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上海人的误解与偏见从哪里来?

雨琴评历史故事 2024-10-15 02:50:18

毕大费/文

历史经验证明,但凡一个区域富裕了,就会带来眼红和非议。

晋商,到了清朝,进入全盛期。到处都是山西人开的钱庄与票号,到处放款,收取利息,势力很大。清朝的人们如何看待已经发财致富的晋商呢?

清末文人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文中多处提及山西钱庄、票号,总是站在一个道德制高点上,对其持贬斥态度,略摘几条如下:

第88回,“凡是这些票号,都是西帮所开。这里头的人最是势利,只要你有二钱银子存在他那里,他见了你时,便老爷咧、大人咧,叫得应天响;你若是欠上他一厘银子,他向你讨起来,你没得还他,看他那副面目,就是你反叫他老爷、大人,他也不理你呢。”——“西帮”,是指山西人开的钱庄、票号,完全是一副势利眼的形象,靠食利谋生,像是东方的犹太人。

第96回,一个富家浪荡子弟,没钱花了,找父亲又不肯给,于是“找着一个专门重利盘剥的老西儿,要和他借钱。”——“老西儿”指的就是山西人,前面又加了一句“专门重利盘剥”的修饰词,其意自明。

第97回,浪荡子弟向山西人借钱,自己没文化,写不来借条,请请人代笔写了一张,“老西儿不答应,说一定要亲笔写的,方能作数。(浪荡子弟)无奈又辛辛苦苦的抄了一张,签名画押,式式齐备。老西儿自己不认得字,一定要拿去给人家看过,方才放心。”——这里又是说山西人尽管懂得生财之道,然而没文化,“不认得字”,大老粗一个。

等到清末民初,晋商没落,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对山西人的批判也逐渐消失。沪商的兴起,人们转而又将眼红和非议转向了上海。

多年以来,对上海人的刻板印象主要包括:‌小气、‌吝啬、‌自私、‌胆小、‌崇洋排外、‌拜金势利等,这种误解和偏见的来源,主要是继承了早先人们对晋商的看法,所谓财大有险,树大招风,人性使然。

好比,某户人家发达了,同村老乡表面上对这户人家很尊重,转过身来,就要议论这家人如何敛财有道、如何为富不仁,终于达到大富大贵的地步。总之,自己需要站在一个道德制高点上,肆意行使批判的权力,显示自己穷得有理,对方富得理亏,如此,才能获得某种心理平衡。

从这个角度出发,也就能够理解,为什么有些外地人对上海存在长久的偏见,并非完全是上海的问题,主要是某些人的心理出了问题,他们需要借助于某种批判的武器,实现自我的心理平衡。

2024年10月13日记

0 阅读:4