削弱齐王一系实力。
至于赵地和梁地呢?梁地封给儿子刘揖,为梁王,而赵国则一分为二,其中一部分给赵王的儿子刘辟彊,为河间王,剩下的给自己儿子刘参,为太原王,至于自己原先的封地,则封给儿子刘武,在削弱其他诸侯的基础上,增加自己一系的力量。
汉文帝去世前疆域
到了这个局面,现在实力最为强大的就是汉文帝的弟弟淮南王刘长。
刘长本人骄横不逊,目无法纪,汉文帝就故意纵容他,让他滋生野心,最终谋反。
而谋反失败后,汉文帝又表示,自己和刘长手足情深,不忍处决他,就让大臣们商议如何处理吧。
显然,汉文帝就是借群臣之手处置刘长。
群臣也知道汉文帝心思,就表示直接处死吧,而汉文帝又表示,刘长是现在唯一活着的亲兄弟,如何能下的去手?就表示废除他的王位,流放蜀地,赦免他的死罪吧。
只是在流放途中,汉文帝却一路用辎车囚载,当沿途百姓看猴一样看刘长,心高气傲的刘长如何能忍?就绝食身亡。
得知老弟绝世而亡后,汉文帝表示悲痛万分,先处死路上不给刘长开囚车不给宴席的官员,而后为了补偿老弟,就封他所有的儿子为诸侯吧。
说实话,让辎车囚载沿途观赏兄弟的不就是汉文帝自己吗?得知兄弟死了,又为了“补偿”,封侄子们都为诸侯。
现在回过味了吗?这不就是推恩令的初始版本吗?甚至想想刘长死后,民间居然有人惋惜刘长的歌谣,即“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粟,尚可舂。兄弟二人不能相容”,让人怀疑刘长是否真的谋反过。
只不过汉文帝利用这些手段,只是针对有威胁的藩王和勋贵权臣,从来不会无端怀疑能臣。
但不管如何,没有了宗室和功臣的擅权,汉文帝彻底掌握了大权,成为除了秦始皇以外,自周幽王后六百年来头一个独揽天下大权的天子,这一年,他才二十九岁,登基才六年。
04真正掌权后的汉文帝,开始了属于他的时代,说实话,汉文帝算是真正崇尚无为而治的,在位期间,主打一个不折腾。
汉文帝还是二十四孝之一
汉文帝时代,不但田赋只有三十税一,就连徭役也几乎没有,除了修不怎么宏大的帝陵之外,其余如宫室、长城、运河等等,没有一个修建的。
到了临终前,汉文帝依旧想着自己的帝国和百姓。
他认为厚葬反而招贼,下令薄葬,他认为死生是自然之理,子孙臣民不必过度悲伤,下令儿女服丧以日易月,臣民三日除服。毋禁臣民婚丧嫁娶。甚至允许喝酒吃肉,也不许强制动员百姓路哭。
目的就是不要让臣民为了自己这个死皇帝浪费财政资金和妨碍百姓生活。
当然,汉文帝也不是如此完美,他也有自己的本性。
比如他喜欢纵马飞驰而下,享受飙车乐趣,但在群臣的劝谏下,汉文帝还是很开心的接受了。
比如汉文帝其实也挺好色的,在位后,就撇开窦皇后,宠爱慎夫人,甚至打算让慎夫人和黄金后平起平坐,后被袁盎制止。
汉文帝和窦皇后、慎夫人
只是好色归好色,但不能因宠爱和铺张浪费,比如慎夫人和皇后一样,都是不能穿拖地的长裙,不能用太多金玉器皿等等。
比如汉文帝有时候也挺冲动的,匈奴入侵的时候,一度打算御驾亲征,连群臣都劝不住。
要不是薄太后亲自出马,汉文帝怕不是真的要出征了。
从某方面来看,刘恒才是那个最像刘邦的人。
不了解汉文帝的人,认为汉文帝不过是一好运气的帝王罢了,除了文景之治外,没有太多耀眼的东西,但你真正了解后,才发现,汉文帝的权谋和能力,才是刘邦之后最好的继承人。
也因此,他成为唐太宗之前的三代以下第一帝,甚至在古人眼里,汉文帝永远排在最好的皇帝里前五的位置,远远超过他的孙子汉武帝。
几百年后,绿林、赤眉起义后,还在怀念汉文帝,都不去骚扰汉文帝的霸陵,甚至到了唐、明时期,依旧怀念汉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